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成都有哪些歷史悠久的街道?

成都有哪些歷史悠久的街道?

最經典的街道:寬巷子

走進寬闊的巷子,時間仿佛倒退了很多年。平房,兩四扇開著的門,斑駁的鐵銹訴說著它們的歷史,門的兩邊有石墩,石墩上曾經有獅子或者石鼓。可惜這些都被毀為“四舊”。門楣上雕刻著金瓜、佛手等吉祥物,張牙舞爪的獨角獸與屋頂的飛角相映成趣。很多人屋檐下都有籠中鳥在唱歌,讓人想起清朝的年輕人拖著長辮子,穿著長袍,唱著歌,和小鳥蟋蟀玩耍。四合院裏的人們種著各種各樣的植物,如竹子、樹木和鮮花,矮墻上爬滿了綠色的藤蔓。難怪壹個小店取名“城中村”。就連招待所也和外面的霓虹大相徑庭。兩層四合院,門口雕有牡丹、菊花等“富貴平安”的圖畫,入戶門豎起峨眉山水畫屏風。左邊是春燕在春風洗澡的照片,右邊是“放牛”的照片。中央的院子裏擺滿了盆景,幾個老人在壹邊喝茶壹邊玩遊戲。正是“古香遠兮風雅,城少而小園多而韻清”。夕陽下,壹位銀發婆婆帶著壹只胖乎乎的白貓躺在屋檐下懶洋洋地打瞌睡,讓人駐足忘返。

有趣的是,這條古典街同時包含了最前衛的東西。壹個網吧的年輕人忙忙碌碌,壹個電視臺的“電子遊戲俱樂部”也在其中,就像壹朵紅花戴在壹個全白、優雅、迷人的女孩頭上。

最奢華的街道:琴臺路

琴臺路兩旁的古色古香的建築總是讓人想起“司馬相如彈琴,文君彈琴”等浪漫的愛情故事。然而,簡單而長久的愛情故事已經遠離了現代的琴臺路。如果還有壹絲情愫的話,應該算是從這裏賣出去的金銀玉器了。"明天我在琴臺路給妳買壹條金項鏈."男人的壹句話,足以哄他的愛人、老婆或情人笑。

琴臺路是成都最著名的“珠寶壹條街”,相鄰的珠寶店金碧輝煌,充滿“貴”氣。各種金銀首飾,玉石古玩,動輒少則幾十萬,多則幾萬。普通人的眼神會讓耳朵發燙,心跳加速。購買力當然屬於那些時尚優雅的“先富起來的人”。他們優雅地挽著胳膊,成雙成對地自由出入,揮金如土,慷慨大方,豪放灑脫。他們眼都不眨地把壹堆錢放在櫃臺上,換成以克為計量單位的奢侈品。它的出現令人震驚。

最平民的街道:青石橋南街[/B]

早在“割資本主義尾巴”的時代,青石橋南街的“自由市場”就悄然存在。夜色還濃的淩晨,壹個身上貼滿補丁的城郊農民,正背著10雞蛋,腰間緊緊裹著雞蛋,他的貓在青石橋南街的屋檐下走來走去,眼裏滿是恐懼和緊張。這時,壹扇臨街的木門“喇叭聲”打開,露出壹張同樣緊張驚恐的臉。他和農民們在昏暗的早晨匆匆打了兩筆,然後交換了手中的雞蛋和羊毛票,然後關上門走了,就像地下黨接頭壹樣。給“母子”買了雞蛋,給寶寶看病換了羊毛票...這種事情在那壹年很常見。作為平民,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意識到了這種交易的“黑市”。當荒誕的時代告壹段落,青石橋南街變得熱鬧起來。大家挑挑扛,賣買買,整條街都是農副產品。城市居民和農民愉快地討價還價。從此這條街自然成了成都最大的生活資料交易市場,各種豬肉、蔬菜、海鮮、副食、花鳥應有盡有。每當妳看到人們提著菜籃子、米袋子在這條街上溜達,妳就會覺得這熱鬧的場面就是成都平民最真實的全景照片。

最人性化的街道:同仁路

同仁路分為上、中、下三段。街道兩旁的樹蔭下,是低矮的平房,從臨街的外屋進入老院。裏面很寬敞,有壹個小小的“天地”。

同仁路之所以得名,是因為民國初年在這壹帶開設的工廠,接納滿族子弟學習技藝,以便他們自食其力。工廠對所有學生壹視同仁,所以取名同仁廠,這段街也叫同仁路。現在,同仁路上有許多小餐館。店面小而局促,但幹凈,菜品豐富,分量足,價格實惠。老板的笑臉,熱騰騰的飯菜,即使錢包不鼓也能讓妳放松。在這條街上,妳可以找到許多在繁華的鬧市區很難找到的東西。老布鞋店賣的是幾千塊鞋底的結實布鞋,整潔的舊書店裏古籍散落著墨香,婷婷文竹,幾把竹椅,頗有匠心。在這裏,有著城市裏少有的人情味。凡有婚喪嫁娶或新展的地方,鄰居們都聚在壹起出謀劃策,家庭事務牽動著周圍人的心。百年老街同仁路告訴人們,它那濃濃的人情味,在這座鋼筋水泥的城市裏,依然溫暖著這裏的家家戶戶,甚至這裏的路人。

最官方的街道:杜源街

也許在成都成千上萬條街道中,沒有壹條比杜源街更具官方色彩和傳奇色彩。自明代以來,杜源街壹直是該省的政治中心。

杜源街因明代四川巡撫都察院和清乾隆十三年(1748)設立的四川巡撫公署而得名。清順治年間,四川巡撫高又在此建巡檢司。民國時期,四川督軍府、四川巡撫府、四川省政府都設在這條街上。新中國成立後,成為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省人大、民政廳駐地。

全長250多米的杜源街,因其在歷史長河中的特殊地位,經歷了無數血與火的洗禮,成為四川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歷史見證。光緒二十八年(1902),成都郊區紅燈籠起義領袖廖九妹率領起義軍從仁壽出發,攻打成都南門,直接殺到了杜源街,讓腐朽的清朝為之顫抖。宣彤三年(1911),四川人民護路運動風起雲湧,四川巡撫、劊子手趙二豐於9月7日在此殺害手無寸鐵的上訪群眾,造成了震驚中外的“護路致死”事件。辛亥革命後,趙二豐從這條街上被抓到皇城斬首,讓人高興了壹陣子。1948年4月9日,國民黨省政府主席王制造的“四·九”屠殺學生事件在大街爆發。直到1949成都解放,杜源街成為四川省人民政府駐地,這裏才算太平。

在和平時期,杜源街以其厚重的歷史背景和濃厚的政治氛圍保持著它的嚴肅性。在這條街上住久了的人已經習慣了當官。有人這樣描述:高峰時段,街上法國梧桐的葉子裏飄著10個人,其中有9個人肯定有“長”字。

最神秘的街道:天涯石街

相傳很久以前,女媧忙著補天,不小心從天頂掉下壹塊石頭。隨著壹聲驚天動地的巨響,石頭正好落在成都的壹條小街上。街上的人們先是被這個不知從哪裏飛來的神秘“訪客”嚇壞了,然後崇拜他。後來他們見他無意傷人,就開始親近他,給他取名天涯石。這只是關於天涯石街傳說的眾多版本之壹。據在這條街上生活了80多年的清叔說,這塊石頭是什麽時候、從哪裏來的,誰也說不清楚。他爺爺的爺爺只是負責任的把這塊石頭的故事從上壹代傳到下壹代。有人說這是隕石,是從玉皇大帝的宮殿圍墻上撣下來的石頭。

這塊石頭的來歷讓天涯石街顯得傳奇而神秘。小街上的人可以隨時即興“環遊世界”。所以這塊來歷不明的石頭其實是歷史演變過程的忠實見證。

民國時期,天涯石是個小廟,經常有祈求平安的善男信女來燒香許願。文革時期,作為壹個迷信的東西,自然受到了沖擊。反叛者發誓要根除它。經過幾天的挖掘,天涯石依然穩如泰山,根本看不到它的根。無奈,叛軍也只好讓其三分。目前天涯石街又面臨拆遷。那麽,天涯石會怎麽樣呢?據清叔介紹,街道辦已經把這塊石頭所在的地方標了出來,打算在周圍建壹個亭子,重建壹個小花園,也算是給這塊老態龍鐘的“奇石”找了個家。

當然,還有李晶。武侯祠博物館修復建造的錦裏,現在是成都著名的步行街。是壹座仿古建築,具有清末民初的建築風格。其布局嚴謹有序,設有酒吧娛樂區、川菜餐飲小吃區、福地客棧區、特色旅遊工藝品展示區。2004年10月31日以三國文化節的名義剪彩,2005年入選“中國十大商業步行街”。與北京王府井、武漢江漢路、重慶解放碑、天津和平路等老字號市場齊名,被譽為“西蜀第壹街”、“成都清明上河圖”。

傳說錦裏曾是西蜀歷史上最古老、最具商業氣息的街道之壹,早在秦漢三國時期就聞名全國。今天的錦裏以成都武侯祠為依托,以秦漢三國精神為魂,以明清風格為貌,以川西民俗風情為內容,拓展了三國文化的外延。在這條街上,濃縮了成都生活的精華:有茶館,有客棧,有餐館,有酒吧,有舞臺,有小吃,有手工藝品,有土特產,充分展現了三國文化和四川民俗的獨特魅力。金麗二期也在2009年春節前開盤,金麗二期大膽將水引入金麗循環,形成了“濱水金麗”的新景觀。

相比國內很多老瓶新酒的人造景觀,金立完全是草根的、鄉土的、家常的。商店出售筷子、茶葉、燈籠、蠶絲被和土特產。餐廳的美食有張飛牛肉、三炮、肥腸粉。每壹杯都是沖著口味來的,不花哨,不噱頭,而是講究實惠。還有工匠的玩具,比如捏壹個泥人,變成唐華,買壹個剪紙,都蘊含著童趣。懷舊也是對童年單純快樂的懷念。壹條街上五顏六色的燈籠和幌子,俗不可耐,畫面卻很活潑。街上最吸引眼球的,就是那些讓人熱血沸騰的成都粉子。他們在酒吧裏吃著瓜子打牌,喝著洋酒,說著軟綿綿的成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