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1895年4月,日本逼簽《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為發動在北京應試的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皇帝,痛陳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
原因:政治上:甲午戰爭的失敗和民族的危亡激發民族意識。 經濟上: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 思想上:維新思想的產生與發展。 關於《萬國公報》和強學會的建立
過程:壹是文教改革。廢除八股,改試策論,將知識分子從“代聖人立言”的老教條中解放出來。除“京師大學堂”外,又下詔將各地書院改建新式學堂。
二是經濟改革。發展商業,在各省成立商務局,促進商品流通,發展科技,獎勵發明創造,保護專利,允許民間辦工廠等。
三是軍事改革。訓練新軍,以熱兵器代替落後的冷兵器(刀、槍、矛、箭等),造兵輪、建海軍。
四是社會風氣改革。將城鄉許多祠堂、廟宇改為學堂,破除迷信。
五是政治改革。這方面因涉及到權力的再分配,阻力最大。光緒皇帝提出的改革集中在以下幾項:(1)開放言路。光緒皇帝下詔,允許報紙“指陳利弊”,“中外時事,均許據實昌言,不必意存忌諱”;(2)精減機構,撤銷詹事府(主管皇後、太子家事)、通政司(主管內外章奏)等六個衙門,;(3)任用新人,(4)仿效康熙、乾隆時的舊制,在紫禁城內開“懋勤殿”,使之實際上成為皇帝與維新派討論制度改革的機構(未能實行)。以上五個方面,涉及文教、經濟、軍事、社會、政治等領域,因此可以說戊戌變法是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改革運動。
評價: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①戊戌變法,是壹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維新派試圖在政治上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在經濟上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符合歷史發展趨勢。②它是壹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時刻維新派希望通過變法使中國走向強大,從而擺脫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激發人民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③戊戌變法也是近代中國壹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資產階級接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不足: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由於這場變法的領導者資產階級維新派(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導致該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具體表現為)①勢力過於弱小,而頑固勢力十分強大;②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依靠的是壹個沒有實權的皇帝;③維新派沒有勢力,又不能發動廣大的人民群眾;④對帝國主義列強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變法失敗的教訓證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
〖明治維新〗:
背景幕府末期,在經濟中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同時,出現了所謂豪農豪商階層。下級武士中的革新勢力和出身豪農豪商的誌士,聯合與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強藩和皇室公卿等,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 ,展開了要求改革幕政 、抵禦外侮的鬥爭,並在人民群眾推動下,發展為武裝倒幕。
原因1854年,日本與美國簽訂了神奈川《日美親善條約》,又名《神奈川條約》,同意向美國開放除長崎外的下田和箱館(函館)兩個港口,並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由於接踵而來的壹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德川幕府再度成為日本社會討伐的目標。 日本封建陣營出現分化,中下級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勢力,號召尊王攘夷.
過程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強制實行“版籍奉還”、「廢藩置縣」政策,將日本劃分為3府72縣,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
改革身份制度
廢除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過去的公卿諸侯等貴族改稱為“華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為“士族”;為減輕因“版籍奉還”而連帶的財政負擔,逐步廢除封建俸祿;此外亦頒布武士《廢刀令》,以及建立戶籍制度基礎的《戶籍法》。
社會文化方面
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翻譯西方著作。歷制上則停用陰歷,改用太陽歷計日(年號除外)。
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技術;
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原有土地政策,許可土地買賣,實施新的地稅政策;廢除各藩設立的關卡;統壹貨幣,並於1882年設立日本銀行(國家的中央銀行);撤消工商業界的行會制度和壟斷組織,推動工商業的發展(殖產興業)。
教育方面
發展近代義務教育,將全國劃分為8個大學區,各設1所大學,下設32個中學區,各有1間中學,每1中學區下設210小學區,每壹所小學區設8所小學,教育機關頒布《考育敕語》,灌輸考道、忠君愛國等思想
軍事方面
改革軍隊編制,陸軍參考德國訓練,海軍參考英國海軍編制,實行軍國主義,武士道精神。
交通方面
改善各地交通,興築新式鐵路、公路。
司法方面
仿效西方制度,於1882年訂立法式刑法,於1898年訂立法、德混合式民事法,於1899年訂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
基於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勵神道教,因為其宣揚忠於天皇的思想,對天皇統治國家有壹定的幫助。同時亦容許其它宗教的存在,1873年日本取消基督徒傳教的禁令。
評價 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過學習西方,“脫亞入歐”,改革落後的封建制度,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同時,日本廢除了不平等條約,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唯壹能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但明治維新具有不徹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後來,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的道路,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的行列。 明治維新推動了日本社會的進步,使之擺脫了民族危機,從此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成為亞洲第壹強國。
不足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走上了壹條對外殖民擴張的道路,成為亞洲和平的壹個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