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周易》的原作是誰寫的

<周易》的原作是誰寫的

周易的成書時間歷來頗多爭論。傳說遠古的伏羲創八卦、夏禹將其擴充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被記載在《連山》壹書,《連山》以“艮”為第壹卦。到了商朝,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被記載在《歸藏》壹書,以“坤”為第壹卦。

依據司馬遷《史記》的記“文王拘而演周易”,後人因此認為《易經》是商朝末年、西周之初的時候確立,是周文王奠定了《易經》以“乾”為第壹卦,並為每壹卦寫下“卦辭”(卦象的解釋)。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則被認為是“爻辭”(每壹爻的解釋)的創立者。卦辭和爻辭的內容不單影響周朝的歷史,也影響到“詩經”的文學風格。

《十翼》被認為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與再傳弟子作品。它是對《易經》的詮釋,有十篇,包括:壹、彖上傳,二、彖下傳,三、象上傳(又稱“大象”),四、象下傳(又稱“小象”),五、系辭上傳,六、系辭下傳,七、文言傳(文言是解釋二卦經文的言語),八、序卦傳,九、說卦傳,十、雜卦傳。但根據記載,《十翼》的分類方法尚有其他方式,分類方法並未達致統壹。到了漢武帝以後,《十翼》被稱為《易傳》,並被視為《周易》的壹部分。

在近五十年,出現了新的《易經》歷史研究,西方和中國的學者根據商、周朝的占蔔用的獸骨和龜甲上的甲骨文,青銅器上的鐘鼎文以及其它史料研究。1973年,湖南長沙的西漢馬王堆出土了將近完整的、公元前二世紀的《易經》、《道德經》和其它書籍,是現存《易經》的最早版本,並包含了以前壹直被認為是孔子所著的〈系辭傳〉上、下,但並不包括《十翼》其它的部分。

當代的學者懷疑周文王、孔子並非《易經》的作者,部分學者更認為六十四卦的概念比八卦更早形成。學者比較過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易經》和周朝的鐘鼎文之後,認為《易經》不可能是周文王所著,最可能的成書日期應是西周後期,大約公元前九世紀末。現時壹般認為《易經》並非任何壹個傳說或歷史人物的著作,而是西周時期占筮用的文字編纂而成。

至於《易傳》,宋代的歐陽修即已懷疑《易傳》不是同壹人所作,當代的學者認為《易傳》裏面的篇章最早出現於中國戰國時期,但亦有部分篇章是西漢年代所著。

相傳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將《周易》列入醫術占蔔之書而得以幸免。之後各個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漢代的京房、鄭玄,魏晉時代的王弼,唐代的陸德明、李鼎祚、孔穎達,宋代的邵雍、程頤、朱熹等等。

宋代興起了易圖的研究,像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先天圖、後天圖、太極圖(含陰陽魚的圓形圖案)等,都是《易經》原著中所無、後人根據對《易經》的理解添加進去的。

歷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為兩個學派:義理派和象數派。義理派強調從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義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象數派註重從八卦所象征的物象來解釋卦爻象和卦辭、爻辭。亦有人認為義理派發掘周易的哲學價值,象數派則著重將周易用於占蔔。前者如王弼、程頤,後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經》被傳教士翻譯並傳播到西方。十七世紀末,德國哲學家及數學家萊布尼茨因漢學大師布維(Joachim Bouvet,漢名白晉,1662年~1732年)的介紹、更將《易經》以二進制解釋。現在無論中國大陸、臺灣和西方各國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經》。

根據江弘遠《京房易學流變考》壹書,自從《京氏易傳》出現後,受朱熹、惠棟,以及《四庫總目提要》的推波助瀾,均認為此書及其條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書以沈延國論點加以延伸,確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統領的六十卦反復配六十鐘律,八宮卦、納甲、納音則是由荀爽、虞翻、幹寶等另壹非京氏《易》學流派演變而來,從《京氏易傳》出現後,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