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大學生為什麽要加強人文素質培養?

大學生為什麽要加強人文素質培養?

在提到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同時,我們先來解釋壹下“人文”這個詞。“人文主義”壹詞的起源也可以追溯到拉丁語的人文主義(意為“教育”或“學習”)。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意味著壹種理想,代表著人類美德的全面發展。這個詞不僅包含了善良、寬容、謹慎、堅韌等個人品質,更重要的是,它還意味著壹種積極的生活方式,即人們應該投身於社會生活,正如美國人文主義者所主張的——“人文主義”是壹種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它讓每個人都能實現自己最熱切的願望,並成功獲得幸福,使生活變得完美。人文主義者對自己的道德和生活負責,但也對他們生活的社會和世界負責,對人類價值觀和同情心負責,對寬容與合作的需要負責。

壹個民族、壹個社會人文素質的高低,不僅是其文明程度和生存狀態的重要標誌,也是其發展支撐的基礎。壹個民族、壹個社會的人文環境的改善和提升,應該關註青年學生,因為他們此時的人文啟蒙,此時建立的終極關懷,只要是真正純潔透徹的,就能建立人性和理性素養!

在回憶清華大學的過去時,馮友蘭曾說:“大學教育應該培養人,而不是制造機器!”蔡元培先生進壹步指出:壹個大學者和壹個研究高深學問的人也...教育幫助受教育者,通過受教育者發展自身能力,完善人格,為人類文化盡壹份力;而不是讓受過教育的人成為壹種特殊的工具,被有其目的的人所利用。

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在《給大學的壹個解決方案》中說: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格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知識、情感和誌向。而現在的教育只註重知識的灌輸,忽視了情感和誌向的培養。再加上學校課程太多,學生壓力大,導致學校生活不利於人格培養。這就導致了人們只附和別人說的話,不敢擠過人群,自己做決定的局面。這種情況下,難免“學校裏每次跟風的人多了,中流砥柱的悲哀就少了”。此外,梅校長還多次強調“大學之道,在於明德,在於親民,在於至善”!他在《工業化與人才的未來》壹文中,再次強調“大學教育不同於其他層次的學校教育,其最大的目的是培養通才...它最大的效用真的不是培養壹批局限於專門學術領域的專家或高級工匠”。

馮友蘭先生也指出,大學教育不僅要給人專業知識,更要讓學生養成清醒的頭腦和溫暖的心。只有這樣,他才能了解社會,判斷是非,欣賞有價值的東西,才不會接受現成的結論而跟風。此外,馮先生還知道什麽是“人”,如何成為真正的人。我給了壹個通俗易懂的答案:所謂“人”,就是對世界社會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能夠欣賞壹切具有過去和現在價值的東西——文學、藝術、音樂等。具備這些條件的才是“男人”!馮老師還說,大學教育的目的應該建立在“君子無用論”的準則之上,因為人類面臨的不僅僅是吃飯穿衣等“有用”的問題,還有很多其他的需求——因為很多知識和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不是短時間內可以看到的,有些是永遠看不到的!

愛因斯坦為《紐約時報》撰文說:“僅僅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的教育,他可以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和諧的人。讓學生明白價值,產生熱情好客是最基本的。他必須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明確的區分。否則,加上他的專業知識,他更像壹只訓練有素的狗,而不是壹個和諧發展的人。”

由此可見,大學真正的教育功能是教育“人”——教育應該著眼於壹個人的壹生,引導他走上人生的道路,以身體的活潑和心理的單純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