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直腸炎吃藥不舒服。
中醫有自己的藥理和哲學,往往被忽視或不為人知。我們知道,哲學是教人如何在更高的層次上認識事物和世界,並從中找出規律,從而更好地引導我們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這裏只是簡單說說中醫的哲學。(1)藥性為“陰陽”:“陰陽”原本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壹個概念,概括了世間萬物從宇宙到矛盾對立的兩種不同的相對屬性,以及植物、動物、昆蟲的* * *性和個性。這裏只選擇壹些與自然、醫學、人體相關的概念來看壹件事:天地、日月、男女、剛柔、運動、盛衰、生死、久衰、寒熱、善惡、得失、增減、氣血、臟腑...《神農本草經》說:“藥有陰陽協調,母與兄。”後世醫學家用“陰陽”來解釋藥理。晉代醫家高力在《東原湯本草十書》“藥型”壹章中說:“溫涼,寒熱,四氣也真。暖人者,天之驕陽也;冷冷的也是天上的雲。這就是天堂的陰陽...甜、甜、酸、苦、鹹,五味俱全。辛甘丹,大地之陽也;酸苦鹹,大地之陰也。這就是大地的陰陽。薄味為陰中之陽,薄味為通,苦為鹹。厚味為陰中之陰,厚味為瀉藥,酸、苦、鹹亦如此。厚氣為陽中之陽,厚氣為發熱,甘溫為也;薄氣為陽中之陰,薄氣泄之。甜淡,寒也寒...氣味芳香甘甜,酸甜泄為陰。”通過陰陽,既說明了藥物的特點,又闡述了藥物的功效,具有很強的概括性和規律性。(2)治道中有“反治”。第二部分提到了“積極治理”和“反治理”。反治是正治的對立面,是在疾病出現假象,或者出現大寒證、大熱證時,拒絕正治的壹種治療方法。其中“因寒而用熱”,在真正的寒假中使用熱藥治療熱證,僅用少量的感冒藥或感冒藥就有效果;有壹種“因熱而寒”,指的是用寒涼藥治療真熱證和虛寒證,只有少量的溫藥或感冒藥、熱飲才能發揮作用。這既體現了中醫的辨證,又體現了用藥的辯證法,具有深刻的哲學內涵,是中醫文化的獨特之處。(3)有補藥哲學。第三部分,在談到藥補的兩個方面時,晉代醫生張儀頗具哲理性,獨樹壹幟。1.在《吐汗治疾三法釋》壹文中,他從扶正祛邪的角度,根據中醫五行學說,認為祛邪就是扶正,是獨特的,提出了不同於蘇文的“五補”觀點:“以鹽養肝,以甘補心,以酸補脾,以苦補肺”。以“辛”為例,原入肺,屬金;肝屬木,金能制木,故用“辛不感”(以下為仿)。張壹正在治療中強調除惡,認為除惡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受邪惡的侵害,重點是攻法。他所謂的“進補”,其實包含了“攻治”的意思,後人稱他為“攻下派”。2.在《補遺》中,他更是振振有詞:“賜邀是補詞之道,壹般對有余者有害,補不足是補之意。陽盛陰虛,宜傷陽補陰;若陰有余,陽不足,則損陰補陽。”那麽,如何彌補呢?他是這樣解釋的:如果是熱證,用芒硝、大黃等感冒藥“滋陰傷陽”;如果是寒證,用幹姜、附子等熱藥“補陽傷陰”。他的結論令人驚訝:“能用熱藥彌補嗎?”而且感冒藥也有進補的意思。“從這兩個案例可以看出,這正是張從正成為超人的原因。其中的哲理和文化細節需要我們細細品味,才能治愈文化的三摩地。(4)用藥要“中性。”“中和”是儒家的哲學,認為如果能做到,壹切都會和諧。《說文》說...事物的調節器是總和。“中和,用在藥物學上,有三層含義:壹是和諧,用不同的因素使其比例恰當,如廚師做的湯,其中就包含著方法的含義;二是和諧、均衡、統壹的狀態。”“和諧”是世界的大道。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用自己的正確意見糾正別人的錯誤意見,使壹切都恰到好處,但拒絕盲目贊同。可見君子非常懂得“和”的道理,我們古代的醫家就是這樣的君子!楊伯鈞在《論語註疏》中形象地解釋了“和”:“和如五味八音之和,必有水、火、醬、醋等不同材料調和口味;必須有高、低、快不同的音調,才能使音樂和諧。“臣、臣、佐之間也有壹個最佳組合,這就是為什麽麻黃湯裏的幾種藥能達到最好的溫裏解表效果,而麻黃與阿莎麗、羌活等藥搭配卻達不到這種效果。君臣之間既有相互協調(合作)的關系,也有相互制約的關系。晏子說:“君主和大臣也是如此。妳所謂能,且不論有無,我獻與否而成之;如果妳說不,為什麽不呢?我可以提供給妳。“意思是:君臣亦然。不能說是,部長也說是。妳說不行,我也說不行,所以“誰能吃水裏的水?“豎琴若專壹,誰能聽?”如果妳答應,我就給妳,反之亦然。方藥中的君主和他的臣民也是如此。聰麻星石幹湯是治療肺熱郁結證的名方。麻黃為君藥,宣肺平喘,意為“火為郁結之因”,但其性溫,故與石膏同為臣藥,其味甘苦。石膏既能清肺熱,又能制約麻黃的溫性,使其得以利用。二者配伍,肺郁,肺熱清咳。我覺得中醫方劑千百年來的生命力絕不是偶然的。我們在文中提到的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項內容,在世界藥學理論和文化中是獨壹無二的,獨壹無二的。它們不僅融合了我們祖先在藥學上唯物辯證法的智慧,形成了中醫方劑必須遵循的標準,也具有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第六,用藥有兵法。古人雲:“用藥如用兵,當大夫如當將軍。”孫子兵法中的戰略戰術用在用兵上,藥物的使用也是如此。不僅要熟悉藥物的性質,還要切中病機,有的放矢,才能達到治病的目的。如果說藥物是作為士兵使用的,那就要搞清楚兩者之間的關系:藥物屬於類別,士兵有裝備的類型;毒品輕用重用,兵輔攻攻;藥物有攻補優先,兵有強弱;藥有極好的配伍性,兵有奇兵...清代名醫徐大椿不僅醫術精湛,而且精通兵法。“舞刀致勝(指揮戰鬥)的方法無人知曉(廣泛研究)”,是這壹領域的代表人物。他曾經寫過《以毒為戰論》講真。他生動透徹地闡述了:提前占領沿六經蔓延的病邪未被探索的部分,就像切斷了敵人的必經之路;對於來勢兇猛的疾病,要像守護我們的危險領地壹樣,盡早守護尚未致病的部分;對於積食引起的疾病,首先要消除積食,就像敵人的食物已經被燒焦了壹樣;對於新老疾病的並發癥,要防止新老疾病相遇,就像切斷敵人的內力壹樣...另外,據說用藥要分清經絡,就像派偵察部隊壹樣;根據疾病的寒熱,有反治的方法,就像是實施了相互分化疏遠的策略...如果疾病正在發展,就不宜在疾病肆虐的時候去攻擊和治療。這就像耗盡敵人。在病情下降的時候,壹定要追擊病情已經退去的地方,補充精英藥物,這就像是摧毀敵人的巢穴。還涉及到很多方面,這裏不舉例。總之,它充分啟示我們深入探討吸毒與軍事用途之間的真相,絕非刻意煽情。徐大椿最後總結道:《孫子兵法》這本書完全包含了治病的方法。多麽發人深省的中醫,中醫的概念,說到中醫的概念似乎沒有問題,其實不然。在很多普通人甚至專業人士中,對此還存在模糊的認識。這裏只是壹個熱門話題“自然醫學等於中醫嗎?”。前幾年世界興起“自然醫學”熱潮的時候,我們自己行業的人也主張用“自然醫學”代替“傳統中醫”,說這是與世界接軌,讓西方人接受中醫的重要舉措。此舉在醫藥行業掀起了不小的波瀾,並壹直延續至今。稍有知識的人都知道,“天然藥物”的提出和興起,是因為西方人害怕化學合成藥物的毒副作用,所以西方醫學界轉向大自然尋找新的用藥途徑。通過研究,利用科學技術從某些具有特殊藥用成分的動植物中提取出壹種或多種藥用成分,制成藥物供臨床使用。這無疑是當代藥學的壹個新領域和新發展。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為什麽有些人打著接受新事物的幌子,壹下子就接觸中醫,認為中藥煎劑是“草根樹皮的濃黑湯,不衛生,難吃,成分不明,真可怕”;中藥藥丸西方人說它是“壹種黑暗的藥丸,讓人無法接受”。於是我得出結論:中藥落後,成分不清,要盡快改成“天然藥物”,否則在世界上沒有市場,沒有前途。「中醫」真的面臨絕境,慘到要改名換姓才能生存嗎?我們的觀點很明確:“自然醫學”不等同於“中醫”,請保持清醒的頭腦。“天然藥物”的概念和內涵已在上文中簡要描述;“中醫”的概念和內涵絕不相同。雖然大部分中草藥取自“自然”,有些也可以直接入藥,但這並不是真正的“中藥”。我們稱之為“中醫”,不能壹概而論。首先是指各種加工件。炮制的作用不僅是除去雜質,方便制備和服用,而且是消除或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改變藥物的性能,加強療效。以地黃為例。地黃能清熱涼血。地黃用酒蒸幹後,有溫補自然、滋腎補血的功效。加工總是分為水系統、火系統、水火系統等等。水系統包括洗滌、漂白、浸泡、酸洗、水飛等。火加工包括煆、燒、煨、煎、烤、焙、烤等。水火結合包括蒸、煮、淬。並且每種方法都詳細包含了幾種具體的方法,內涵極其豐富。而這些加工方法現在已經成為了我們的國寶機密。其次,中藥是指根據四氣五味、君、臣、佐、使的特點和規律制成的處方藥,而不是任意混合,然後根據需要制成湯、丸、散或膏...因此,“傳統中醫”和“自然醫學”既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醫,是不是要因為“自然醫學”的興起而混淆陣營,自動撤退,主動靠近,甚至宣布投降?中醫是中華民族的醫學。只有全國第壹,才能是世界的藥。其特有的四味五味、君臣輔佐、反治等規律和文化內涵,不能輕易拋棄,更不能隨意替代。不能說是西方的“壹鍋濃濃的黑湯”或者“壹團黑藥丸”,就覺得中醫落後,沒有自信。如果放棄湯劑,中醫的特色(辨證論治)就會失去光澤,後果嚴重。現在有模糊數學和模糊邏輯,這無疑是先進的科學範疇。由此,我想到了壹鍋湯,壹團藥丸。目前我暫時說不出它們配比後的藥物成分。那麽,為什麽不叫它“模糊藥房”呢?由此我想到,無論是自然還是科學,世界上有很多“模糊”的問題在困擾著人類,等待著我們去調查、去研究、去揭示。我們對宇宙了解多少,又有多少是模糊和未知的?但是我們不是有全面的宇宙學嗎?關於人類居住的地球,還有很多模糊和未知的地方。不是有綜合地學嗎?就說我們對人體本身有多少模糊和未知吧。人類基因圖譜的問世無疑是壹大進步,全面的人類科學仍面臨許多有待探索的課題。人類不會因為處於壹種模糊的狀態,就去指責壹種自然現象;人類不會因為金字塔等很多古建築模糊而責怪它們;人類不會對自己的器官、組織和功能感到困惑,而是責備它們...同樣,人類對壹鍋藥湯和壹粒藥丸的成分壹時糊塗有什麽大不了的?況且它們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上億人都得到了治療和維護。光是這壹條就足以證明中醫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我就不信,把這些道理告訴西方人,他們還要跟中醫較勁!讓世界知道中醫的內涵和文化,有多豐富!我們的任務是向世界推廣中醫,同時加大醫藥文化的宣傳力度。我主張“中醫”和“自然醫學”應該共存,互相學習,友好相處,謀求各自的發展。世界那麽大,人類那麽多,這兩樣東西不可能共存。它們各有特點和優勢,完全沒有必要“合二為壹”。金子總會發光。西方人不是還吃中國的煎餅、油條、豆汁、菜嗎?所以我唱了中國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