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菜是壹種蔬菜腌制食品,流行於中國大陸東北、南方各省及臺灣。多選用韌性較好的多葉蔬菜作為原料加工制作,常見的有白菜、芥菜、雪裏蕻、包菜等。
因原料的不同有各種不同的品種,各品種的口感差異較大。在中國東北和中國北方地區壹般專指以白菜為原料的酸菜(晉語區多用芥菜制作,名為黃菜)。酸菜脫水或涼幹之後稱為“酸菜幹”。
酸菜在中華名族的飲食中可以是開胃小菜、下飯菜,也可以作為調味料來制作菜肴,可分為東北酸菜、四川酸菜、貴州酸菜、雲南富源酸菜、德國酸菜等,不同地區的酸菜口味風格也不盡相同。老百姓常說的“酸菜”壹般指的是所有青菜或白菜所做的所有種類酸菜的總稱。
擴展資料:
酸菜的加工因氣候、地域、原料品種的不同有差異,但均以多葉蔬菜作為原來加工。方法分兩類即第壹類直接使用蔬菜鹽漬後發酵;第二類用蔬菜進行短時間蒸煮,經快速冷卻後自然發酵或鹽漬發酵;或者二者方法結合。
在古籍記載中,酸菜也稱為“腌藏”,“腌藏”的,方法和東北腌制酸菜壹樣,壹個月後撈出來曬幹,可久放不壞,稱冬菜。由於腌幹菜不如鮮菜好吃,到了清朝,這種腌菜逐漸發展成為酸菜,也是壹種保鮮的辦法。
謝墉的《食味雜詠·北味酸菜》記載了酸菜的制法:“寒月初取鹽菜入缸,去汁,入沸湯熟之”。腌菜即白菜冬天以淡鹽水浸之,壹月而酸,與南方作黃韭法略同 。而北方黃芽白菜肥美,腌成酸菜,韻味絕勝,入之羊羹尤妙。這裏所說酸菜的制法與今基本相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