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力士,冼夫人,潘茂名, 高力士 高力士(684—762),唐潘州人(今廣東省高州市城區),為馮盎之曾孫、馮智玳之孫、馮君衡之子,10歲時,其家因株連罪被抄,武則天聖歷初(698年),嶺南招討使李千裏進二閹兒,壹為力士,為則天賞識,後因小過逐出宮,中人高延福收為養子,壹年多後,則天又召力士入宮。
景龍中(708年),臨淄王李隆基引為知己,景龍四年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殺韋皇後、安樂公主和武氏黨羽,唐睿宗復位,立隆基為皇太子,力士參與謀劃有功,擢升朝散大夫、內給事。先天元年(712年),力士協助玄宗又發動壹次宮廷政變平亂,遷銀青光祿大夫,行內侍正員。
開元初(714年)加封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玄宗寵信宦官,尤以力士為心腹。自此,力士權傾朝野,各地奏文必先呈力士閱後才進呈皇帝,小事便自行決斷。
朝廷內外大臣也紛紛討好力士,就連顯赫壹時的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高仙芝、宇文融、蓋嘉運、韋堅、楊慎矜、王珙、安思順等也因巴結力士才能官居將相高位。 天寶初(742年),加封力士為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進封渤海郡公。
七年,加封力士驃騎大將軍,其家產富有非王侯能比。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安史之亂陷兩京,力士兵隨玄宗入蜀,行至馬嵬坡,將士嘩變,殺楊國忠,並脅迫玄宗殺楊貴妃,玄宗猶豫不決,力士力勸而縊殺之。
至成都後,力士因有功受封齊國公。天寶十五年(756年)肅宗稱帝,改為至德元年。
後力士隨玄宗還京,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賞五百戶。上元元年(760年),力士被誣流放巫州。
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力士遇赦還京,歸至朗州,知悉玄宗上皇駕崩,力士面朝北哀慟嘔血而卒。 代宗復其原官職,並贈封揚州大都督,陪葬唐玄宗泰陵。
李白戲弄高力士 李白雖受玄宗之寵,但恐為李林甫所害,只舞文弄墨,不敢貿然涉足政治。李林甫是通過高力士的關系才得以飛黃騰達,所以李白對高力士也沒有好感。
壹天,渤海國使者呈入番書,文字非草非隸非篆,跡異形奇體變,滿朝大臣,均不能識。 玄宗怒道:“堂堂天朝,濟濟多官,如何壹紙番書,竟無人能識其壹字!不知書中是何言語,怎生批答?可不被小邦恥笑耶!”眾皆汗顏,正為難間,玄宗想到李白,即召入宮,李白卻識得番文,宣誦如流。
玄宗大悅,即命李白亦用番字,草壹副詔。李白欲借此機會奚落高力士,乞請高力士為他脫靴。
玄宗笑諾,遂傳入高力士。高力士壹直是玄宗身邊最親近之人,官封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渤海郡公,權勢熏天,怎肯受此窘辱,只因玄宗有旨,不便違慢,沒奈何忍氣吞聲,遵旨而行。
李白非常欣慰,遂草就答書,遣歸番使。 高力士對此事壹直耿耿於懷,但李白正受玄宗所寵,他不好直接在玄宗面前抵毀李白,繼而轉向貴妃。
壹天,高力士與貴妃談及詩歌,勸貴妃廢去清平調。貴妃道:“太白清才,當代無二,奈何將他詩廢去?”高力士冷笑道:“他把飛燕比擬娘娘,試想飛燕當日,所為何事?乃敢援引比附,究是何意?”貴妃立時變色。
原來唐代婦女以豐滿為美,貴妃亦不例外,而漢代婦女自皇後趙飛燕始,以纖瘦為美,漢成帝生怕大風把趙飛燕吹走,還專為她建了壹座七寶避風臺。 玄宗嘗戲語貴妃道:“似汝當便不畏風,任吹多少,也屬無妨。”
貴妃知玄宗有意譏嘲,未免介意。女人心胸狹窄,貴妃受高力士挑撥,認為李白作詩嘲諷自己體形偏胖,不由得忌恨起李白來。
自此貴妃入侍玄宗,屢說李白縱酒狂歌,失人臣禮。玄宗雖極愛李白,奈為貴妃所厭,也只得與他疏遠,不復召入。
李白知為高力士報復,亦對李林甫把持的朝廷失去信心,天寶三載,李白懇求還歸故裏。玄宗賜金放還,李白遂又浪跡四方去了。
唐玄宗時當權宦官。潘州(今廣東高州)人,本姓馮。
少年被閹,聖歷元年(698)入宮。武則天以其聰慧,令給事左右。
壹度被逐,宦官高福收為養子,遂冒姓高。 高福交結武三思,力士遂得復入宮,為宮闈丞。
李隆基為藩王時,力士傾心附結,參與宮廷政變立功。後隆基即位(即唐玄宗李隆基),力士深得信任,擢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累授驃騎大將軍,封渤海郡公。
力士常宿禁中,四方進奏文表,必先過目,小事便自行裁決。 玄宗說“力士當上(值日),我寢乃安”。
內外大臣如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高仙芝等皆厚結之以取將相位。太子李亨(後為肅宗)呼之為二兄,諸王、公主呼之為阿翁,駙馬輩呼之為爺。
他的資產富過王侯。曾修佛寺鑄鐘,宴公卿,規定擊鐘壹次須納禮錢十萬,諂媚他的人擊至二十杵,少者亦至十杵。
力士平素謹慎,又善於觀察時勢,所以久受寵任,於朝廷內外亦無大惡名。但他對玄宗晚年用人行政有頗大影響,對天寶時政治腐敗有壹定的責任。
安史之亂中,他隨玄宗奔西川,西京長安收復後返回。肅宗上元元年(760),因保護禪位的玄宗,為當權的宦官李輔國所惡,被流放巫州(今湖南黔陽西南)。
寶應元年(762)赦還,至朗州(今湖南常德)卒。 在中國漫長地歷史中,太監地地位非常奇怪,因為他們在生理上缺失了男人最在乎地部分,所以雖然身處泱泱大。
二、廣東茂名有什麽歷史名人妳不知道茂名市還有個叫潘茂名的人嗎?還是我們的祖先來的呢```明天還是他的1720誕辰呢` 潘茂名(290年——371年),晉永嘉(307—313)末處士,今高州人,世居根子浮山下,即今高州之潘村,治《易》明《詩》。
壹日入山,遇老人對弈,旁睨良久。老者曰:“孺子頗解此耶”?對曰:“入由蛇竇,出似雁行”。
老者異之,勸令學道,授以長生夜視之術。從此,潘茂名便在這裏“朝汲泉於此山,暮洗術於鑒水,采丹田之芝,煮白石之髓,嚼瑤筍之芽,餐碧奈之蕊,勤洗伐而脫塵凡,取精華而去渣滓”,終於煉成大還丹和小還丹,用此神效丹藥,在粵西壹帶特別是高雷地方救治百姓,撲滅了瘟疫。
高州有多處廟宇供奉潘仙,茂名的地名也因之而來。 [編輯本段]潘茂名與石船丹竈的故事 傳說,西晉末,在今高州壹帶有位道士潘茂名,他學易明詩,治病救人,後得道成仙,於西山(今觀山)駕石船飛升仙遊而去。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把他活動過的地方叫茂名。歷史上的潘州、茂名縣,今天茂名市名的由來,無不與之陳陳相因。
明萬歷年間,曹知遇等纂修的《高州府誌》記載有:“晉永嘉中,有潘茂名者,入山遇道士奕棋,立觀久之。道士曰:‘子亦識此否?’對曰:‘入猶蛇竇,出似雁行’。
道士可其說。因語之曰:‘子頂骨貫生門,命輪齊日月,腦血未減,心影不偏,修煉則可輕舉’。
授以黃精不死之方。遂於東山煉丹而上升”。
“後千有余年,孔鏞來守高涼”,遇此仙人潘茂名於筆架山,因而在筆架山上創建了壹座“潘仙亭”,以資紀異。並賦《石船丹竈》詩曰: ***說丹砂可駐顏,仙翁何不久人間? 石船蘚合年年在,丹竈雲封日日閑。
亭宇已成新歲月,乾坤猶自舊江山。 我來欲問長生訣,遼鶴何時海上還。
明成化元年(1465),任高州知府的孔鏞還撰了《潘仙坡記》,立於“高涼郡東”,說“潘茂名學仙煉丹於此,尚存石船丹竈,今蔽於榛穢中,故名其坡曰:“潘仙坡”。明知縣胥學韶曾於此建“仙跡亭”。
明崇禎十年(1637),知府姚繼舜更辟坡擴亭。亭首有丹竈遺跡,土微突起而堅硬,有二穴, *** 大如盆。
據傳,穴洞若被坭土雜物填塞,次日晨則完全消失,依然空洞如故。後廢,換以磚石砌成八角形的丹竈,高約九尺,寬約六尺。
丹竈旁有壹大石塊,以磚砌基礎承了起來。那便是石船的遺跡。
今高州城東門冼太廟左側仍有潘仙祠。丹竈已毀。
明代萬歷年間,高州知府張邦伊有詩詠潘茂名在潘坡煉丹的《潘坡丹竈》: 地有東郊勝,溪山信可誇。 偶來因問俗,何意覓仙家。
洞倚千尋古,爐蒸五尺霞。 至今流水上,時或見桃花。
清初,“嶺南三大家”之壹的屈大均誌士寫的《廣東新語》卷五“石語”篇,記載有《石船銘》: 高州潘仙坡有壹石船。中汙,兩端微起若荷華葉。
長八尺有半,廣四尺。又有石篙壹,在雲爐洞,長二丈許。
相傳為潘茂名真人遺物。予有《石船銘》雲: 至人餐石,以剛為柔。
至人乘石,以沈為浮。 風將氣禦,水以神遊。
芙蕖壹瓣,泛泛如舟。 虛無之滓,為爾長留。
屈大均又有《後高涼曲》詠“潘仙石船”: 不見仙人駕石船,鑒江秋水正連天。 石篙撐折三千丈,愁絕蓬萊路渺然。
石船經過多年風吹雨打,面目漸起變化。後被托兒所埋於地下,在建新樓時挖起破碎。
現僅存壹碎塊,長約二尺,寬約壹尺余,置於冼夫人廟門階前。 “潘坡丹竈”和“石船蒼蘚”,是舊“高涼八景”中的兩景。
歷代不少騷人墨客,對石船丹竈曾留有吟詠。如明鄭阜義詩: 仙家雞犬去無存,丹竈空余火不煴。
萬古靈蹤何處覓,淡煙荒草暗孤村。 短棹孤帆遠遠開,潘仙何處問蓬萊。
如今化作滄浪石,春雨年年長綠苔。 相傳潘茂名在提煉丹膏時,對煉丹之水的要求十分講究,不用受到汙染的山溪水及河水,而是要用特別清純的龍泉水。
為此,潘茂名在他的草藥種植園內(即今高州城東門外的荖園村),開鑿了壹口水井,讓它與龍山水脈相通,使井內流出的都是龍涎之泉,專門用作煉丹之用。潘茂名升仙之後,這口古井就留了下來,後人稱之為“思前井”,取其思念前輩之意。
宋《太平寰宇記》有載:“潘真人煉丹之水,味甚香美,煎茶試之,與諸水異。力士奏取其水歸朝。
傳說潘茂名上東山取藥,下潘坡煉丹時,煙通鑒江西岸觀山上的玉井則為白煙;煙通觀山稍北壹裏仙井嶺上的金井則為黃煙。觀山是潘茂名坐石船飛升處,故又名升真岡。
“山舊有升真觀,既圮,石香爐猶存。明太守張邦伊即其遺址建觀山寺。
寺右為玉泉庵,玉井在焉。泉涸井堙,久淪榛莽。
崇禎二年(1629),邑人李為相睿復,構亭於其側,以誌靈跡”(見《茂名縣誌稿(上)》。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在觀山之東建有潘仙殿以奉祀潘茂名。
清高州知府蔣應泰有《觀山懷潘仙詩》,雷州參將潘拱宸也有《觀山懷潘仙詩》,署分巡道文星瑞:《觀山有懷潘仙詩》等,均見於舊《高州府誌》或舊《茂名縣誌》。 與觀山隔江相對,有“仙易亭”,亦是紀念潘仙的遺跡,今已不存。
清阮元監修的《廣東通誌》,對仙人潘茂名也有記述。
三、廣東茂名有什麽歷史名人妳不知道茂名市還有個叫潘茂名的人嗎?還是我們的祖先來的呢```明天還是他的1720誕辰呢` 潘茂名(290年——371年),晉永嘉(307—313)末處士,今高州人,世居根子浮山下,即今高州之潘村,治《易》明《詩》。
壹日入山,遇老人對弈,旁睨良久。老者曰:“孺子頗解此耶”?對曰:“入由蛇竇,出似雁行”。
老者異之,勸令學道,授以長生夜視之術。從此,潘茂名便在這裏“朝汲泉於此山,暮洗術於鑒水,采丹田之芝,煮白石之髓,嚼瑤筍之芽,餐碧奈之蕊,勤洗伐而脫塵凡,取精華而去渣滓”,終於煉成大還丹和小還丹,用此神效丹藥,在粵西壹帶特別是高雷地方救治百姓,撲滅了瘟疫。
高州有多處廟宇供奉潘仙,茂名的地名也因之而來。 [編輯本段]潘茂名與石船丹竈的故事 傳說,西晉末,在今高州壹帶有位道士潘茂名,他學易明詩,治病救人,後得道成仙,於西山(今觀山)駕石船飛升仙遊而去。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把他活動過的地方叫茂名。歷史上的潘州、茂名縣,今天茂名市名的由來,無不與之陳陳相因。
明萬歷年間,曹知遇等纂修的《高州府誌》記載有:“晉永嘉中,有潘茂名者,入山遇道士奕棋,立觀久之。道士曰:‘子亦識此否?’對曰:‘入猶蛇竇,出似雁行’。
道士可其說。因語之曰:‘子頂骨貫生門,命輪齊日月,腦血未減,心影不偏,修煉則可輕舉’。
授以黃精不死之方。遂於東山煉丹而上升”。
“後千有余年,孔鏞來守高涼”,遇此仙人潘茂名於筆架山,因而在筆架山上創建了壹座“潘仙亭”,以資紀異。並賦《石船丹竈》詩曰: ***說丹砂可駐顏,仙翁何不久人間? 石船蘚合年年在,丹竈雲封日日閑。
亭宇已成新歲月,乾坤猶自舊江山。 我來欲問長生訣,遼鶴何時海上還。
明成化元年(1465),任高州知府的孔鏞還撰了《潘仙坡記》,立於“高涼郡東”,說“潘茂名學仙煉丹於此,尚存石船丹竈,今蔽於榛穢中,故名其坡曰:“潘仙坡”。明知縣胥學韶曾於此建“仙跡亭”。
明崇禎十年(1637),知府姚繼舜更辟坡擴亭。亭首有丹竈遺跡,土微突起而堅硬,有二穴, *** 大如盆。
據傳,穴洞若被坭土雜物填塞,次日晨則完全消失,依然空洞如故。後廢,換以磚石砌成八角形的丹竈,高約九尺,寬約六尺。
丹竈旁有壹大石塊,以磚砌基礎承了起來。那便是石船的遺跡。
今高州城東門冼太廟左側仍有潘仙祠。丹竈已毀。
明代萬歷年間,高州知府張邦伊有詩詠潘茂名在潘坡煉丹的《潘坡丹竈》: 地有東郊勝,溪山信可誇。 偶來因問俗,何意覓仙家。
洞倚千尋古,爐蒸五尺霞。 至今流水上,時或見桃花。
清初,“嶺南三大家”之壹的屈大均誌士寫的《廣東新語》卷五“石語”篇,記載有《石船銘》: 高州潘仙坡有壹石船。中汙,兩端微起若荷華葉。
長八尺有半,廣四尺。又有石篙壹,在雲爐洞,長二丈許。
相傳為潘茂名真人遺物。予有《石船銘》雲: 至人餐石,以剛為柔。
至人乘石,以沈為浮。 風將氣禦,水以神遊。
芙蕖壹瓣,泛泛如舟。 虛無之滓,為爾長留。
屈大均又有《後高涼曲》詠“潘仙石船”: 不見仙人駕石船,鑒江秋水正連天。 石篙撐折三千丈,愁絕蓬萊路渺然。
石船經過多年風吹雨打,面目漸起變化。後被托兒所埋於地下,在建新樓時挖起破碎。
現僅存壹碎塊,長約二尺,寬約壹尺余,置於冼夫人廟門階前。 “潘坡丹竈”和“石船蒼蘚”,是舊“高涼八景”中的兩景。
歷代不少騷人墨客,對石船丹竈曾留有吟詠。如明鄭阜義詩: 仙家雞犬去無存,丹竈空余火不煴。
萬古靈蹤何處覓,淡煙荒草暗孤村。 短棹孤帆遠遠開,潘仙何處問蓬萊。
如今化作滄浪石,春雨年年長綠苔。 相傳潘茂名在提煉丹膏時,對煉丹之水的要求十分講究,不用受到汙染的山溪水及河水,而是要用特別清純的龍泉水。
為此,潘茂名在他的草藥種植園內(即今高州城東門外的荖園村),開鑿了壹口水井,讓它與龍山水脈相通,使井內流出的都是龍涎之泉,專門用作煉丹之用。潘茂名升仙之後,這口古井就留了下來,後人稱之為“思前井”,取其思念前輩之意。
宋《太平寰宇記》有載:“潘真人煉丹之水,味甚香美,煎茶試之,與諸水異。力士奏取其水歸朝。
傳說潘茂名上東山取藥,下潘坡煉丹時,煙通鑒江西岸觀山上的玉井則為白煙;煙通觀山稍北壹裏仙井嶺上的金井則為黃煙。觀山是潘茂名坐石船飛升處,故又名升真岡。
“山舊有升真觀,既圮,石香爐猶存。明太守張邦伊即其遺址建觀山寺。
寺右為玉泉庵,玉井在焉。泉涸井堙,久淪榛莽。
崇禎二年(1629),邑人李為相睿復,構亭於其側,以誌靈跡”(見《茂名縣誌稿(上)》。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在觀山之東建有潘仙殿以奉祀潘茂名。
清高州知府蔣應泰有《觀山懷潘仙詩》,雷州參將潘拱宸也有《觀山懷潘仙詩》,署分巡道文星瑞:《觀山有懷潘仙詩》等,均見於舊《高州府誌》或舊《茂名縣誌》。 與觀山隔江相對,有“仙易亭”,亦是紀念潘仙的遺跡,今已不存。
清阮元監修的《廣東通誌》,對仙人潘茂名也有記述。
四、茂名有什麽名人林礪儒
2(8%)
潘茂名
3(12%)
譚良德
1(4%)
楊永泰
1(4%)
冼夫人
5(19%)
高力士
1(4%)
朱伯儒
1(4%)
李灝
1(4%)
丁穎
2(8%)
朱也赤
1(4%)
李孝式
0(0%)
李慶文
0(0%)
許智明
1(4%)
甘子釗
1(4%)
淩十八
2(8%)
江可伯
0(0%)
歐豪年
1(4%)
甘霖
1(4%)
陳鑒
1(4%)
丁衍庸
五、廣東茂名冼夫人在歷史上是怎樣的人物這位女英雄是當地的少數民族,當時通稱悝人。
她的家族世代是南越部族的首領,有部眾十余萬人。她從小就學習武藝和用兵之道,史稱她“幼賢明,多籌略”,同時她有壹個特點,就是有愛心,懂得團結各部族的俚人,而且為人秉公處事,不徇私情,所以受到廣泛的信服和愛戴,連海南島1000多洞的俚人都慕名前來歸附。
當時自從漢元帝開始,中央 *** 就放棄了對海南島的實際統治權,長達580年之久,海南島孤懸海外,任人欺淩,是冼夫人奏請梁武帝在海南設立崖州,以80歲的高齡持詔巡撫海南各州,恢復對海南島的實際統治。在治理海南島期間,冼夫人懲治貪官,平定叛亂,鼓勵農耕,發展生產,開創了安定團結的局面,所以世世代代深受海南人民的愛戴敬仰。
直到今天海南還有洗夫人文化節和紀念冼夫人平叛的“鬧軍坡”活動。梁朝末年發生侯景之亂,各地豪紳乘機擴大勢力,割據壹方。
當陳霸先起兵討伐叛亂的侯景時,高州刺史也起兵作亂,是洗夫人會合陳霸先討平叛亂,消除了嶺南的戰亂,而且當時陳朝政權時時受到以歐陽紇為首的割據勢力的威脅,冼夫人又挺身而出,支持陳朝撲滅了這股割據嶺南地區的豪強勢力,因而冼夫人被封為“石龍郡太夫人”(在如今的電白縣),並以刺史之儀禮遇她。 在封建社會破格冊封壹個婦女儀同刺史,是極為罕見的。
到了陳後主的時候,他荒淫無道,自取滅亡,被隋取代,當時南越的部族有人想降服新朝,有人想擁兵自立,何去何從,意見不壹,眼看戰亂紛爭又起,是冼夫人堅持維護國家的統壹,說服族人迎接隋軍南下,再次平息了戰亂,同時促進了漢越民族的大融合,因而被封為“誰國夫人”,所以她有“冼夫人、冼太夫人、進屆夫人、誠敬夫人、聖母娘娘、郡主夫人、懿美夫人”等等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