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雞年。按照中國傳統幹支紀年的算法,十二地支與十二生肖相對應,這壹年十二生肖屬相為雞,與十二地支配屬“酉”,是為“酉雞”。民間的說法是,每天下午五點到七點(也就是酉時)雞開始歸巢,故此將雞與酉相對應。
與雞有關的典故
知時畜中國古代官職中,有司晨(司辰)壹職,執掌知漏刻。司晨其實指的是雄雞報曉,借指雄雞。在古代,雄雞壹直擔負著報曉的工作,《說文解字》說,“雞,知時畜也。”強調了雞的報時作用。壹日之計在於晨,伴隨著雄雞的長鳴,古人壹天的生活由此開啟。“雞鳴而起”“雞鳴而食”……古籍中的那些“雞鳴”,記載的正是古人的生活節奏與生活趣味。
德禽古人稱雞為“德禽”,將其視為有德之士。雞之德,主要有五點:文武勇仁信。“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韓詩外傳》)可見在古人眼裏,雞是文武兼備、勇敢而仁義守信的動物。
天雞中國神話中有壹只天雞,它住在東南桃都山上的桃都樹上,太陽出來照到這棵樹,天雞就開始鳴叫,天雞壹叫,天下的雞也都跟著叫起來。也就是說天雞率天下之雞報曉。李白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就寫道“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與雞有關的民俗
大吉圖雞與“吉”諧音,為吉祥的象征,因此人們認為畫雞就寓意著大吉。而雞有五德,畫雞也寓意著勸勉人應當也有此五德。因此,歷代畫家都樂於描繪雞的形象。這類畫壹般被稱作“大吉圖”。
迎春雞在山西、山東等地,立春前後,大人們會為小孩縫制布公雞,或者戴在胳膊上,或者縫在帽子上,被稱為“春雞”或“迎春雞”。也是因為雞與吉諧音,取吉祥之意。
與雞有關的古詩詞
雞兒紛紛回巢了,夕陽西下,遠方的人啊何時回家?思念動人。
妻子說雄雞叫了天亮了,丈夫則說天還暗著呢。壹來壹去,頗有情趣。
太陽從雲中鉆出,雞鳴狗吠,壹片喧鬧的桃源晨景。
客來之時,庭院裏正發生著壹場雞的鬥爭,雞叫聲聲,等到將它們趕上棲息之地,聽到了客人叩響柴門的聲音。極具村野之趣。
他人的開導如同雄雞壹聲天下白,氣勢雄渾浩大,壹片光明璀璨,使詩人茅塞頓開,激起詩人豪情:少年人正該壯誌淩雲,豈能壹蹶不振?
詩中的雞威風凜凜,鳴聲高亢,透露出詩人壯心不已的豪氣。
金雞形象躍然紙上,報曉頗有氣勢。
歲月消磨在壹聲聲雞鳴裏。人生短促,有誌者當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