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孟子的"謹癢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養,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是什麽意思?

孟子的"謹癢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養,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是什麽意思?

釋義:認真的興辦學校教育,反復用孝悌的道理教化百姓,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著或頭頂著東西奔走在道路上了。

出處:先秦·孟子《寡人之於國也》

原文(節選):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譯:在五畝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著絲綢了;雞鴨豬狗不失時節地繁殖飼養,不失時節地繁殖飼養,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食了。壹家壹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時得到耕種,數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

註重鄉校的教育,強調孝敬長輩的道理,須發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於天下的是決不會有的。

擴展資料

《寡人之於國也》創作背景

《寡人之於國也》選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該篇上部分的第三章。孟子所處的戰國中期,各國諸侯爭城奪池,角逐武力,蠶食鯨吞,征戰不斷;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熱,朝不保夕;社會混亂,禮制崩壞,世風傾頹,劇烈動蕩。權勢與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視為天道,攻伐淩侵被視作合理,由大國以“力”統壹天下的態勢已初步形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魏又稱梁,魏惠王又稱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於魏國在幾次重大戰役中慘遭失敗,失去了昔日的強盛。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卑詞厚幣以招賢者”,為振興魏國聚集人才。孟子被“招賢”應邀來到魏國。

正是在接觸、交談的過程中,孟子與梁惠王彼此有了進壹步了解,於是有了《寡人之於國也》這篇傳誦千古的政事問答。

百度百科-寡人之於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