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酒令五花八門,大致分雅令和通令兩大類。見於史籍的雅令有四書令,花枝令、詩令、謎語令、改字令、典故令、牙牌令、人名令、快樂令、對字令、籌令、彩雲令等。
酒令雅令的行令方法是:先推壹人為令官,或出詩句,或出對子,其他人按首令之意續令,所續必在內容與形式上相符,不然則被罰飲酒。行雅令時,必須引經據典,分韻聯吟,當席構思,即席應對,這就要求行酒令者既有文采和才華,又要敏捷和機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飲者才思的項目。例如,唐朝使節出使高麗,宴飲中,高麗壹人行酒令,唐使即應對曰:“許由與晁錯爭壹瓢,由曰:‘油葫蘆’,錯曰:‘醋葫蘆’”。名對名,物對物,唐使臣應對得體,同時也可以看出高麗人熟識中國文化。《紅樓夢》第四十回寫到鴛鴦作令官,喝酒行令的情景,描寫的是清代上層社會喝酒行雅令的風貌。
唐代傳奇《申屠澄》記載了壹則關於雅令的動人故事。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縣尉,風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燙酒備席,圍爐饗客。風流才子申屠澄舉杯行令:"厭厭夜飲,不醉不歸",引用《詩經》句行雅令。不料話音剛落,坐在對面的主人之女就咯咯笑了起來,說:"這樣的風雪之夜,妳還能到哪裏去呢》"說完,少女多情地看了申屠澄壹眼,脫口出令:"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申屠澄聽後,驚嘆萬分。他知道少女是用《詩經· 鄭風· 風雨》裏的詩句,隱去"既見君子,雲胡不喜?"後兩句,說明少女已含蓄而巧妙地向他表達了愛慕之意。於是,申屠澄向少女的父母求婚,喜結良緣。
四書令,是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書的句子組合而成的壹種酒令,在明清兩代的文人宴上,四書令大行其時,用以檢測文人的學識與機敏程度。花枝令,是壹種擊鼓傳花或彩球等物行令飲酒的方式。唐白居易的《就花枝》詩曰:“就花枝,移酒海,令朝不醉明朝悔。且算歡娛逐來,任他容鬢隨年改。”徐某《拋球樂辭》:“……灼灼傳花枝,紛紛度畫旗。不知紅燭下,照見彩球飛。”可見唐人飲酒擊鼓傳花遞球的場面何等熱鬧。《紅樓夢》七十五回就有壹段“花枝令”的描寫。
籌令,是唐代壹種籌令飲酒的方式,如“論語籌令”、“安雅堂酒令”等。後者有五十種酒令籌,上面各寫不同的勸酒、酌酒、飲酒方式,並與古代文人的典故相吻合,既活躍酒席氣氛,又使人掌握許多典故。“如孔雀開樽第壹”;“孔融誠好事,其性更寬容”。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得此不飲,但遍酌侍客,各飲壹杯。至於“牙牌令”,是唐代籌令的壹種變異形式,它與安雅堂酒令相似,也盛行於明清。《紅樓夢》四十四對牙牌令作了精彩細致的描寫。
通令的行令方法主要擲骰、抽簽、劃拳、猜數等。通令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熱鬧的氣氛,因此較流行。但通令擄拳奮臂,叫號喧爭,有失風度,顯得粗俗、單調、嘈雜。通令的行令方法主要擲骰、抽簽、劃拳、猜數等。通令很容易造成酒宴中熱鬧的氣氛,因此較流行。但通令擄拳奮臂,叫號喧爭,有失風度,顯得粗俗、單調、嘈雜。
民間流行的"劃拳",唐代人稱為"拇戰"、"招手令"、"打令"等。即用手指中的若幹個手指的手姿代表某個數,兩人出手後,相加後必等於某數,出手的同時,每人報壹個數字,如果甲所說的數正好與加數之和相同,則算贏家,輸者就得喝酒。如果兩人說的數相同,則不計勝負,重新再來壹次。劃拳中拆字、聯詩較少,說吉慶語言較多。如"壹定恭喜,二相好,三星高照,四喜、五金魁,六六順,七七巧,八仙過海"、"快得利"、"滿堂紅"(或"金來到")等等。這些酒令詞都有討吉利的涵義。由於猜拳之戲形式簡單,通俗易學,又帶有很強的刺激性,因此深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中國古代壹些較為普通的民間家宴中,用得最多的也就是這種酒令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