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趣談·豐子愷
《豐子愷》:豐子愷(1898—1975),作家、畫家。原名潤、仁,別名TK。浙江桐鄉人。1919年從浙江第壹師範畢業,曾赴日本遊學,回國後潛心讀書,並從事翻譯和寫作。初擅長西洋畫、音樂,後又以漫畫著名,歷任上海開明書店編輯,上海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美術教授。建國後,曾任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著有《音樂入門》、《緣緣堂隨筆》,譯著有《西洋畫派十二講》、《源氏物語》、《獵人日記》等。
“速朽之作”印
豐子愷在舊社會畫了許多揭露當時黑暗的漫畫,他專門刻了壹方印叫“速朽之作”,意思是願早日為舊社會送葬。
“漫畫”壹詞,最早出現在德川時代的日本,那時盛行描寫世態人情的“浮世繪”,被稱為“準浮世繪的漫畫家”葛飾北齋,自名其畫集為《北齋漫畫》,“漫畫”二字由此而來。豐子愷說:“漫畫二字,望文生義,漫,隨意也,凡隨意寫出的畫,都不妨稱為漫畫,因為我作的漫畫感覺同隨筆壹樣,不過或用線條,或用文字,表現工具不同而已。”他的漫畫,著墨不多,甚或寥寥數筆,卻能將那些真切的人生體驗生動地表達出來。抗戰時期,他創作的所謂“自然相”的作品,大都是宣傳抗日救國、反抗侵略的作品。在桂林師範,他擔任學校壁報和抗戰漫畫的宣傳指導,常帶領學生上街下鄉去宣傳抗戰,他畫的抗戰漫畫被學校制版石印,到處張貼。戰後他出版了《豐子愷漫畫選》、《又生畫集》、《劫余漫畫》等,多是揭露國民黨的黑暗統治、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疾苦的。“速朽之作”印含意深刻,實為“不朽之作”語之反用。關於這方印,豐子愷在1958年寫的《新年大喜》壹文中說:“我從前有壹個圖章,叫做‘速朽之作’。凡是描寫傷心慘目的景象的畫,都蓋上這圖章,意思是希望這幅畫‘速朽’,即這些景象快快消滅。果然,不出二三十年,到了新中國成立,我這些畫都‘朽’了,這些景象都變成過去惡夢了。我真高興。”他還寫過這樣壹首詩:“當年慘象畫中收,曾刻圖章曰速朽。盼到速朽人未老,欣將彩筆繪新猷。”新中國誕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和發展,使豐子愷歡欣鼓舞,他用飽蘸 *** 的筆,寫下了許多文章,畫了許多畫,熱情地贊美新時代。
緣緣堂
子愷書畫
豐子愷繪《竹裏酒家》,
上鈐“豐子愷五十以後作”、“緣緣堂”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