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個人資料
本名:王叔和
別名:名熙
性別:男
民族:漢族
國籍:西晉
所處時代:西晉時期
出生地:山陽高平(今山東省微山縣兩城)
出生日期:公元201年 逝世時間:公元280年
職業:醫學家
成就:編輯張仲景《傷寒(雜)病論》
代表作品:《脈經》
王叔和簡介
王叔和(公元201—公元280年),名熙,漢族,魏晉間醫學家。東漢末山陽高平人(今山東省微山縣兩城)。西晉著名的醫學家。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他做出了兩大重要貢獻,壹是整理《傷寒論》,二是著述《脈經》。
王叔和生平簡介
王叔和生於達官貴族家庭,宗族中數代是權勢顯赫的貴族,亦有名震當時的文人學士。由於家庭優越的生活及學 習環境,使得叔和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他從小興趣廣泛,少年時期,已博覽群書,通曉經史百家。。後因戰事頻繁,時局動蕩,為避戰亂,隨家移居荊州,投奔荊州刺史劉表。當王叔和僑居荊州時,正值張仲景醫學生涯的鼎盛時期,加上王叔和與仲景弟子衛汛要好,深受其熏染,逐漸對醫學發生興趣,並立誌鉆研醫道。他尋求古訓,博通經方,深究病源,潛心研讀歷代名醫著作,遵古而不泥古,虛心向有經驗的名醫求教王叔和簡介,博采眾長,醫術日精,名噪壹時。由於其醫術高明,公元208年,當曹操南下征戰荊州劉表,王叔和被推選為曹操的隨軍醫生。其後任王府侍醫、皇室禦醫等職。後又被提升為太醫令。
西晉醫學家王叔和對祖國醫學所做的貢獻,主要表現在撰著《脈經》和整理張仲景著作兩方面。
《脈經》為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十卷九十八篇。書中“撰集岐伯以來逮於華佗經論要訣”,分類引錄大量《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原文及扁鵲與華佗的論述,詳析脈理,陳述脈法,細辨脈象,明其主病。他首次系統描述了臨床常見的二十四種病脈(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沈、伏、革、實、微、澀、細、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的體象,根據不同的脈象判斷疾病的種類。並明確地在手腕橈側動脈(寸口脈)診候處規定了寸、關、尺的三部分法,將古代診候此脈僅以“查胃氣之有無”,“以決死生”的說法,發展成以局部候全身的寸口脈理論體系。王叔和集西晉以前脈學之大成,形成診斷學中獨立的壹個分支,促進了後世脈學的研究和發展。
王叔和將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十六卷整理編次,成為現存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後人對其整理張仲景的著作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說法。壹種認為他是搜采三國兵燹之余的斷簡殘篇,將散落的仲景舊論“撰次成敘,得為完帙”。因此宋人林億認為“仲景之書,及今八百余年,不墜於地者,皆其力也”;金人成無己說:“若非叔和撰集,不能延至於今,功莫大矣”。另壹種意見則認為他在編撰過程中,將個人見解“混於仲景所言之中,又以雜脈雜病紛紜並載於卷首,故使玉石不分,主客相亂”,還有人指責其為“碎剪美錦,綴以敗絮,明是賈人居奇之術”王叔和簡介,兩種觀點至今並存,未見統壹。
王叔和幼年時代是在缺衣少食的貧寒中度過的。嚴酷的生活現實,使他從小就養成了勤奮好學,謙虛沈靜的性格。他特別喜愛醫學,讀了不少古代醫學典籍,並漸漸學會了診脈治病的醫術。他在開始行醫的時候,因為家境貧窮,衣衫破舊,人們瞧不起他。他只好背著藥箱四處流浪,常常食宿無著。由於他對脈學很有些研究,慢慢也治好了許多疑難病人,請他看病的人也就越來越多了,他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逐漸傳遍了整個洛陽城。王叔和32歲那年他被選為魏國少府的太醫令。魏國少府中藏有大量歷代著名醫典和醫書,存有許多歷代的經驗良方。王叔和利用當太醫令這個有利條件,閱讀了大量的藥學著作,為他攀登醫學高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來,王叔和經過幾十年的精心研究,在吸收扁鵲、華佗、張仲景等古代著名醫學家的脈診理論學說的基礎上,結合自己長期的臨床實踐經驗,終於寫成了我國第壹部完整而系統的脈學專著——《脈經》,計10萬多字,10卷,98篇。《脈經》總結發展了西晉以前的脈學經驗,將脈的生理、病理變化類列為脈象24種,使脈學正式成為中醫診斷疾病的壹門科學。
王叔和生平評價
當然後世對此評價褒貶不壹,貶之者責其竄亂仲景原義。如喻嘉言攻擊曰:“仲景之道,人但知得叔和而明,孰知其因叔和而墜!”褒之者則認為王叔和編次《傷寒論》有功千古,尤其當該書處於存亡危急之際,王叔和使之保存並得以傳世,其貢獻之大不可泯滅。正像金代成無己稱:“仲景《傷寒論》得顯用於世,而不墮於地者,叔和之力也。”宋·林億曾曰:“仲景之書及今八百余年,不墜於地者,皆其力也。”清·徐大椿亦稱:“茍無叔和,焉有此書?”的確,王叔和在整理中醫古文獻時所作的貢獻是巨大的,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獻資料,是值得我們稱贊的。若沒有王叔和的整理,我們今天也許就很難知道張仲景在醫學上的成就。他這種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功績,是值得我們銘記的。
王叔和嚴謹的治學態度,還體現在他對前人文獻的引用上。如《脈經》中就引用了大量古文獻,他在引用文獻時,或以標題形式列出,或以文後加註的形式註明文獻出處,便於讀者根據所引文獻的出處,找出原始文獻,他這種嚴肅而忠實的態度也是他的偉大之處,值得後世效法。在其故鄉山西省鄒城市今建有叔和中醫院,家鄉的後人以這種方式懷念這位傑出的醫學家。
本文隱藏內容 登陸 後才可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