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最早稱容臭,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當時的香料是辟芷、秋蘭。在明朝仍有容臭的稱呼。中國傳統的香囊多用綢布制成,內裝雄黃、熏草、艾葉等香料。壹說香包可以避邪,端午節時多會配掛香包。
端午節香包裏面的香料
買川芎10克、白芷10克、細辛10克、薄荷8克、冰片2克,先將前四味中藥搗碎成綠豆大的顆粒,再與冰片混勻,裝入1個或兩個小的綢緞或布袋中。也可選擇其它的中藥,如藿香、菊花、桂皮、辛夷、佩蘭、橘皮等。
擴展資料:
有些地方還有新嫁娘贈送親友香包的習俗,國人認為新娘子帶有喜氣,由她親手做的香包,更能袪邪解毒,所以在她新婚的第壹年的端午節,新嫁娘必須縫制香包分送親友,這壹送,少說要送壹,二百個,除了送給親友之外,當然多半還是送給小孩子們佩戴,這是出自上壹代對下壹代的關愛,希望兒童能夠順利成長,諸邪遠避,同樣地也可以送給長輩以示尊敬和孝思。
至於送給情人的香包含意就更深遠了,壹針壹線都蘊涵了無限柔情。在以前,婦女們在子女情人要出遠門時,都會縫制香包讓他們帶在身上,壹方面保佑他們旅遊平安,另外壹方面也是在提醒他們,家鄉有人倚門守候,應該早日歸來。這種溫馨的習俗,在現代就比較少見了。
壹來因為如今醫藥發達,靠香包袪邪避毒的功能已經消失,再則在工商社會,人們的生活步調緊張,職業婦女也越來越多,她們無暇研究女紅手藝,因此每年端午節前後,就會有大量制作的香包在市面上出售,雖然圖案也繡得相當漂亮,但不免有些匠氣,而且采用的香料大多是化學物質,不但香味無法持久,更重要的是由於大量制造,已經失去了傳統香包,為人們生活帶來的情趣和其中的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