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代幼兒教育

古代幼兒教育

《呂氏春秋·孝行》中說:“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務。”可見,註重孝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西周以後,孝悌之道更是成為古代道德的根本,因此在封建社會中,培養幼兒的孝悌觀念,也就成為學前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 常熟沙家浜論壇,快樂、和諧源自沙家浜O-]1O @}"n;D[)x

對幼兒進行“孝”的教育,主要是要求幼兒從小養成不違父母意誌,服從父母絕對權威的習慣。如清代學者李毓秀在其所著《弟子規》中曾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北宋史學家司馬光在《居家雜儀》中也指出:“凡諸卑幼,事無大小,無得專行,必咨稟於家長。”這些要求均是為了突出父母的絕對權威。 |&R b2l@

對幼兒進行“孝”的教育,還要求幼兒自小養成敬奉雙親的習慣。《孝經·紀孝行》中說:“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意思是說,孝子的事親之道,主要是平時對父母態度應恭敬,不得懈怠,盡己之能侍奉父母並使其得到快樂。《禮記·曲禮》中也要求兒子對父母應做到“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即冬天應使父母溫暖而不受寒,夏天應使父母涼爽而不受熱,晚上要為父母鋪好床,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東漢時的黃香可以說是實行這種孝行的典範,“香九齡,能溫席。”(王應麟:《三字經》,《中國封建蒙學文化評述·附錄》,陜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頁。)據說黃香9歲時,對父親非常孝順,寒冬時能用自己的體溫為父親暖被窩。因此他就被列為古代廿四孝之壹,成了封建社會兒童學習的榜樣。 沙家浜論壇9K

M;{J'Q [ [Z

g,B

y

註意從小培養兒童孝順雙親的品德,是我國古代尊老孝親傳統道德意識的體現,同時,以此作為兒童道德意識形成的起步,亦符合兒童道德形成的規律。當然,封建社會的“孝”從本質上說是“借正父子之論,“以嚴君臣之分。”突出父權的“孝”,旨在強化對皇權的“忠”,而且這種“忠”、“孝”是不問是非的“愚忠”、“愚孝”,它完全扼殺了兒童的個性與自由,成為制造奴性和奴才的淵藪,這是我們應當批判的。

I kA

VS{常熟沙家浜論壇,快樂、和諧源自沙家浜 如果說孝是用以維系縱的家庭關系,占主導地位,那麽悌則是用以強化橫的家庭關系,居輔助地位。對幼兒進行悌的教育,主要是要求孩童自幼兄弟友愛,為兄者愛護弟弟,為弟者敬愛兄長。據說東漢時大文學家孔融4歲時,就能把大的梨子讓給兄長吃,而自取小的。這則“孔融讓梨”的故事在封建社會曾廣為流傳,並在學前家庭教育中作為進行悌的教育的典型事例而屢被引用。

*Ns#v

ue常熟沙家浜論壇,快樂、和諧源自沙家浜 家庭教育中強調悌德的培養,目的是為了使兄弟和睦,家族興旺,個人日後能在社會上立身。三國時向朗曾告誡其子說:“貧非人患,惟和為貴。”“九族和則動得所求,靜得所安。”(向朗:《遺言誡子》,《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三國文》。)北齊教育家顏之推則明確指出:“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二親既歿,兄弟相顧,當如形之與影,聲之與響。”(顏之推:《顏氏家訓·兄弟》,《顏氏家訓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7、40頁。)如果兄弟鬩墻,則子侄亦不相愛,當有外禍來臨之時,還會有何人援手相助?《魏書·吐谷渾列傳》中還記載了壹則故事:吐谷渾國的國王阿豺有20個兒子,他在病危時便把兒子們叫到面前,說道:“妳們各人拿我壹枝箭,在地上折斷。”他的兒子都把箭折斷了。隨後他又對其母弟說:“妳取19枝箭來,合在壹起把它折斷。”他的母弟怎麽也折不斷。阿豺便說:“妳們明白嗎?單獨壹枝箭容易折斷,把多枝箭並在壹起就很難折斷了。只有妳們同心協力,然後國家才能夠鞏固。”這則故事正是寓意著兄弟團結才有力量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