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風氣及結論
寅恪先生提倡使用新材料,認為大師巨子不僅在於繼承,更在於“能開拓學術之區宇。補先修所未逮”,然而今天能否“承繼先哲將墜之業,為其托命之人”亦成為壹個問題。為文必中英文摘要,煞有介事,其實無物焉。下筆必三數萬言不止,心得僅兩三句;前人劄記之風不行。馬茂元生前告趙長雲“文成先斬去壹半,方是為文之道”,今人不從。相互摘引,不作論證,是否勘以傳信,絕不關心,無異剿襲。錢鍾書《談藝錄》“道及時賢,僅此二處”之風漸替,自愛自尊自負之氣消亡。自知其文資料尚有可補,觀點或有可商,然急急刊布,欲獵取聲名歟?為辦得食,侮食自矜,曲學阿世,人不在少。碩博士論文,動輒十數萬、數十萬,敷衍無精義,自己亦知不可珍,他人更棄之如敝屣,則其勢日頹。
今日學人做到貫通自難,細讀執微又不肯。故呂氏著述風雲際會,又被喚醒。當日呂氏拔戟自成壹對,頗為孤立,而今日足以矯壹時風氣、示來者軌則者轉是呂氏。義寧陳先生“讀史早知今日事”。不知預料得到否?
前人以梨棗代紙,災梨禍棗則浪費紙張,無用之書用以覆瓿。亦是為梨棗減壽,今上海古籍出版杜陸續推出《呂思勉文集》,門人張耕華教授據呂氏手稿理補綴,以存原貌。則梨棗之材藉呂先生之言論將以增壽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