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學經典故事精選
多說有什麽好處?
《墨子》中有這樣的記載:秦子問老師,“話多好嗎?”墨子回答說:“蛙蛙不分晝夜地叫,叫得人口幹舌燥,也沒有人聽。”看那只公雞,黎明時分準時啼叫,整個世界都在顫抖,人們早早起床。那麽,多說話有什麽好處呢?在適當的時候說出來很重要。"
小智慧之言:《弟子規》上說:“多言不如少言,唯壹的就是不要自作聰明。”意思是:人平時不要說太多話,否則會失言,說多了容易成為煩惱之源。還不如在適當的時候說壹些符合實際的有意義的話。說話時語言要真實誠實,不要用甜言蜜語欺騙別人。
2.國學經典故事精選
覺遠建議他的父親
古時候,有個叫孫的孩子,從小就孝順父母,尊敬長輩,但他的父親對爺爺卻極其孝順。有壹天,他的父親突然把他年老多病的爺爺放在壹個籃子裏送他到山裏,把他扔掉。孫拉著父親,跪著哭了起來,但父親不理他。他突然靈機壹動,說:“既然父親要把爺爺扔掉,我也沒辦法,但我有個請求。”當他的父親問他想要什麽時,他說:“我想把那個籃子帶回來。”父親疑惑道:“妳要這個做什麽?”“因為等妳老了,我會用它把妳扔掉。”父親壹聽,大吃壹驚:“妳怎麽能說出這樣的話!”孫對說:“父親怎樣教育兒子,兒子也要怎樣教育。”父親想了想,不敢做之前想的事,趕緊把老人接回家養老。
小智慧之言:《弟子規》上說:“如果妳已經有了壹個吻,妳可以讓它更,請我的顏色和軟化我的聲音。”如果父母言行疏忽,性格難以溝通,從孝順的角度出發,子女應該用委婉的語氣勸他停止不良行為,而不能用尖銳的語言和傲慢的態度。
3.國學經典故事精選
李記燒掉了他的胡子
唐朝有個副宰相,名叫李記。壹旦他的妹妹生病了,他就親自照顧她。給姐姐煮粥的時候,火苗燒到了他的胡子。姐姐忍無可忍,勸他說:“妳有那麽多臣妾,為什麽還要這麽辛苦?”李記馬上回答:“妳病得這麽厲害,我不放心別人來照顧妳。妳現在老了,我自己也老了。就算我想壹直給妳煮粥,機會也不多。”李基燦這樣對待他的妹妹真是難能可貴。
至理名言:在古代,人們把所有的人都視為兄弟姐妹。雖然現在做不到這壹點,但至少要和家人和睦相處。如果給不了這份愛,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麽樣子,真的很難說。
4.國學經典故事精選
下雪天站在門外等程頤(程頤)點醒授業——尊師重道
在宋朝,有壹個名叫師洋的學者。他非常尊敬他的老師,並且總是虛心好學。《程門·雪梨》是壹篇關於他尊敬師長、刻苦學習的短篇小說。
師洋十幾歲時工作非常努力。後來中了進士後,拒絕做官,繼續拜師求教,刻苦學習。當時,程顥和程頤是中國著名的學者。師洋首先拜程顥為師,學到了很多知識。四年後,程顥去世。為了繼續學習,他拜程頤為師。這時,師洋已經40歲了,但他仍然很謙虛,對老師很尊敬。
壹天,天空烏雲密布,壹場大雪即將來臨。午飯後,師洋讓他的同學尤左去程壹家,以便問老師壹個問題。守門人說程頤在午睡。他們不想打擾老師午睡,就默默地站在門外等著。
天空下著壹場大雪,而且越來越大。他們站在門外,雪花在頭上飛舞,凍得瑟瑟發抖。他們仍然站在門外等待。
過了很久,程頤醒來,才知道和尤左已經在門外的雪地裏等了很久,於是趕緊把他們叫了進來。此時,門外的積雪已經積了壹尺多深。
師洋尊師重道的優秀品德壹直為人們所稱道。正是因為他能夠尊重他的老師,虛心向他們請教,他的學習進步很快,他終於成為中國知名的學者。從四面八方來找他求教的人,千裏迢迢來拜他為師,大家都尊稱他為“龜山先生”。
至理名言:老師是給學生第二次生命的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從文盲到博學,所有的老師都用辛勤的汗水澆灌了我們知識的花朵。學會尊重那些給妳知識,改變妳命運的人。如果不是老師,我們可能永遠不會知道知識的美好。
5.國學經典故事精選
三個人散布壹只老虎的消息,讓妳相信周圍有壹只老虎。
魏國大夫龐公將陪魏王去趙國做人質。臨行前,他對王維說:“如果壹個人說市場上有老虎,陛下會相信嗎?”
魏王道:“我不信。”
龐公曰:“若兩人說市場上有老虎,陛下會信麽?”
魏王道:“我持懷疑態度。”
龐公又道:“若三人說市場上有老虎,陛下會信麽?”
魏王道:“我信。”
龐公說:“明明市場上不會有老虎,可是三個人說了之後,好像真的有老虎。現在趙離魏比這邊市場遠多了,說我的也不止三個人。如果我走後有人說我壞話,希望陛下看清楚。”
魏王道:“我自有分寸。”
後來太子結束了人質生涯,王維卻真的聽信了小人的讒言,沒有再召見龐公。
小智慧的話:判斷壹件事情的真相,壹定不能偏聽偏信,壹定要仔細斟酌,否則會誤把謠言當回事。評論別人的時候要小心。看到別人有錯,壹定要反復觀察。否則,妳會以揣測開始詆毀,有時壹句不經意的話會給別人帶來終身的傷害。
6.國學經典故事精選
石沖豆腐
晉代人把石崇和晉武帝的叔父王鍇相提並論:王鍇飯後用糖水洗鍋,石崇用蠟燭當柴燒;王鍇做了壹個四英裏的紫絲屏障,石崇做了壹個五英裏的錦緞屏障。晉武帝暗中幫助王鍇,送給他壹棵兩尺高的世界罕見的珊瑚樹。王鍇向石崇炫耀。沒想到,石崇揮起鐵棍把珊瑚樹砸了個稀巴爛,然後壹笑置之:“別難受,我賠妳。”他訂購了六七棵珊瑚樹,都有三四英尺高,比王鍇的好得多。王鍇只好放棄,用油擦了擦腳,離開了,甚至連那棵支離破碎的珊瑚樹也離開了。
但是,和別人攀比是傻子的舉動。人的壹生,關鍵在於德行和學識。只要壹個人品德優秀,學習優秀,生活貧困並不可恥。就像孔子的弟子顏回,雖然家境貧寒,但他快樂、敏感、好學。孔子教給他壹個道理,他就可以馬上學習別人,把孔子的思想發揚光大。孔子對他寄予厚望,可惜他32歲就去世了。對於顏回的德行,孔子曾稱贊:“好,回報!”!壹勺吃的,壹勺喝的,在陋巷,讓人不忍其憂,回去也不改其樂。“意思是顏回吃飯用竹筒當碗,喝水直接用瓢,住在很簡陋的巷子裏。別人覺得他可憐,因為他那麽窮,他卻不改其樂,還很有哲理。
小智慧之言:《弟子規》說:“唯學以德,唯才,不如人,應上進心。如果穿衣服,如果吃吃喝喝,不如人。不要難過。”意思是:如果妳在道德、知識、才能等方面不如別人,妳就要鼓勵自己,努力追趕,在這方面壹定要有競爭力。但是物質上的享受要減少,不要和別人比。即使妳生活貧困,衣、食、住、財等等都不如別人,心裏也沒必要著急。
7.國學經典故事精選
《世界故事新編》
《世說新語》裏有個故事:管寧和華歆是很要好的朋友。他們同桌吃飯,同床學習,同床睡覺,整天形影不離。
壹次,他們在田裏除草。管寧挖出壹錠金子,卻不理會,繼續鋤草。華新得知此事,扔下鋤頭跑了過來,撿起金子四處摸索,撫弄著。管寧見此,壹邊幹活,壹邊責備道:“錢要靠努力得來。壹個有道德的人不應該貪圖他不勞而獲的財產。”華歆聽了,依依不舍地離開了黃金,回去工作了,卻壹直在嘆氣。佑寧見他這個樣子,不再說什麽,只是默默地搖了搖頭。
他們倆又壹次坐在墊子上看書。這時,壹個大官從窗前走過,敲鑼打鼓,前呼後擁,威風凜凜。關寧對外面的吵鬧充耳不聞,若無其事。華新被這種排場吸引住了。他覺得在房間裏看不清楚,幹脆不看書了,跑到街上看熱鬧。
管寧目睹了華歆的所作所為,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失望。華歆回來後,把面前的席子剪成兩半,悲傷地宣布:“我們的誌向和興趣是如此不同。從今以後,我們就像這個割下來的草席,不再是朋友了!”這是日歷上的“關寧割席”。
小智慧之言:《弟子規》說:“不顯善心,則害無窮。小人進逼,壹切都不好。“如果妳拒絕接近壹個有德行的人,妳會給自己帶來無限的傷害。壹旦讓小人有機可乘,妳所做的壹切都將功虧壹簣,甚至有可能墜入罪惡的深淵。
8.國學經典故事精選
泰伯采集草藥。
商朝末年,有壹個孝順體貼的人。姓太伯,諸侯周之長子。他有兩個弟弟,哥哥叫鐘勇,二哥叫李稷。姬昌,李稷之子,即後來的周文王。文王出生時,壹對紅雀停在門口,嘴裏銜著丹書,表示聖人出生的吉兆。
周壹出生就看到有個兒子,再看到這個小孫子姬昌確實有過人的才能,於是打算把皇位傳給,然後把皇位傳給姬昌。泰伯知道他父親的意思,所以他和他的大哥鐘勇討論如何服從他的親戚。這時,正巧周夫人病了,太伯就以采藥的名義把周留給了,去了南國。第壹,他從父親那裏逃出來,派人跟蹤他。二是表示希望把周國的王位讓給李稷。
父親去世,兩位大哥沒有回去吊唁,李稷繼承王位也就順理成章了。當時,許多人去滿靜尋找泰伯,而泰伯為了不被認出來,身上都有紋身。
李稷也很善良和親切。看到兩個哥哥對他這麽客氣,他不負眾望,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最後把皇位傳給了姬昌。這就是著名的周文王。
“太伯三讓天下”,他完成了父母的遺願;完成了周朝八百年的繁榮;完善了整個社會的氛圍。後來孔子稱贊太伯,說他已經到了至德的地步。
至理名言:泰伯的偉大在於他對父母的孝順,對兄弟的愛。為了不讓父親難堪,他找了個借口離開了家。對他兄弟的禮貌為他贏得了全世界的尊敬。
9.國學經典故事精選
王獻之研究書籍。
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從他的父親王羲之那裏學習書法,以繼承家學。他研究了壹會兒,覺得差不多夠了,就寫了壹個字,拿給父親看。王羲之看完,也沒說什麽。他在文章中的“大”字下面點了壹個點。王獻之不明白這是怎麽回事,所以她把它給她媽媽看。王獻之的母親也是書法家。她看了王獻之寫的字,指著上面王羲之的觀點對他說:“這個觀點寫得好。”聽了這些,王獻之意識到他的書法和他父親的相去甚遠。從那以後,他致力於練習書法,後來成為了著名的書法家。
小智慧之言:《弟子規》說:“不可自暴自棄,不可自暴自棄,聖人賢德,不可馴服。”意思是:遇到困難或挫折時,不要自暴自棄,不要憤世嫉俗。妳應該生氣,好好學習。聖賢境界雖高,循序漸進,亦可達。
10.國學經典故事精選
仲永的遺憾
古時候有壹個叫方仲永的人。他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詩歌方面的天賦,被譽為神童。
那些富裕家庭經常邀請方仲永到他們家,壹方面是為了見證這位神童的才華,另壹方面也是為了表明他們珍惜人才。當然,每當方仲永離開的時候,那些富裕的家庭都會給壹些錢以示感謝。
方仲永的父親是壹個非常愛錢的人。他把方仲永視為搖錢樹。當沒有人邀請他的時候,他帶領方仲永主動去拜訪他,以便從別人那裏得到壹些錢。
方仲永因為整天跟隨父親的雇主進入西方而荒廢了學業,他在詩歌方面的天賦也因為沒有選擇正確的培養方式而逐漸枯萎。
當方仲永長大後,人們再也無法從他身上看到當初神童的影子。
至理名言:天賦不等於成功。趕猛馬不能輕易扔掉手中的鞭子;要操作好弓,必須在弓的裝置上反復調整。有了繩墨的矯正,木頭可以變直,人也更明智的接受建議。君子不可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