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麽樣?是不是很揪心?有沒有感覺自己被包裹在時代的車輪裏,被無情地甩在車站上?
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計劃”這個詞的:在管理中,計劃有兩層意思。壹種是計劃工作,即根據對組織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分析,提出未來壹定時期內要實現的組織目標和實現的途徑。二是計劃的形式,是指以文字和指標表示的,以及在組織不同部門和成員中,對未來壹定時期內行動的方向、內容和安排的管理文件。從類型上來說,計劃有很多種,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主要的分類標準是:規劃的重要性、時限性、清晰性和抽象性。但是,根據這些分類標準,得到的方案類型並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密切相關的。比如短期計劃和長期計劃,戰略計劃和運營計劃。
記得2018年初,我和思琪壹起制定了壹個閱讀計劃。我在當當網上買了兩套世界名著的縮短版,壹套給我最好的朋友,壹套給我自己。孩子們看到書櫃裏的這些新朋友,總是繞道而行。名著離我們遠嗎?不,已經是兒童版了。我把壹套四十本的書放在桌子上說,我們壹起選吧,每本十本,選我們喜歡的。
我哥壹聽,就可以自己選了。他很樂意先把《愛的教育》放進計劃裏,以防看不完。嗯,他怕困難,理解,默許。
弟弟遲疑地把《大衛·科波菲爾》這本書拿在手裏說,我這樣的人能看這樣的書嗎?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把這本書和《聖經》壹起放在了腰封上,被譽為所有英文小說中的極品,是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經典。站在名著門外的孩子是有壓力的。我說:當然是開卷有益,而且已經是兒童版了,讀起來很輕松。妳不選,媽媽選。他壹聽說有人搶他,馬上就把它列入了自己的計劃清單。
選完後,我找了壹張白紙,抄下我選的十本書的書名,貼在我的書桌上。
小家夥們紛紛效仿,認真地復制。
我定了壹個規則:壹個月壹本書。讀完壹本書後檢查壹下。如果十個月看不完,兩個月可以突擊。
書單,就這麽確定了。
壹月份的假期,兩人更喜歡和父親壹起玩各種戶外運動,壹直沒有翻開計劃好的書。壹月底去哈爾濱,我提醒他們把當月打算看的書放在行李箱裏,等飛機的時候看。我旅遊回來的時候正好是31號,回到家已經九點了。收拾妥當,我問他們書看完了沒有,我哥說看完了,我說妳們休息吧。弟弟說我還沒看完。我說今天別睡了,哪怕是十二點,我也要看完,我媽陪妳。小家夥真的看到十二點了,他真的看完了。
過了這壹次,他知道媽媽會對他認真,他以後不敢怠慢他的讀書。我不會再問了。
元旦假期,年終盤點,我高高興興地查書單,等著他們。兩人仔細回憶了半天,然後翻出賬本,來回對比。壹個人畫了七本書。當然還是鼓勵的。壹是他們可以去看,二是他們老實。弟弟說:媽媽,我看完第六部的時候,感覺不壹樣了。他正在談論閱讀速度。我接著說:是的,經典給予我們的營養,可以不自覺地從我們的語言和筆尖流出來。其實妳這壹年讀的書遠不止十本,但是像《名偵探柯南》《奇幻數學戰爭》這樣的繪本,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反復閱讀就可以翻過來看。
睡覺前,小家夥們跟我聊起了Tik Tok,說:2019的計劃是為了完成2018未完成的,2016決定的2017的計劃...我們壹起笑。這個笑話生動地描繪了壹大堆目標已經設定,卻不斷地浪費時間。這是典型的“戰略壓倒戰術”。
的確,計劃和目標不壹樣。目標指向靶心,更有力,更準確,而計劃更長遠,更靈活,就像大人和孩子的賽跑。誰有優勢?目標就像爆發力很強的孩子,成年人就像計劃。如果經過專業訓練,他們最終會取得勝利。
2019,重新起草了閱讀計劃。我哥哥選了壹幫少年讀《史記》,還有尼爾·蓋曼的《星塵》《美國神》《北歐神》三部曲。他解釋說他初中要學歷史,想先看看。我弟弟已經開始抗拒學圍棋了。買了壹堆圍棋、象棋、象棋的書,說如果能在假期自學圍棋,通過爺爺的考試,就可以不學圍棋了。不行的話,我得去上三月的圍棋班系統。於是他有意識地把九本棋譜放在書單裏。最後他說還是想看看《北歐諸神》講的是什麽,因為這本書出現在我和我哥的。
《勤奮》提到,五年是壹個幫助解決長遠未來和近期未來沖突的尺度。從長遠的未來來看,人們傾向於抽象概括地思考,著眼於目標的價值和意義,而缺乏可行性的考慮。從近期來看,人們更傾向於思考具體的情境,更傾向於“怎麽做”,而不是“要不要做”。副作用就是人們傾向於做更可行的事情,回避更有意義和挑戰性的事情。我們要制定的計劃應該使長期目標更具體、更有情境性、更可實施。只有這樣,長期目標才是真正的目標,而不是說慢了會給妳造成很大壓力的東西。因此,重點在於以目標為終點,科學規劃學習之旅。
世事自有安排,我們不必驚慌。在自己的計劃中,逐步完成,逐步成長,壹步壹步,在行進的過程中感受那些小小的祝福,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