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天地萬物在道體上不存在妳我它的分別,天地萬物在道體上也不存在妳對及它錯的差別。
出自《莊子·內篇》的第二篇《齊物論》
原文片段: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壹是非,此亦壹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壹無窮,非亦壹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天地壹指也,萬物壹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壹。
譯文:
各種事物無不存在它自身對立的那壹面,各種事物也無不存在它自身對立的這壹面。從事物相對立的那壹面看便看不見這壹面,從事物相對立的這壹面看就能有所認識和了解。所以說:事物的那壹面出自事物的這壹面,事物的這壹面亦起因於事物的那壹面。
事物對立的兩個方面是相互並存、相互依賴的。雖然這樣,剛剛產生隨即便是死亡,剛剛死亡隨即便會復生;剛剛肯定隨即就是否定,剛剛否定隨即又予以肯定;依托正確的壹面同時也就遵循了謬誤的壹面,依托謬誤的壹面同時也就遵循了正確的壹面。
因此聖人不走劃分正誤是非的道路而是觀察比照事物的本然,也就是順著事物自身的情態。事物的這壹面也就是事物的那壹面,事物的那壹面也就是事物的這壹面。事物的那壹面同樣存在是與非,事物的這壹面也同樣存在正與誤。
事物果真存在彼此兩個方面嗎?事物果真不存在彼此兩個方面的區分嗎?彼此兩個方面都沒有其對立的壹面,這就是大道的樞紐。抓住了大道的樞紐也就抓住了事物的要害,從而順應事物無窮無盡的變化。“是”是無窮的,“非”也是無窮的。所以說不如用事物的本然來加以觀察和認識。
用組成事物的要素來說明要素不是事物本身,不如用非事物的要素來說明事物的要素並非事物本身;用白馬來說明白馬不是馬,不如用非馬來說明白馬不是馬。整個自然界不論存在多少要素,但作為要素而言卻是壹樣的,各種事物不論存在多少具體物象,但作為具體物象而言也都是壹樣的。
擴展資料:
《齊物論》末節中的“昔者”二字,為推斷其著作年代提供了壹項鐵證。莊子卒於公元前286年,已處於戰國後期。“昔者”說明在莊子死後又隔了很長壹段時期,推斷為秦漢之間,是有可能的。從文字上看,也確為後人追述的口吻。
《齊物論》不同於先秦時代的壹般著作,當時著作很少特立題目,皆先成篇章,然後或取首句中的數字,或隨取二字以安題,其題亦無甚意義。《齊物論》以論名篇,亦為古籍中所罕見。
《論語》雖以論名書,至漢初方普遍使用,如《過秦論》、《鹽鐵論》等,即以《莊子》三十三篇的命題,除《齊物論》外,有以三個字為義,有用兩個字作為篇名,都沒有以論來命題。由此可證,應成書於開始以論名篇的秦漢之間。
百度百科-齊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