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囿秋風,是明清時代的“燕京十景”之壹。南囿,說的是位於北京城南的南苑,又叫南海子。據《大明壹統誌》載:“南海子在京城南二十裏,舊為下馬飛放泊,內有按鷹臺。永樂十二年增廣其地,周圍凡壹萬八千六百六十丈。中有海子三,以禁城北有海子,故名南海子。”由此可見,南囿的規模形成於明初永樂年間。囿,指有圍墻的院子,按鷹臺說明這裏是放鷹狩獵之處,所以當時作為皇家獵苑的南苑外圍修有圍墻,壹可以防止苑內的野獸逸出,二來防止壹般百姓進入獵苑,以此地作為皇家的獨享。
景觀由於多次劫難已漸消失。政府為了恢復舊觀,曾大力綠化,種植了森林,引回了麋鹿,重建了團河行宮等,將成為壹處迷人的旅遊區。 銀錠觀山”壹景是什剎海前海和後海之間的壹座單拱白石橋,因橋形似銀錠,所以得名“銀錠橋”。有的資料說此橋先為木橋,銀錠橋是前海和後海的分界線。
關於此橋修建的年代,多數資料說是在明代,但修建在明代的什麽時間卻沒有明確指出。現存銀錠橋是1984年重建的,橋身正面(東面)的題字“銀錠橋”為單士元先生所書。而在元朝時,從銀錠橋到地安門前壹帶是大都城最繁華的地區。因元代的大水利家郭守敬疏通了大運河和通惠河,使什剎海的後海成為我國大運河的最終碼頭。南方的大批貨物要通過大運河和通惠河運到什剎海的前海北岸(今銀錠橋以東的煙袋斜街壹帶)。所以岸上是商鋪酒肆林立,湖內則是“艫船蔽水”,熱鬧非凡。
在很多北京史地古籍中都有“銀錠橋為城內水際看西山第壹絕勝處”的記載。銀錠橋處在古時還有兩種獨特的著名景觀,壹是“銀錠觀山水倒流”(即為方便漕運,在萬寧橋處設有水閘,水閘落時,從銀錠橋處看,水往西流);二是“冰吼”(冬天結冰時發出的響聲)。銀錠橋處自古又有“三絕”之說,即:眺望西山、觀賞荷花、品嘗(烤肉季)烤肉。 今大興區的采育鎮,在鎮東南方向有壹兩丈多高土臺,多年來百姓流傳把土臺叫做“聚燕臺”。
每年秋天,燕子成群結隊在這土臺之上聚齊,鳴叫喧鬧兩三天後再飛離北方去到南國海南避寒。燕子們聚齊的日子,正是京城“立秋”之後第五個戌日,也是農村廟會趕集的集日,當地叫做“秋社”,所以後人便稱秋社之時燕子聚齊土臺為京城小八景----“燕社鳴秋”。 京城西長安街舊時有慶壽寺雙塔,因在長安街故相傳為“長安觀塔”今天已然不存在。
“慶壽寺”始建金代,完工後,全寺雄渾高大,為京城之冠!因寺內建有雙塔又名“雙塔寺”。明又重修,為西藏僧人修持之所,改名“慈恩寺”。當時有詩為證:“
石塔參差禦苑西,淩空雙雁識招提
梵鈴風起聲相激,仙掌雲分勢欲齊
似引飛鳧朝帝闕,豈煩鳴馬護禪棲
長安落日馳車騎,何處逢人路不迷。”
宣德年間,覺貴和尚在寺內修建數十丈毗盧閣,高可俯視皇宮,因而獲罪,後,閣毀!
清代,全寺殿房再次被毀,只留存雙塔屹立荒骸!
建國後,五十年代修建電報大樓,拆掉雙塔,至今蕩然無存。 回光返照原在京城燈市口對面,米市大街東側。有壹小廟---- 二朗神廟。
小廟也叫“狗神廟”。門前有壹石雕大狗,傳說光緒年間壹條黃狗跑入殿中臥伏香案不肯離去,眾民以為哮天犬顯聖,便焚香禮拜晝夜不絕。壹傳十,十傳百,滿城風雨,紛紛擾擾!此廟便有了“狗神廟”俗稱。
至於此廟“回光返照”壹說,乃是由於每日清晨日出時分壹道金光直射小廟殿內,頗為神奇!後來發現,原來小廟殿基與西邊紫禁城“中和殿”東西相對,陽光照在中和殿鎏金寶頂,再反射僅有二裏之遙的小廟,也就形成絕無僅有的“回光返照”!小廟早已拆除,只有門前殘缺頭顱的石狗依然僅存。 西直門是京城的“水門”,皇帝的禦用日常用水取自京西玉泉山泉。舊時,西直門外,長河兩岸垂柳成行,遠處西山綿延清秀,成為遊覽佳處,故名“西直折柳”。
每年清明前後,新柳吐綠,百花盛開,是遊人相邀互攜長河賞春踏青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