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黃帝故裏到底在哪裏呢

黃帝故裏到底在哪裏呢

流傳下來的說法有新鄭(軒轅丘)、天水(軒轅谷)、曲阜(壽丘),按黃帝有熊所在地望考證,黃帝故裏就在新鄭壹帶。

新鄭古為有熊國所在,乃有熊氏的族居地。五千年前,軒轅黃帝出生於軒轅丘,長於姬水河畔,黃帝元年即位,居有熊,初制冕服。

軒轅丘:

歷史上最早記述黃帝居軒轅丘的是戰國《世本》,說:“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氏之子,產青陽及昌意。”

漢代戴德《大戴禮記·帝系》、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亦從此說:“黃帝居軒轅之丘。”

到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則指出了軒轅丘的地望,言:“(黃帝)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有熊,即今河南新鄭是也。”

其後,宋代羅泌《路史》、張君房《雲笈七簽》、劉恕《通鑒外紀》和《軒轅黃帝傳》等皆從其說:“黃帝居軒轅之丘。”

明代,《大明壹統誌》亦雲:“軒轅丘,在新鄭縣境,古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生於此故名。”陸應陽《廣輿記》亦載:“軒轅丘新鄭,黃帝生於此故名。”

後為新鄭當地的碑刻誌記,

新鄭《重修玉帝殿記碑》:

新鄭城隍廟西有玉帝祠……吾聞黃帝之與鬼臾區,論六運也。特舉□未至神之所以祀,固可存而不論……吾邑固黃帝之故墟也,知萬物本呼?天而體,黃帝之遺意,以廟而祀之,不亦宜呼……

重修太清觀誌碑:

河南路新鄭,古有熊氏之國也。縣治西南迤廿裏許,有觀名太清,開基於漢永平之末,號天壽宮。

重修(顯龍宮)大殿記:

玄帝行在建於邑之北門外,座北而南,向為邑之鎮,不知創於何時。古傳鄭邑為軒轅氏舊墟,行在北有軒轅丘遺跡,乃當年故址,故建行在於前以為鎮。

重修新鄭文廟碑記:

文廟之設所以妥聖靈,即以振人文而維風化也。新鄭為軒轅黃帝故都,文明肇啟有自來矣。

清周蒓浦及德配和宜人墓誌銘:

君諱時照,字春圃,號蒓浦,軒轅故裏人也。其先世樂善不倦。曾祖諱天成,字子俊,直隸州州同。

由上可知,黃帝有熊(或軒轅丘)在新鄭的說法很有歷史淵源。

有熊國:

有熊,為黃帝時期的方國,位於新鄭姬水(今河南新鄭),是上古時期居住在有熊地區(今河南新鄭)的華夏集團建立的氏族部落,後世稱有熊國。

有熊開國始於少典,傳至黃帝,相繼打敗蚩尤與炎帝,遂成為華夏***祖,史載黃帝元年即位,居有熊,初制冕服。 根據戰國以來的文獻記載,特別是漢晉以來的相關史誌,都有記載河南新鄭為有熊之墟(即故有熊國),而又與新鄭境內的有關傳說和考古資料相印證,祝融之墟又稱有熊之墟。

歷史記載:

《竹書紀年》:

(黃帝)元年,帝繼位,居有熊。

《世本·帝系篇》: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產青陽及昌意。

《史記·五帝本紀》: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集解》:“皇甫謐曰:‘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名,又以為號。’”

《史記?周本紀》:“閎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有熊九駟,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紂。”

商代有熊氏位置:

《帝王世紀》:“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氏之女,世於少典氏婚,故《國語》兼稱焉。……(黃帝)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

晉,司馬彪《續漢書·郡國誌》:“河南尹新鄭縣,古有熊國,黃帝之所都。”

魏,酈道元《水經註》:“或言新鄭縣,故有熊之墟,黃帝之所都也。”

唐,李泰《括地誌》:“黃帝征戰蚩尤,初都涿鹿,即位乃都有熊。”

唐·杜佑《通典·州郡七》:“新鄭,漢舊縣,春秋鄭國,至韓哀侯滅鄭,自平陽徙都之。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黃帝都於有熊,亦在此地,本鄭國之地。”

後晉·劉昫《舊唐書·天文誌》:“柳、七星、張,鶉火也。初,柳七度,余四百六十四秒七少。中,七星七度,終,張十四度。北自滎澤、滎陽,並京、索,暨山南,得新鄭、密縣,至外方山東隅。斜至方城(裕州),抵桐柏,北自宛、葉,南暨漢東,盡漢南陽之地。又自洛邑負北河之南,西至函谷,逾南紀,達武當,漢水之陰,盡宏農郡,以淮源、桐柏、東陽為限,而申州屬壽星,古成周、虢、鄭、管、鄶、東虢、密、滑、焦、唐、隨、申、鄧及祝融氏之都。新鄭為軒轅、祝融之墟,其東鄙則入壽星。柳,在輿鬼東,又接漢源,當商、洛之陽,接南河上流。七星系軒轅,得土行正位,中嶽象也,河南之分。張直南陽,漢東與鶉尾同占。”

宋,《路史·國名記》:“少典,有熊之開國,今鄭之新鄭。”

黃帝與天象分野上的對應關系:

黃帝之名由來,與五方五帝有關。

五方天帝是古代漢族神話及古籍記載中的人物,他們的命名之義和他們分處的方位或季節是密切相關的。

五方天帝分別指東方天帝太昊伏羲;南方天帝炎帝神農;西方天帝少昊金天;北方天帝顓頊高陽;中央天帝黃帝軒轅。

五方五帝中,中央為土,

黃帝有土德之瑞,故稱黃帝。

對應九州則是豫州中土,

對應五嶽則是中嶽嵩山。

黃帝有熊與五帝墟:

三國·管輅《管氏地理指蒙》載:

星紀四時,次舍觀章於堯典;墟分五帝,分野申法於麟箋。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殷正也。此堯典中星也,降婁為少皞氏之墟,營室為顓頊氏之墟,亢角為太昊氏之墟,鶉尾為烈山氏之墟,鶉火為有熊氏之墟。

又《新唐書》:

夫雲漢自坤抵艮為地紀,北鬥自乾攜巽為天綱,其分野與帝車相直,皆五帝墟也。究鹹池之政而在乾維內者,降婁也,故為少昊之墟。葉北宮之政而在幹維外者,陬訾也,故為顓頊之墟。成攝提之政而在巽維內者,壽星也,故為太昊之墟。布太微之政,而在巽維外者,鶉尾也,故為列山氏之墟。得四海中承太階之政者,軒轅也,故為有熊氏之墟。

在五帝墟中,

降婁(奎婁)為少昊之墟;

陬訾(室壁)為顓頊之墟;

壽星(角亢)為太昊之墟;

鶉尾(翼軫)為列山氏之墟;

鶉火(七星)為有熊之墟。

其中,有熊之墟對應鶉火(柳、七星、張),屬周之分野,與黃帝地望在嵩山周邊壹致。即上《舊唐書》所載:“新鄭為軒轅、祝融之墟,其東鄙則入壽星。柳,在輿鬼東,又接漢源,當商、洛之陽,接南河上流。七星系軒轅,得土行正位,中嶽象也,河南之分。張直南陽,漢東與鶉尾同占。”

鶉火之中,

七星(星宿)之上為軒轅(十七星),軒轅者,黃帝之象也;軒轅之上為北鬥,北鬥者,帝車之象也,亦與黃帝相關。

考證:

黃帝所在年代大致處於五千年前,對應仰韶文化中後期到龍山文化前期,時間跨度約5300年~4700年之間(最多擴展到5500年~4500年),歷法推算是4700年前(或公元前27世紀)也符合。

考古上最有可能與黃帝部族來源相關的就是廟底溝二期文化,屬於仰韶文化孑余、龍山文化的前身。

約5000年前,仰韶文化(炎帝神農氏)逐漸走向衰落,大汶口文化(蚩尤九黎)、屈家嶺文化(苗蠻)走向興盛,開始進入中原壹帶。

約公元前2900年~前2700年,龍山文化的前身~廟底溝二期文化(黃帝部族)興起於豫西壹帶,後向東發展,與西進的大汶口文化(蚩尤九黎)和北上的屈家嶺文化(苗蠻)發生碰撞,最早開啟中原龍山文化時代的到來,即為傳說中的涿鹿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