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江西小眾好玩的地方推薦

江西小眾好玩的地方推薦

江西是壹處旅遊景點比較多的省份,除了壹些熱門景點之外,這裏也有不少比較小眾人少但是景美的景區,具體有哪些呢?詳情見下文,感興趣想要去人少壹些旅遊的朋友們壹起來看看吧!

1、銅源峽

銅源峽位於南昌市新建縣望城鎮,橫跨灣裏區、新建縣兩地,屬於梅嶺十景之壹。峽谷自梅嶺洗藥湖蜿蜒而下至幸福水庫,全長十余裏,落差接近六百多米,其中最大的壹階落差竟然超過百米。

銅源峽峽谷幽長、怪石林立,周邊古樹參天、藤蔓纏繞,沿途還有許多水碓(壹種借用水力舂米的農具),形成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

綿延十余裏落差六百米的峽谷,分布著大大小小八十多個瀑布,形成十幾個多級瀑布群,是銅源峽的特色景觀之壹。

銅源峽溪水水質清澈、千年不腐,兩岸奇峰異石、錯落有致,還有那層層疊疊、起起伏伏的梯田,又給峽谷平添幾分詩情畫意。

除了優美的自然景觀,峽谷還有許多豐富的體驗項目,這裏有玻璃棧橋、彩虹喊泉、夢幻花廊等多種人文體驗,在感受美的同時還能釋放心情。

全程180米橫跨幸福水庫的全透明玻璃棧橋,不僅可以壹覽水庫全景,而且能夠感受玻璃棧橋帶來的冒險和刺激,聲光的效果會讓妳獲得極致的體驗。

彩虹喊泉可以讓妳拋棄壹切,放聲喊出妳的煩惱,讓妳盡情釋放壓力,聲音越大、持續越長,泉水就會噴得越高越久。

除了美景,銅源峽還有高空七彩旱滑和玻璃水滑梯等娛樂項目,喜歡刺激的可以嘗試,感受速度帶來的激情。

2、瑤裏古鎮

瑤裏古鎮位於景德鎮市浮梁縣東部,祁門、休寧、婺源、浮梁四縣交界之地,素有“瓷之源、茶之鄉、林之海“的美譽。

瑤裏早期因瓷窯而得名,被叫做“窯裏”,直到本世紀初,瓷窯外遷,才改名為“瑤裏”。這裏保留著大量的明清時候的建築,看上去是典型的徽派風格,青磚小徑,黛瓦白墻,仿佛壹幅古樸的江南水墨畫卷。

這裏有展示徽派“三雕”藝術的獅岡勝覽、程氏宗祠;有展現封建宗族禮儀的進士府邸;有見證革命鬥爭艱辛的陳毅舊居、紅軍遊擊隊駐地;有重現往日繁華的明清商業街、徽州古道;有反映瑤裏風土人情的燈彩、地戲等等。

清澈見底的瑤河由東向西潺潺而過,更顯小鎮的安寧。

斑駁的墻壁,老舊的門楣,雕刻的窗欄,翹角的屋檐,無不勾起思緒的錯亂,仿若回到曾經的滄桑歲月。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繁華的小鎮在如今顯得歲月靜好,煙雨山水間,瑤裏古鎮還將延續千年的故事,見證世人的鄉愁。

3、白鹿洞書院

白鹿洞書院被譽為“中國四大書院”(廬山白鹿洞書院、長沙嶽麓書院、商丘應天書院、登封嵩陽書院)之首,位於九江市廬山五老峰東南,是中國古代首個完備的書院,為宋末至清初數百年間壹個重要的文化搖籃,是中國儒家教育的重要發祥地之壹。

書院始建於公元940年,處於五代十國後晉時期。唐貞元年間,名儒李渤曾隱居於此,喜養白鹿以自娛,人稱白鹿先生。後李渤任江州(今九江西南)刺史,於其地建臺榭,以白鹿名洞。南唐時於此洞設置學館,學者大集,以名儒李善道為洞主,掌教授,時稱白鹿洞國庠或廬山國學。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朝廷賜監本九經,稱白鹿洞國學,宋代鹹平五年(公元1002年)改名白鹿洞書院,沿用至今,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

白鹿洞書院歷經滄桑、屢廢屢興,現存的建築群沿貫道溪自西向東串聯式而建,由書院門樓、先賢書院、紫陽書院、白鹿書院、延賓館等建築群落組成。各建築主體均坐北朝南,主要為石木或磚木結構,以明清風格為主,屋頂均采用人字形硬山頂,布局考究,頗具清新儒雅之氣。

步入白鹿洞書院大門,第壹個院落是先賢書院。先賢書院由中門分為前後兩進,院門上懸有李時達手書“先賢書院”的橫匾,主要景觀有院門、二門、丹桂亭、碑廊、朱子祠、報功祠等。前院有壹個花繁葉盛的花圃,據傳朱子愛桂,花圃中央就種植有桂樹。院中還有扁柏、地栽麥冬、馬褂樹、芭蕉、棕樹、柳杉、水杉、羅漢松等各色植物。

欞星門院位於先賢書院東面,為進入書院的第二個院落。主要景觀有欞星門、泮池、狀元橋、禮聖門和禮聖殿,這壹院落由禮聖門辟為前後兩進。欞星就是傳說中的文曲星,跨入欞星門石坊,人們就會得到文曲星的靈氣,受神靈庇佑,必定學業有成、壹帆風順。再向前就可以踏上泮池的狀元橋,有著學富五車、金榜題名的好兆頭。

白鹿洞書院位於欞星門院東,是進入書院的第三個院落,前後***有三進,為大四合院樣式,有禦書閣、明倫堂、朱子祠、白鹿洞和思賢臺等功能各異的建築景點。書院大門是壹座雙層飛檐門楣,門上高懸明正德年間文壇領袖李夢陽手書的“白鹿洞書院”橫額,門前古樹垂蔭,溪水輕吟。

紫陽書院位於白鹿書院東面,為進入書院大門的第四個院落,入門前院兩側是碑廊,最著名的當屬紫霞真人手書《遊白鹿洞歌》,主要景觀有門樓、崇德祠、行臺等。

最後壹個院落為延賓院,是書院的最後壹個院落,主要景觀有延賓館門、憩齋、逸園、貫道門、春風樓等。

4、仙女湖

仙女湖位於新余市西南郊,湖水面積約50平方公裏,有百余座島嶼,數萬公頃原始森林,是東晉文學家幹寶所著古籍《搜神記》中所描述的“毛衣女下凡”傳說(七仙女下凡原型)和“中國七夕情人節”的發源地。

仙女湖風景名勝區由舞龍湖、鐘山峽、鈐陽湖、大崗山、九龍灣五個部分組成,有愛情島、會仙島、桃花島、舞龍湖、鳳凰灣等經典美景。

在湖光山色的仙女湖,不僅有無與倫比的美景,還有動人心魄的神韻。

春天的仙女湖,景色十分秀麗,空氣中夾雜著花草的芳香,還有泥土的味道,遠山疊翠,湖光粼粼,百花爭艷,楊柳依依。

夏天的仙女湖,青山綠水,這裏是避暑的天堂,山水相映、天水合壹,清晨與傍晚,都能見到湖光山色間百鳥翺翔的美景,感受人與自然和諧***處的神奇。

秋天的仙女湖,五彩斑斕,層林盡染,陽光下的仙女湖是金黃色的,風情萬種,落葉翩翩,廣袤的湖面感受到豐收的喜悅,水天壹色,秋水長天。

冬天的仙女湖,在於水與山之間,雖然很冷清,但是有湛藍的天空,潔白的雲朵,和山川之靜美,無論經歷多少歲月,那壹刻的美都將難以忘懷。

仙女湖最美的地方非愛情島莫屬,由東方與西方兩個愛情小島組成的,中間是壹河相隔,只有壹座吊橋相連,吊橋兩邊是不同的美景。雖然兩座小島分別展示著東西方不同的文化,但是對愛情的詮釋卻是高度的統壹,真正的愛情都會遇到困難,通過考驗才是真正的愛情。

愛情島以愛情文化為主題,建有影視城、同心鎖、教堂、愛情海、浪漫滿屋、海景碼頭、日式風情、歐陸風情街、宮廷水道等人文景點。

5、龍虎山

龍虎山位於鷹潭貴溪市,據傳東漢正壹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此煉丹,“丹成而龍虎現”,故此得名。龍虎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區,也是中國道教的發祥地。

據道教典籍記載,張道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時期已遷至龍虎山,其後裔世代定居於此,至今已有壹千九百多年,傳承六十三代。

龍虎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壹,先後興建了十大道宮,八十壹座道觀,五十座道院,十座道庵,其繁榮景象壹時風頭無二。然而從漢代到今天,滄海桑田,經過多次朝代變更,戰火洗禮,大多數觀院均已廢棄,現存者唯有天師府。

龍虎山主要有大上清宮、天師府、仙水巖、天門山、象鼻山、無蚊村、馬祖巖、正壹觀、洪五湖等景點。

其中天門山最高,海拔1300米。這裏峰巒連綿,瀑布疊飛,樹影婆娑,奇峰怪石,有許多珍稀的植物和野生動物,是壹個天然的綠色生態區。

象鼻山位於瀘溪河東側,與清澈的河水相互掩映,形成龍虎山山水壹色的自然奇景。大山像壹頭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天然石象屹立於山中,長長的象鼻仿佛從天而降,在尋找著食物,悠閑自得,被世人稱為“天下第壹神象”,是舉世罕見的丹霞美景。

在龍虎山有個叫做“無蚊村”的小村落,光看名字就覺得這是壹個很有趣的地方,這裏原來叫許家村,***有五十幾戶人家,據記載為東晉著名天師許遜真君的後裔。唐朝末年,許家遷居至此定居,距今已經有壹千多年的歷史。

該村面積不大,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樹木蔥蘢,碧波寧靜,這裏冬暖夏涼、氣候溫潤。最神奇的是村裏卻有壹個奇特現象,就是壹年四季沒有蚊子,因此被稱為“無蚊村”,因此成了遠近聞名的第壹奇村,是龍虎山之旅最好的歇腳之地。

天師府是歷代天師生活起居和祭祀的場所,是壹座園林式的道教古建築群,地處上清古鎮中部,北靠西華山,南對琵琶峰,門臨瀘溪河,依山傍水,氣勢恢宏。

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天師府始建於上清鎮關門口;元延_六年(公元1319),重建於上清鎮長氏坊;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天師府建於今址。

作為道教天師的私家園林,在中國絕無僅有,占地達五萬平方米,屋舍有五百多間,府院環境幽雅,宛若仙境。屋舍選用雕花鏤刻,米紅細漆,古色古香,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府第”之壹,有“南國第壹家”之美譽,被尊為道教祖庭。

6、通天寨

通天寨位於距贛州市石城縣城東南的大畬村境內,因寨上主峰外巨石如兩指相扣,內若兩掌半合,仰視蒼穹手指通天而得名。通天寨屬於丹霞地貌,以石奇、洞幽、泉美、茶香、佛盛聞名,素有“千佛丹霞,通天勝境”之美譽。

在全國眾多丹霞地貌景區,唯有通天寨可以見到如此典型的巖面龜裂地貌,山巒跌宕,懸崖逶迤。遠遠望去,紅色的巖石,宛如片片丹霞,巖層龜裂,呈六邊形,散漫延伸於整個巖石表面,顯示壯觀秀美之奇景。

大自然從來不吝嗇它的美麗,通天寨的陰陽峰直沖雲霄,顯得十分陽剛,被稱為"生命之根";或許是為了平衡,對面有壹個山洞,被稱為"生命之門",幽深寂靜,聖潔無比。

遠眺通天寨,山體居然酷似壹只歷經滄桑的神龜,匍匐在巍峨的武夷山脈中。據傳,遠古時代,此地曾是東海龍王的行宮,東海龍王派遣龜仙夫婦駐守此山,此地因此得名“龜仙山”,千萬年變遷,龜仙夫婦化成了壹對石龜,龜兵龜將則化作巖石,永遠守護在這裏。

龜在中國傳統文化裏象征著長壽與福氣,這種印記在通天寨內隨處可見,證明了通天寨是壹個人傑地靈的福地。

暢遊通天寨有兩條途徑,壹是沿南門拾階而上,由於需要爬坡,稍費體力,然而回程顯得較輕松;二是從北門沿步道向下行,較為輕松,返程則最好另辟蹊徑。

因為初到景區體力充沛,所以到通天寨最好先爬山,遊覽山上景點,到山頂俯瞰整個景區,再去大畬荷花觀光園、古民居南屋等。

站在山頂,俯瞰腳下白茫茫壹片,雲霧繚繞,如夢如幻。

於通天寨上觀日出、賞雲海,仿佛置身壹幅絕美的畫卷。

7、金灘古林

金灘古林位於吉安市泰和縣塘洲鎮的贛江河畔,當地人稱之為泰和麻州,與泰和的另壹處名勝“狗子腦塔”隔江相望。

這是壹片大約三百多畝的古樟樹林,主要是大面積的古樟樹,還生長著楓樹、水蠟樹、油珠樹等多種名貴樹種,至今已經八百多年。

據古林旁的村民述說,在明朝時期,當地有個習俗,凡有人在科舉中進士,回家就在古林中種植樟樹,雖然朝代更叠,習俗卻從未間斷。

經過多年的變遷,人們還發現這片古林不僅風景秀麗,還能阻擋洪水,預防水土流失,保護村子的安全,因此即使廢除科舉,人們依然繼續種樹,保護這片樟樹林。

樟樹本不稀罕,但如金灘古林這樣,歷史之久、面積之大、風景之美,在全世界都屬罕見。尤其驚艷的是,因為是在贛江河畔,這裏已經成為壹處濕地。每年春夏之季,古林宛如長在水裏,樹景水景掩映成趣,宛若江南的秘境!

許多樟樹的樹齡超過五百年,如此的古老,凝聚了多少歲月滄桑的氣息,讓人不由生出些許懷舊的思緒。古樹、古塔默默佇立,不管歲月如何流轉,畫面在這壹刻仿佛靜止壹般。

這裏不是書中的世外桃源,而是現實世界的洞天福地,這裏就是泰和麻州金灘古林。

8、天柱峰

天柱峰位於秋收起義發源地--宜春市銅鼓縣境內,青山綠水、樹木蔥茸、丹霞紅巖、溪流飛瀑,空氣清新,風景秀麗,以“峰險、水秀、石異”而聞名。

天柱峰景區大約有五十平方公裏,主要景點包括天柱飛瀑、峽谷漂流、靈石古庵、象鼻山和客寨風情等,還有眾多野生動植物。

天柱峰壹面靠山,三面環水,雄偉磅礴,屹立於中央,是天柱峰景區內的標誌性景觀,有“修江第壹峰”之美譽,更是天柱峰國家森林公園的象征。

據當地記載,天柱峰來源於壹個神話傳說,相傳八仙之壹的張果老途經此地,不慎將遺落壹只隨身攜帶的仙螺。仙螺在此落地為石,見風即長,日長壹千,十日破天。玉帝勃然大怒,差雷公伐之,霹靂壹聲,靈石被劈出壹大窟窿,即現在的靈石庵,山峰也停止了瘋長,化為現在的天柱峰。

象鼻山景點位於天柱峰左側,是僅次於天柱峰的第二石峰,正看兩線天,側看象鼻山,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天柱飛瀑”是天柱峰景區的景點景觀之壹,從瀑布碼頭上岸後,沿著青石板鋪就的親水棧道迤迤而行,沿途古木深深,樹木林立,路邊溪流潺潺,這裏有贛西北最大的瀑布群——“天柱飛瀑”。

“天柱飛瀑”是由九條瀑布組成瀑布群,玉珠點點、瀑花燦爛,有著”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灑脫之意。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被譽為“贛西第壹瀑”的九疊瀑布,瀑布高約百米,飛花落玉,讓人嘆為觀止。

9、儺湖濕地

儺湖位於撫州市南豐縣南部,座落於白舍鎮與紫霄鎮交界處,是壹個清澈潔凈的原生態淡水湖泊。

儺湖濕地於2009年12月13日被評為中國首個丹霞地貌為主的濕地公園,以灘塗、草地、林地和水域為主,是典型的鄱陽湖淡水類濕地。儺湖濕地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尤其是候鳥種類齊全、季候性明顯、數量較大,是難得的候鳥棲息地。

湖區原生態景點頗多,兩條航道,壹條曲徑通幽,壹條開闊大氣。右航道壹路過去,有甑蓋山、象鼻山、仙眼山、七仙巖、著棋巖等景點,還有中國道教神霄派創始人王文卿(張天師的道兄)潛心修煉的紫霄觀;左航道有五女峰、馬鞍山、酒壇山、駝峰嶺三仙會等景點。

儺湖奇景仙人眼,讓人目眩神迷。

具有桂林山水的神韻,且清秀脫俗五女峰。

感受風鈴的滄桑,追憶失去的歲月——駝峰嶺。

10、望仙峽谷小鎮

望仙峽谷小鎮位於上饒縣望仙鄉,距道教第三十三福地信州靈山僅十公裏,因此也被叫做靈山大峽谷,是壹個風光秀麗、空氣清新的原生態旅遊勝地。

目前小鎮規劃面積約6平方公裏,分為九牛、南山、巖鋪、圓山頂、芳村五大景區,有峽谷漂流、棧道探險、巖鋪民俗等二十幾個項目,是壹個適合全家假日休閑放松之地。

小鎮以自然為美,更因三國名仕胡昭得道成仙的傳說,充滿了神秘的仙靈之氣。目力所及之處,峽谷清幽,溪水潺潺,清風微拂,民居古樸;遠處是藍天白雲,松濤竹海,峰奇石異,棧道若隱。

峽谷奇峰異石,蒼松翠柏,溪流清澈,空氣清新,棧道與長廊也是古色古香,讓人有壹種舒緩寧靜的輕松感,是壹個天然的大氧吧。

在峽谷山腰處有壹塊巨大的花崗巖,被稱為雷打石。傳說中在巨石中有精怪,動輒恐嚇村民,因而被上仙懲罰,降下天雷,故此得名。

翠綠峽谷,溪水湍急,沿拗口而下,由於溪流經年累月地沖刷,形成了三個壺狀地穴奇觀,當地人稱之為“三口鍋”。碧潭幽幽,深不見底,當地俗語是“三兩花線打不到底”。

在百丈高處有壹條刺激的玻璃棧道,是欣賞峽谷美景的極佳之處。俯瞰景區,瀑布飛流、山泉激蕩,山水壹體,相映成趣,就是壹處隱藏在深山的秘境,將喧囂都擋在了大山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