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直稱呼最早出現在契丹人的記載,903年,曰耶律阿保機是年“伐女直,下之”。史書中女直常寫作女真,究其原因,說是避諱,有人認為避遼興宗耶律宗真之諱,有說避諱宋真宗之諱。筆者以為避諱之說禁不起推敲,契丹遼是阿爾泰遊牧民族,原本沒有避諱的習俗,宋人為避諱把夷狄稱呼也改掉的可能性不大。日本學者認為由註音翻譯者選字不同造成,直是真的短促音之故,此說似乎比較合理。
女直還有許多異寫,如《大金國誌》雲:“金國,本名珠裏真,後訛為女真,或曰慮真”,除此之外還有女貞、女質、珠申、諸申、覺爾察、主兒扯、主兒扯惕等等,寫法眾多也是這個族名非常古老的表現。
女直語源,有人認為是“肅慎”的轉音,如乾隆欽定《滿洲源流考》關於“朱裏真”雲:“夫北音讀肅為須,須朱同韻,裏真二字合呼之音近慎,蓋即肅慎之轉音”。由於女直與肅慎太過古老,本義已不可考,有說是鳥名,有說是通古斯語“人”的意思,皆不可信。
歷史上女直與主兒扯,諸申壹直並稱,《蒙古源流》記載,蒙元時代蒙古人稱女直為“水濱三姓女直”,三姓即建州,海西和野人女真三的大部落,蒙古人統稱之為“主兒扯歹”jurcid,“歹”只是蒙古語復數後綴音,不譯出來就成了“主兒扯”。又叫“諸申”,蒙古林丹汗1619年致書努爾哈赤,稱其為“水濱三萬諸申之主”。
歷史上中原王朝對於東北女直的稱呼在不斷變換著,五帝舜時稱“息慎”,西周初期稱“肅慎”,戰國以後稱“挹婁”,漢末稱“勿吉”,隋唐時代稱“靺鞨”,這些稱呼的變換應與東北女直背景的遊牧方國更替有關,可能來自當時方國的名號,由於遠離華夏文明中心,方國的情形已無可考査,但它們都有通古斯女直背景是可以肯定的,壹個民族不會突然出現,也不會因為戰敗而消失,常常是其內部更改了尊卑排位,對外變換了壹下名號而已。
古代女直的特征,其壹是穴居,對此《金史》有明確記載,《滿洲源流考》雲:“挹婁二字,即今滿語之懿路,乃穴居之義,然則挹婁者,他人以其穴居而名之”,意思是漢代女直的稱呼“挹婁”本義為穴居。對此筆者並不認同,因為“挹婁”的古代突厥語本義是王者,和征服者的意思,以此作為族名似乎更合理些,但古代女直是穴居人由此可知矣。
先秦古籍中把東北方向的遊牧方國稱為“土方”,夏商時代就有伐土方的記載,“土方”稱呼可能來自東北女直的穴居特征。
女直的另壹個特征是林中狩獵,“勿吉”(兀者)的蒙古語本義就是“林木中人”或“密林野人”的意思,《蒙古秘史》記作“兀赤也惕”ujiyed,為“兀者”的復數讀法,蒙古人又稱之為“滿官嗔”mongroljin,意思是“類似蒙古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