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十二月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義是“去”,引申為“易”[交替];“夕”字的本義原是“日暮”,引申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另換新歲”的意思。“除”乃除舊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壹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除“疫癘之鬼”,來年才會無病無災。這就是“除夕”節的由來。“除夕”在古時還有許多別稱,如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等等。稱呼雖多,但總不外乎送舊迎新、祛病消災的意思。)
春節
農歷正月初壹
(是農歷的壹歲之首,俗稱“大年”。春節的來歷,在我國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它是我國民間最熱鬧、最隆重的壹個傳統節日。古代的春節,是指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立春”時節,南北朝以後才將春節改在壹年歲末,並泛指整個春季,這時大地回春,萬象更新,人們便把它作為新的壹年的開始。到了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初年,改農歷為公歷[陽歷]後,便將正月初壹定為春節。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才正式把正月初壹的新年定為“春節”,因而至今仍有許多人將過春節叫過年。)
年:
(人人常把過春節說成“過年”,而“年”的最初含義與今天根本不同。據說,在很古的時候,世界上有壹種最兇惡的野獸叫“年”。它生長得比駱駝還大。跑起來比風還快,吼起來比雷還響。它壹出來,見人吃人,見畜傷畜,人們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天神為了懲罰“年”,把它鎖進深山,只許它壹年出山壹次。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現了“年”有“三怕”——怕紅顏色、怕響聲、怕火光。於是,有壹年臘月三十晚,大夥在門口貼上紅紙,不斷地敲鑼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裏徹夜點上燈。“年”晚上來了壹看,家家燈光通明;壹聽,處處放炮聲,嚇得它不敢進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來,見還是戶戶門上紅,遍地咚咚響,嚇得它膽顫心驚,調頭又跑回去了。從此後,“年”壹直沒敢再來,據說餓死在深山老林裏了。後來,人們才把防“年”、“驅年”,變成安安穩穩地過年了。“年”沒有了,但是過年的習俗仍保持著。鮮紅的春聯,輝煌的燈火,清脆的爆竹,響亮的鑼鼓,年年如此。)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壹。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娃娃節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紀念女媧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壹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壹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壹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現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端午節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裏僅介紹以下四種: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壹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盡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壹,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壹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壹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壹)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裏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四,惡日說。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壹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說。持這壹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壹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壹)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竟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壹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壹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壹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壹紀念日歸之於他。
六,紀念女媧說。在甘肅慶陽地區過壹直保留著濃厚的端午節習俗。這壹天是女人耍線,打扮娃娃的節日,所以被說成是娃娃節或女娃節。娃娃背上壹個刺繡的大青哇,或背上壹盤蛇。再配上五毒,頭戴虎頭帽,足登虎頭鞋,肓上點綴雙虎,胸前戴著裝草藥的香包,樣式五花八門(這些後面統稱為慶陽香包)。手腕、腳腕拴上五色彩線搓成的花花繩,都是從女人手裏做出來的。這種節俗傳承起源於何時何代,無法也無資料考證,只是壹種非物質文化遺傳(慶陽香包在02年被列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將這些民間口頭語言及娃娃的佩戴與歷史上的壹些東鱗西爪的記載相印證,就不難發現它與華夏人文壹脈相承的脈絡關系。“娃”與“媧”同音,“女娃”也與“女媧”同音,民間俗話說的端午節是娃娃節,女娃節即為女媧節。由此推測,發生在華夏發祥地慶陽地區的端午習俗,應是當地人對人類孩提歲月的追思和紀念,是紀念女媧的,屬母愛的壹種傳遞方式。母愛與童稚關系的潛在性,對壹代對壹代人產生著神秘召喚,積澱成壹種民俗意識。它的起源年氏已經很久遠了,遠到比目前考證的時代更要古遠。這就是端午的源頭,它為後來“五字打頭”的中國大文化系統的形成奠定了根基,成為華夏後人對自然起源的思維框架。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