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秦朝時,我過境內南方的少數民族是?

秦朝時,我過境內南方的少數民族是?

百越又稱為百越族,是居於現今中國南方和古代越人有關之各個不同族群的總稱。文獻上也稱之為百粵、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區。《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藥》“諸越則桃李冬實”。在先秦古籍中,對於東南地區的土著民族,常統稱之為“越”。如呂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則曰越”。在此廣大區域內,實際上存在眾多的部、族,各有種姓,故不同地區的土著又各有異名,或稱“吳越”(蘇南浙北壹帶)、或稱“閩越”(福建壹帶)、或稱“揚越”(江西湖南壹帶)、或稱“南越”(廣東壹帶)、或稱“西甌”(廣西壹帶)、或稱“駱越”(越南北部和廣西南部壹帶),等等。因此,“越”又稱被稱為“百越”。百者,泛言其多。

越即粵,古代粵、越通用。越與粵,古音讀如Wut、Wat、Wet。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語音,越是“人”的意思。百越的百是多數、約數,而不是確數。百越是對南方諸族的泛稱。夏朝稱“於越”;商朝稱“蠻越”或“南越”;周秦時期的“越”除專指“越國”外,亦同樣是對南方諸族的泛稱。周朝稱“揚越”、“荊越”;戰國稱“百越”。《漢書·地理誌》註引臣瓚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裏,百越雜處,各有種姓”。戰國以前,《周禮:職方氏》中最早出現“七閩”名稱。閩即古代東南地區越族的名稱。許慎《說文解字》說:“閩,東南越,蛇種”。《漢書 ·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記載淮南王安諫伐閩越書說:“越非有城郭邑裏也,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以地圖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過寸數,而間獨數百千裏,阻險林叢弗能盡著。”“夾以深林叢竹,水道上下擊石,林中多蝮蛇猛獸。”從這些記載來看,古代百越民族多聚邑結寨散居於山川要塞、深林叢竹之中,溪谷之間,而且數目眾多。《周禮,冬官考工記》又出現“吳、粵”名稱。《逸周書·王會解》又有“東越”、“歐人”、“於越”、“姑妹”、“且甌”、“***人”、“海陽”、“蒼梧”、“越區”、“桂國”、“損子”、“產裏”、“九菌”等名稱。宋朝人羅泌的《路史》又具體解釋了百越的族稱有:“越常、駱越,甌越、甌皚,且甌、西甌,供人,目深、摧夫、禽人、蒼吾、越區、桂國、損子、產裏、海癸、九菌、 稽余、北帶、仆句、區吳,是渭百越。(參考黃現璠撰《試論百越和百濮的異同》、《壯族通史》 )

現在居住在中國南方屬於壯侗語系和苗瑤語系的各個民族,不論是在語言上,或者是在文化習俗上,都與古代的百越族有壹定程度的淵源關系。此外,也有某些學者認為,在現今中南半島的壹些民族,比如說泰國的泰族、老撾的佬族、緬甸的撣族、越南的京族和芒族、甚至屬於南島民族的臺灣原住民,也都和百越族有相當程度的密切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