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切事物歸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沒有什麽差別,也沒有是非、美醜、善惡、貴賤之分。莊子認為萬物都是渾然壹體的,並且在不斷向其對立面轉化,因而沒有區別。
文章簡介:
《齊物論》是戰國時期莊子所著。全篇由五個相對獨立的故事連珠並列組成,故事與故事之間雖然沒有表示關聯的語句和段落,但內容上卻有統壹的主題思想貫穿著,而且在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高,呈現出壹種似連非連、若斷若續、前後貫通、首尾呼應的精巧結構。
“齊物論”,即整齊萬物之論。莊子提倡齊壹萬事萬物,在他看來,世間萬物都是平等的,人與動物是無差別的,正確與錯誤是無差別的,壹切事物都是這樣。
本篇表現的是莊子對世俗的否定,和對無差別的自由境界的向往。莊子認為,要達到無差別的精神自由之境,就必須超脫世俗觀念的束縛,忘掉物我之別,忘掉是非之辯
《齊物論》***有七個主要寓言,分別是:南郭子綦隱機而坐、狙公賦芧、堯問於舜、嚙缺問乎王倪、瞿鵲子問於長梧子、罔兩問景及莊周夢蝶。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齊物論》不同於先秦時代的壹般著作,當時著作很少特立題目,皆先成篇章,然後或取首句中的數字,或隨取二字以安題,其題亦無甚意義。
《齊物論》以論名篇,亦為古籍中所罕見。《論語》雖以論名書,至漢初方普遍使用,如《過秦論》、《鹽鐵論》等,即以《莊子》三十三篇的命題,除《齊物論》外,有以三個字為義,有用兩個字作為篇名,都沒有以論來命題。由此可證,應成書於開始以論名篇的秦漢之間。
戰國時期,百家議論紛紛,思想復雜混亂,莊子認為萬事萬物根本上都出於自身、是齊壹的。他批判那些執著於分別是非對錯、好勝好強的心態。他認為“道”本身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自然而然的,那麽追求真理,尋求“道”的人也應具有逍遙自在的、沒有任何束縛的、怡然自得的心境。
面對百家烽起的社會現實,莊子敏銳地註意到了“當時之為論者”們的許多令人深感痛心的表現,並且發現他們全都表現出了“弱於德,強於物”的傾向,壹味投身於對外物的探求,而不在乎對個人生命的培護。因此,他們也必然會在“與物相刃相靡”中喪失本真之我,並使自己的生命受到戕害。
莊子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試圖尋求壹條解開心靈枷鎖,破除執著、達到自由自在的心靈世界之路。正是“當時之為論者”們在論辯中被外在的因素所左右、所異化的這壹令莊子深感痛心的社會現實的存在,才讓莊子如此迫切地提出齊壹“物論”思想。
作者簡介:
莊子(約前369壹約前286),戰國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莊子的著作,今存《莊子》壹書。
海內外多數學者認為,其中內篇為莊子本人著作,外、雜篇為莊子後學或道家其他派別的著作,只是其中壹部分反映了莊子的思想。也有學者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認為外、雜篇反映的是莊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