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龍”之“龍”讀音是“lóng”。
只有這壹個讀音,在人名裏也是讀“lóng”。
觸龍,原作“觸詟(zhé),《史記·趙世家》作“觸龍”,《漢書·古今人表》也作“左師觸龍”。今本《戰國策》誤合“龍言”二字,遂成“詟”。
這壹句正確的讀音是:觸(chù)?龍(lóng)說(shuì)?趙太後,說,是說服的意思。
《觸龍說趙太後》是《戰國策》中的名篇,作者並非壹人,成書並非壹時,書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誰。西漢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
節選原文:
趙太後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於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太後不肯,大臣強諫。太後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左師觸龍願見太後,太後盛氣而揖之。
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後玉體之有所郤也,故願望見太後。”太後曰:“老婦恃輦而行。”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鬻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裏,少益耆食,和於身。”太後曰:“老婦不能。”太後之色少解。
譯文:
趙太後剛剛執政,秦國就加緊進攻趙國。趙太後向齊國求救,齊國說:“壹定要用長安君來做人質,援兵才能派出。”趙太後不答應,大臣們極力勸諫。太後明白地告訴身邊的近臣說:“有再說讓長安君去做人質的人,我壹定朝他臉上吐唾沫!”左師觸龍希望去見太後,太後氣勢洶洶地等著他。
觸龍緩慢的小步快跑,到了太後面前向太後道歉說:“我的腳有毛病,連快跑都不能,很久沒來看您了。私下裏我自己寬恕自己,又總擔心太後的貴體有什麽不舒適,所以想來看望您。”太後說:“我全靠坐車走動。”
觸龍問:“您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太後說:“吃點稀粥罷了。”觸龍說:“我現在特別不想吃東西,自己卻勉強走走,每天走上三四裏,就慢慢地稍微增加點食欲,身上也比較舒適了。”太後說:“我做不到。”太後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公元前265年,趙惠文王死,其子趙孝成王繼位,年幼,由趙太後攝政。趙太後就是趙威後,趙惠文王的妻子,趙孝成王的母親。當時,秦國趁趙國政權交替之機,大舉攻趙,並已占領趙國三座城市。
趙國形勢危急,向齊國求援。齊國壹定要趙威後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才肯出兵。趙威後溺愛長安君,執意不肯,致使國家危機日深。觸龍在這種嚴重的形勢下說服了趙威後,讓她的愛子出質齊國,解除了趙國的危機。
作品賞析
《觸龍說趙太後》寫的就是在強敵壓境,趙太後又嚴歷拒諫的危急形勢下,觸龍因勢利導,以柔克剛,用“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說服趙太後,讓她的愛子出質於齊,換取救兵,解除國家危難的故事,歌頌了觸龍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品質和善於做思想工作的才能。
在封建時代,等級制度森嚴。因此,對大臣來說話語交際更需要倍加小心,如履薄冰,可以說,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對此時的觸龍來說,更是如此,稍有失誤,便有飛來之禍。既要保全性命,又要成功說服太後,保全趙國,觸龍稍有不慎,就會全功盡棄,沒有高超的遊說藝術是難以想象的。
觸龍以自己的睿智、嚴密的邏輯、發自內心的愛國情感深深打動了壹時糊塗的趙太後。二人情趣相投,風格壹致,自然話語投機。恐怕這也是別的老臣難以做到的。
觸龍抓住太後愛子情切,將心比心,充滿了智慧和情感。在談到燕後時,說到太後“持其踵,為之泣”,祈禱時“必勿使返”,條分縷析,感情真摯。指明太後對女兒的前途是有長遠的考慮的,從對燕後的態度來看,太後是深明大義的。
最後從“三世以前”“趙之為趙”,談到“雖曰愛之,其實害之”“壹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於趙”,欲擒故縱,擊中對方要害。趙太後當然也不是不懂政治的女人,因此就痛快地答應了。
百度百科--觸龍說趙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