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漢武是中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人物,“制六合,振四海”,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中國統壹的海疆是在這壹歷史時期逐步形成的。
據史書記載,黃帝已開始巡狩活動,曾“東至於海”1。禹時已有九州的劃分,禹的河流疏導工程已達渤海。禹也在沿海巡狩,並死於會稽。在殷周兩朝時期,殷周在沿海建立了封邑,並開始了初步的海洋開發活動。春秋戰國時期,燕、齊、魯、吳、越以及楚都是沿海的重要國家。如齊國的四至是:“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2。至於海即濱臨今渤海,齊之東還有萊夷等方國,萊夷是海洋開發的先驅,齊國與萊夷有密切的海產和其它產品的通商關系3。到公元前567年,齊國才征服萊子國。吳越是海洋民族,吳“不能壹日而廢舟楫之用,“越國“以船為車,以楫為馬”4。吳越在當時已擁有強大的海上武裝力量,吳越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海洋資源的重點開發區。
但到了西周時期,還不能說海疆已經形成。這是因為:第壹,海岸線只是被當作自然界限,而不是行政區劃的界限;第二,政權對沿海地區的統治往往是間接的,尤其是中央政權,行使的只是宗 *** ,這就是“監於萬國”,“合和萬國”的意思;第三,當時中央政權對沿海地區的管理往往十分薄弱,沒有必要的機構和手段。?
到了春秋戰國之際,情況有了變化。這表現在:其壹,海產品的生產有了巨大的發展,地區之間特別是沿海地區與內地的聯系日趨密切,商業往來頻繁,齊國生產的海鹽已行銷到華北的廣大區域。海洋資源是巨大財富的思想已是當時重要的經濟思想,並且已形成了國家海洋開發的產業與政策,管子“官山海”思想和鹽業政策是重要的代表;其二,海岸統治權是當時流行的思想,是當時大壹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傳說時代中有作為的君主都通過巡狩來行使統治權。黃帝巡狩“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5,帝顓頊的疆域“東至於蟠木”6,帝舜曾在四方巡狩,禹導水已達於東海。其三,由於封建社會的逐步確立,統治者逐步用地方行政管理機構代替過去的分封制,通過推行郡縣制來實現自己的統治,這樣就形成了最初的行政區劃,確定了行政疆界。燕國推行郡縣制與海疆形成最為密切,燕何時置上谷五郡,已不能確指。但燕據遼東、朝鮮當在燕文候時或稍前,《戰國策·燕策壹》記蘇秦說燕文侯:“燕東有朝鮮,遼東……”,這年為燕文侯二十八年(公元前334年)。至於《史記·秦始皇本紀》說:“二十年,秦破燕易水之西。二十壹年,王賁攻薊,得太子丹首。燕王東收遼東而王之”。這裏的“收”當然不是第壹次占據遼東,應是重整河山之義。
秦國經過幾代的奮鬥,橫掃六國,威振海內,壹統天下。實行“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建立了統壹的中央集權的大帝國。秦統壹了中國後,全面推行郡縣制,確立了國家的疆域。秦王政二十壹年(前226年),秦軍攻破燕國,占領了河北北部,第壹次成為鄰海國家。二十三年(前224年),秦軍打敗荊楚軍隊,占領了長江中遊的廣大區域。二十四年(前223年),又占領了淮南,進壹步擴大了海疆。二十五年(前222年),秦“使王賁將,攻燕遼東,得燕王喜”7。同年“王翦遂定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8。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吞並齊國,東海岸連成壹線。三十三年(前214年),秦發兵占領嶺南之地,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使秦的統治達到今天越南的北部,海疆延伸到南海。這樣,秦的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到臨洮、關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9。根據史籍記載,秦時海疆包括了十六郡。自北向南為:遼東郡,包括了遼寧東部和朝鮮的西北部。遼西郡,包括了今遼寧西部和河北秦皇島、昌黎、樂亭壹帶。右北平郡、漁陽郡、巨鹿郡都有臨渤海的部分。齊郡臨渤海,瑯琊郡、東海郡臨黃海,從山東半島直達長江以北。秦會稽郡、閩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的海岸線則從江浙壹直延伸到越南的海防。?
漢朝是繼秦之後出現的封建王朝。漢初,沿海沿邊的許多地方仍被割據勢力所控制。沿海的東甌實際上處於獨立狀態。南越被秦委派的南海郡龍川令趙佗所掌握,趙佗擁兵自重,兼並了象郡、桂林,自立為南越王。經過漢高祖經營,又歷文、景之治,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加強,“漢興,海內為壹,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於是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開始了統壹全國的歷程。吳王濞叛亂失敗後,劉濞的兒子竄入閩越,挑起閩越與東甌的戰爭。漢武帝采納了莊助的意見,派遣樓船將軍發兵會稽(治今蘇州市),從海上援助東甌。閩越在漢軍未到達之際,即已先行撤軍,從而使西漢王朝取得了對東甌的宗 *** 。公元前119年,漢朝北部邊疆的戰爭告壹段落,漢武帝開始著手解決南部的割據政權。元鼎三年(公元前112年),漢武帝派五路大軍進攻南越。樓船將軍率先攻入,占領了番禺,南越終被平定。這樣南部海疆又歸中央政權控制,形成了番禺、徐聞、合浦、日南等重要的海港,海外貿易進壹步擴大。公元前110年,漢朝的軍隊又攻入東越,東越王被人殺死,漢武帝進而統壹了東南部沿海。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派遣樓船將軍楊樸、左將軍荀彘率水、陸軍五萬人攻打朝鮮,楊樸水軍由山東渡海,與荀彘配合,消滅了衛氏朝鮮,設置玄菟、樂浪、真番、臨屯四郡。
西漢時,中央把全國劃分為十三刺史部。臨海的刺史部包括幽州刺史部、青州刺史部、徐州刺史部、揚州刺史部和交趾刺史部。臨海的郡多達21個。自北向南:幽州刺使部含七個臨海郡:樂浪郡、玄菟郡、遼東郡、遼西部、右北平郡、漁陽郡、渤海郡。青州刺使部包括了千乘郡、齊郡、北海郡、東萊郡四個臨海郡。徐州刺使部包括瑯琊郡、東海郡、臨淮郡三個臨海郡。揚州刺史部包括會稽壹個大臨海郡。交趾刺使部的臨海郡有:南海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公元前110年,漢王朝把海南島劃入版圖,又設置了儋耳郡和瓊崖郡。
沿海的郡國形成了許多著名的海港城市,如番禺(今廣州),東冶(今福州),錢唐(今杭州)、丹徒、瑯琊、之罘、臨淄、泉州(今天津)等。其中番禺、臨淄都是著名的大都會。據史書記載,臨淄是五方之民相聚的地方。臨淄發達的制鹽業、紡織業為全國提供了豐富商品。近海的番禺更是商賈雲集的地方,聚匯了四方的寶物,如:犀、象、珠璣、銀、銅、果、麻布等等。
中央王朝在沿海郡縣不僅設立行政官員,而且還派駐軍隊和軍事官員。在臨海的樂浪郡、遼東郡、遼西郡、渤海郡、千乘郡、瑯琊郡、臨淮郡、會稽郡、合浦郡、交趾郡、九真郡都設立了都尉,都尉為壹郡典兵之官。其中設在雷州半島徐聞的都尉,設在杭州灣錢唐的都尉,設在千乘郡的都尉,設在樂浪郡的都尉顯然都肩負著海防的職責。
二、秦皇漢武的海疆巡狩與海疆政策
秦始皇統壹全國後,威儀赫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為了進壹步加強統治,他開始大規模的巡狩活動。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他第二次巡狩活動。這壹次他東行,封泰山、禪梁父、祭祀天地,刻石立碑。這次東巡他來到了膠東半島,壹直到半島的頂端成山、之罘,又循海岸線到了瑯琊,停留了大約3個月,並刻石紀功,文中強調了秦國疆域的完整性:“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10。也就是在這次東巡,齊地人徐市(徐福)上書:說海中有三座神山,他請求給與童男童女以便尋訪神山。秦始皇批準了這個計劃,於是徐福開始了大規模的航海活動。
二十九年(前218年),秦始皇又壹次東巡,又壹次東臨大海,登上之罘,刻石記功。這壹次東巡,秦始皇又來到瑯琊。在碑刻中聲稱要“清理疆內,外誅暴強”11。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再壹次東遊,來到了當時黃河的入海口。三十五年(前212年),秦始皇開始營造阿房宮。他立石於朐界(今江蘇連雲港市),把這裏看作秦的東大門。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開始另壹次大規模巡狩,這次少子胡亥也隨行。這次行動路線是經雲夢到長江,坐船東航,路過丹陽,來到錢唐(今杭州),又渡過浙江,來到濱海城市會稽。祭祀了大禹,觀望了南海(今東海)。然後北到吳地,從江乘(今江蘇句容北)乘船,沿近海航線,北上航行到瑯琊。秦始皇這次海上航行的場面十分宏大,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壹次壯舉。在這次海上航行後,秦始皇得了重病,還沒回到首都長安,就病死了,結束了他顯赫的壹生。?
漢武帝在大致完成了統壹大業之後,也效法黃帝、秦始皇,開始了他的巡狩活動。
元封元年(前110年),他北登單於臺,在橋山祭祀黃帝。在這壹年春天,漢武帝東巡海上,夏天,登泰山祭祀八神。下泰山後,方士們又言可以到蓬萊,尋訪諸神,於是漢武帝又航行於海上,北至碣石上岸,然後從遼西經過北部邊疆九原,回到長安。第二年(前109年)春,漢武帝又壹次巡狩東萊,尋訪仙跡,派遣數千方士采長生藥。在這年秋,朝鮮遼東殺了都尉,漢武帝派遣水、陸大軍征伐朝鮮,保疆擴邊。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南巡,親自射殺了長江中的蛟龍,龐大的船隊有“千裏”之長。這次巡狩他東出長江口,沿海航行到瑯琊。在近海航行中,分別祭祀了沿海的名山大川。元封六年(前105年)十壹月,漢武帝又東巡海上,查問方士入海求仙的情況。十二月,漢武帝又壹次前往渤海,在蓬萊遙祭海神。《資治通鑒》對這壹次東巡記述得十分詳細。這次海上巡視,有西域和中亞各國的使者跟從,漢武帝賞賜財物,以顯示漢朝的富饒。太初三年(前102年)漢武帝又壹次東巡海上。太始三年(前94年),漢武帝又壹次到達東海,這壹次他自南至北從瑯琊乘舟,禮成山,登之罘,乘舟在東海上巡狩。征和四年(前89年),漢武帝來到東萊,又壹次臨幸大海。這壹次他仍然念念不忘尋仙求藥的事,他不顧群臣的勸阻,硬要入海。等待了十余日,由於海浪洶湧,天氣不好,遲遲不能乘船出海,只得悻悻而返。這時漢武帝才罷黜方士。
秦皇漢武的海上巡狩壹個很重要的國的是尋訪仙人仙藥,這是不容否認的。但是,他們的海上巡狩,並不局限於此,而是富於政治目的。
首先,秦皇漢武的海疆巡狩是為了向海內外各類勢力證明中央王朝的統治權。秦始皇統壹全國後,六國貴族並未平伏,而是蠢蠢欲動,意欲復辟。尤其是地處偏遠的臨海諸國更是難於對付。為了防止舊勢力的反抗,秦始皇除了把壹些六國遺族遷到京畿地區外,還利用巡視海內外,顯示秦王朝的強大。漢武帝時期,海外也未平伏,漢武帝新開辟的郡縣並未鞏固。北方朝鮮半島,南方的百越地區都出現了激烈的反抗。因而,漢王朝大力建設海軍,並通過巡狩戍防海疆,威示海外。其次,秦皇漢武的巡狩希望借助祭祀名山大川,企圖從精神上和道義上獲得對中央統治的支持。
總之,秦皇漢武的海上巡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鞏固其統治,反映了這壹時期中央 *** 在軍政上致力於海疆經略的事實。
三、秦漢時代的海疆開發
秦漢時代是我國海疆開發的重要時期。近海捕撈,海鹽生產,航海海路的開辟都進入了壹個嶄新的階段。
我國海鹽生產具有十分古老的歷史,秦始皇統壹全國後,鹽業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雖然我們很難找到秦代鹽業生產的具體描述,但是歷史資料記載說,秦代的鹽、鐵收入是過去時代的20倍,從這裏不難看出秦代的鹽業生產發展是十分迅速的。
漢代鹽業生產的規模已很大。根據《漢書·地理誌》等史書記述,西漢在全國設立的鹽官有32處(壹說有38處),其中大多數是海鹽生產。在遼寧地區有兩個:壹處在平郭(今營口壹帶),壹處設在遼西壹帶(今灤州壹帶)。在河北的鹽區有四個:壹處在泉州(今天津壹帶),壹在章武(天津靜海、滄州壹帶),壹在海陽(今灤縣壹帶),壹在堂陽(南宮縣壹帶)。山東鹽區是全國最大的鹽區,全國設鹽官3o余處,山東就占了11處。設鹽官的郡縣有:千乘(今濱州壹帶),都昌(今昌邑壹帶),壽光、海曲(今日照壹帶),計斤(今膠州灣),長廣、昌陽(今萊陽壹帶),曲成、當利(今掖縣壹帶),東牟(今文登壹帶),縣(今黃縣壹帶)。漢時,江蘇鹽區古籍記載不詳,大約在長江口以北的沿海地區。浙江鹽區在會稽郡海鹽縣設有鹽官。福建生產海鹽的歷史壹定很長,但見諸文字卻是在唐代。廣東制鹽業十分發達,漢朝在南海郡、蒼梧郡的番禺縣、高要縣均設有鹽官。由鹽官管理的大規模鹽業生產、小規模的私鹽生產和內陸池鹽的生產形成了遍布全國的食鹽供應體系。
秦漢時代海軍的規模已很大,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南巡的船隊有“千裏”之長。西漢時曾派遣海軍出海作戰,出征的軍人壹次竟達數萬人,戰船達二千余艘12,這說明當時船舶制造已有了較大的規模。在秦漢時代以已具備了制造大型木帆船的能力。史書記載,漢代已能建造“樓船”,船“高十余丈,旌旗加其上,甚壯”13,自下而上有三層,第壹層因為象廬舍,所以叫“廬”,第二層因為是疊加的壹層,因而叫“飛廬”,也叫“飛”,第三層在最上面可以遠眺四方,猶如鳥視,所以叫“雀室”14。為了使船舶能抵抗風浪,當時的船大多有隔艙板,采用加設橫梁等技術,使船更加堅固,適於遠航。1974年,曾在廣州市發掘出秦漢時期的三座造船臺,據測定,可以制造50噸至60噸的木帆船。秦漢時代船的規模不僅越造越大,而且類別也很多。在海戰中,陣前沖擊敵艦的船叫“先登”,以撞擊為主要方式的叫“艨沖”,快速傳遞情報的船叫“赤馬舟”,這類船通體漆成紅色,行如飛奔之馬15。這時的船已用多槳推進,大船已用20支槳,並有了船艙等設施。憑借比較先進的航海工具,秦漢時代已開辟了多條海內外航線,《呂氏春秋》記述,先秦已存在遠航的活動:“夫流海者,行之旬月,見似人者而喜矣。及期年也,見其所嘗見物於中國者而喜矣”。到漢時,北方航線自山東半島和渤海灣西岸的港口出發,沿海岸線直達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徐福到達日本大概走得就是這條航路,日本使者也通過這條航路到達中國,進行文化交流,有的還得到漢王朝的冊封。南方航線則自閩越通過南中國海、馬六甲海峽,直抵緬甸、印度次大陸和斯裏蘭卡。當時國內的航線主要是長江口到黃河口的江、海、河聯運通道。根據《潛夫論·浮侈篇》的記載:“今者京師貴戚,必欲江南檽、梓、豫章之木,邊遠下土競相仿效。伐之高山,引之窮谷,入海乘淮,逆河泝洛。工匠離刻,連累日月。會眾而後動,多牛而後致。重且千斤,功將萬夫,而東至遼東,西達敦煌,費力傷財於萬裏之地”。?
秦漢時代的海洋采集捕撈業也十分發達。在漢代早期成書的《爾雅》中,記述了二十余種魚的名稱,其中海魚有五六種。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記載各類魚的名字七十余種,海魚有壹二十種。不少魚類產自邊遠地區,如樂浪、邪頭、貉國等地。貝類產自東萊、會稽郡。《三國誌·東夷傳》記載,朝鮮半島,“其海出斑魚皮”。
珍珠捕撈在漢代也是重要的產業。漢時,得到珍珠有兩條途徑,壹是從海外如西方諸國或向東夷購買,壹是在中國的南海壹帶捕撈。南海捕撈的地點是在合浦。《後漢書·孟嘗傳》記載,孟嘗作太守時,“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先時宰守並多貪穢,詭人采求不知紀極,珠遂漸徙於交趾郡。於是行旅不至,人物無資,貧者餓死於道。嘗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歲,去珠復還,百姓皆返其業,商貨流通”。?
總之,秦漢時期是我國統壹海疆形成的時期。統壹的海疆既是統壹國家的產物,又是統壹國家的象征。秦漢時代中央集權國家的海疆政策,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國力強盛,也反映了當時秦漢時期“中央王國”意識的形成和擴展自身文明的強烈願望。這種代表了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明的拓展,在當時的歷史時代是蘊含了壹定的進步意義的。這種文明的拓展促使周邊地區迅速擺脫朦昧的原始狀態,進入高壹級的社會階段,因而反映了壹種進步的趨向。當然,這種擴展也有它暴力的壹面,這當然是殘酷的。但是,從社會發展的長遠趨向看,這是當時先進生產力拓展不可避免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