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版本哪個好?
希望我的回答能令妳滿意,謝謝采納~~~~~~ 關於《水滸》版本研究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十五篇《元明傳來之講史》曾介紹了四種重要的《水滸》版本,並指出金聖嘆自稱的"貫華堂所藏古本《水滸傳》七十卷"是假話,實際仍是百回本刪削而成。這就糾正了胡適對於金聖嘆的誤信。另外,他還根據《水滸》文字的詳略、描寫的疏密等,將《水滸》分為"簡本"和"繁本",並認為"文詞蹇拙"的百十五回簡本"蓋近"《水滸》原本,其"成就殆當先於繁本"。胡適對於《水滸》版本研究,用力甚勤。其《水滸傳考證》與《水滸傳後考》研究版本的結論是:元朝尚無《水滸》;明初出現了"原百回本水滸傳";弘治、正德時期,另有壹種七十回本《水滸》,乃據"原百回本"重新改造而來,大致同於後來的金聖嘆本;嘉靖時期,郭勛刻百回本《水滸》,大概是用七十回本修改原百回本;明末,楊定見、袁無涯編刻百二十回本《水滸》,采取李卓吾百回本而加入"征田虎"和"征王慶";到金聖嘆才有七十壹回本出現;金本通行後,其他各本皆漸稀少,於是書坊遂把原百回本的後半部抽出單印,名為《征四寇》。後來,胡適又作《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滸傳序》,參酌魯迅等人的見解,對上述說法略作修正,認為金聖嘆本實據李卓吾百回本刪節而成,並承認《征四寇》是從閩中坊賈刪節的百十五回本、百二十四回本等中節錄出來的。至於,簡本與繁本的先後問題,胡適則認為"魯迅先生所舉的理由,頗不能使我心服"。自然,他是認為繁本在先的。鄭振鐸《水滸傳的演化》對《水滸》版本演化的研究,前文已述。茲將他所作的版本演變示意圖,略加變化,予以介紹:南宋·最早的祖本→(?)宣和遺事(節本)→元·施耐庵本→元明之間·羅貫中本(二十卷)→嘉靖·郭勛(?)改編增訂本(壹百回)→萬歷·余象鬥增訂全本(二十四卷壹百二十回?)天啟崇禎間·楊定見編定全本(壹百二十回)壹順治·金人瑞刪本(七十回)壹乾隆·後水滸。今天看來,其所說的"祖本"、"節本",及元代"施耐庵本",皆不準確;至於說元明之間的羅貫中本是"今本《水滸傳》之所從出",亦屬推測。但是,他說"嘉靖間郭勛將羅書重加潤飾改編,大異其本來面目","又加入征遼壹節,***應百回";又說"萬歷間余象鬥又取羅氏原書刊行,同序並加入郭氏所增的征遼壹節,和他自己所增的征田虎征王慶二節"等等,這些說法還是甚有見地的。 孫楷第《水滸傳舊本考》(載《圖書季刊》1941年第4期,收入《滄州集》,中華書局1965年版)認為《水滸》繁本當先於簡本。他說:"《水滸傳》自明以來行世者有數本:壹敘事詳,其所演有征遼而無征田虎王慶事。今見百回本是。壹文字極略,即從百回本節出其所演於征遼外更增入征田虎王慶事。今見百十五回百十回諸本是。壹即百回本增加二十回,此二十回演日虎王慶事雖據百十五回等本,而文加藻飾,頓異舊文,今所見袁無涯刊本百二十回本是。壹為刪定本,即金聖嘆七十回本。此四本中要以百回本為近古。"他還以明韻安刊大滌余人序本百回本《水滸》為據,推測《水滸》舊本當為詞話,而《水滸傳詞話》當為元末南方書會所編,這從百回本《水滸》雜有吳語越語之例可知。不過,他又說:"今行百回本《水滸傳》,以文論非純粹譯方文學,亦非純粹北方文學;其書底本固不可謂純屬北客寓南者所作,亦不可雲純屬南人所作,乃自南宋以井南方書會遞相傳授肆習之本。其最後成書當在元末。其易詞話本為說散本,似在明熙、宣之後,正、嘉以前.今行百回本《水滸傳》,當自明嘉靖時郭勛本出。"這些觀點曾為後人在不同程度上采信。 趙景深《水滸傳簡論》(載《國文月刊》第73期1948年)頗贊同孫楷第上述觀點,並進而指出:"明科中晚葉還有《水滸傳詞話》普遍地流行著。"對於金星嘆本《水滸》,趙文認為這是聖嘆"托古改制",並解釋其結尾所添的惡夢,說:"他用嵇康來影射張叔夜,因為嵇康的字正是張叔夜的名,而張叔夜字嵇仲,首字又是嵇康的姓。正史上正說的是張叔夜擒其副賊,所以讓盧俊義做夢,不叫宋江做夢了。"這壹見解可謂新穎而恰切。 建國以後至五、六十年代,《水滸》版本研究,主要涉及的是簡本與繁本的關系、《水滸》版本的流變筆問題。 關於簡本與繁本的先後,當時主要有三種觀點。其壹,簡本先於繁本。何心《水滸研究》第三章《(水傳)的版本》,臚述了《水滸》的繁本、簡本、殘本及佚本,並根據百十五回簡本的回目拙劣幼稚、書中任伺人講話都用"日"字,書中有幾處文字反比各繁本為多等證據,推斷它是現存各本中成立最早的本子,最接邁原本。其二,簡本出自繁本。鄭振鐸在三十年代所寫的《水滸傳的演化》中曾認為萬歷年間閩刻簡本百十五回《水滸》等出自於羅貫中原本。但1954年,他在為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水滸全傳》所寫的序言中又修正了以前的看法,認為閩刊簡本出自於郭勛所刊的百回本,只是它們"把壹百回本的原文大加刪節,又平空添入'平田虎、王慶'的故事,這就成為所謂'文簡事繁'其三,簡本、繁本自成系統。嚴敦易《水滸傳的演變》認為,簡本、繁本,原則上屬於兩個不同的系統,實難以考定出究竟是由"繁"刪簡,還是由"簡"來潤色成繁。 關於簡本與繁本的異同。何心《水滸研究》第四章《簡本與繁本的不同》仔細地比勘了百十五回簡本與百回、百二十回繁本,指出它們在回數、回目、眾英雄名號、情節、文詞諸方面的出入,這對於認識簡本與繁本的異同,頗有便益。 關於版本的流變。何心《水滸研究》第五章《(水滸傳)的演變》,認為《水滸》中征遼、征田虎、征王慶三段,皆為羅氏原本所固有,並非後人增插。據他的研究,《水滸》的演變,可以簡單地圖示如下:元末明初·羅氏原本(百十五回?)→"全傳古本"(百二十回)→"原百回本"(署名編者為施耐庵、羅貫中)→嘉靖·郭勛修改編訂"原百回本"→萬歷·建陽書賈刪節"全傳古本"而為百十五回本(熊飛序刻)或百十回本→萬歷三十年之後·容與堂刊百回本、四知館刊百回本(皆修潤"原百回本"而成)→崇禎初年·袁無涯刊刻百二十回本(以郭勛刻本為底本,吸收、加工征田虎與王慶故事)→崇禎末年·金聖嘆刪改本(七十回)→清朝·《後水滸》(即《征四寇》,取自百十五本後半部)。嚴敦易《水滸傳的演變》對於各種《水滸》版本也作了細致考察,認為明初極少有關《水滸》的記載,到了明中葉郭勛刊本出現後,才有了多種刊本的盛行。在刊本出現之前,已增入征遼故事,並擴展為壹百零八人。郭勛刊本,是今知最早的本子,似屬繁"本系統。在郭本後,百回本等未續出之前,福建書商刻出屬於"簡"本系統的壹些刊本,開始增入田虎、王慶兩部分。然後,楊定見的百二十回本,又吸取了閩本的田、王部分。這多種版本可以定為"繁"、"簡"、"綜合"三種不同的系統。 20世紀80年代以來,關於《水滸》繁本和簡本孰先孰後的問題,又有了更進壹步的論證。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壹種是"由簡人繁"說。聶紺弩《論(水滸)的繁本和簡本》(《中華文史論叢》1980年第2輯)認為:"簡本在先,繁本在後,繁本由簡本加工而來",並指出:"繁本出於簡本,也並非說老百回本出於現存的某壹個簡本。繁本所據以加工的那種簡本,可說現在已經沒有了,也可說現在還未發現。那種簡本當是嘉靖以前的、和壹切有年代可考的現存簡本的祖本或祖本的祖本而且又高於它們的壹種本子。"柳存仁《羅貫中講史小說之真偽性質》(見劉世德編《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認為百十五回本淵源極早,當為簡本代表,並疑此本以前另有未增人田虎、王慶的百回簡本。何滿子《從宋元說話家數探索(水滸)繁簡本淵源及其作者問題》(《中華文史論叢》1982年第4輯)也認為"以《水滸》的故事系統完整的本子來說,簡本形成在前,繁本集撰於後。" 壹種是"刪繁為簡"說。王根林《論(水滸)繁本與簡本的關系》(《中華文史論叢》1980年第2輯)將現存最早的繁本《天都外臣序本》(簡稱《百回本》)與現存最早的簡本《京本增補校正全像忠義水滸傳評林》(簡稱《評林本》)加以比較,"發現《評林本》是當時書坊庸賈為牟取利潤而將《百回本》刪節而成。由於在刪節時粗制濫造,故書中保存著許多脫胎於繁本的痕跡"。文章還指出,百十五回簡本晚於《評林本》,不應以它為依據來論證繁本與簡本的先後關系。張國光《魯迅以來盛行的(水滸)簡本"加工"為繁本說的再討論》(見其所著《(水滸)與金聖嘆研究》,中州書畫社1981年版),追溯了"由簡到繁"說和"刪繁成簡"說這兩派的源流及其基本論據,也認為簡本系由繁本刪節而成。傅隆基《從"評林本"看(水滸)簡本與繁本的關系》(《水滸爭鳴》第5輯),將"評林本"與"天都外臣序本"、"容與堂本"加以對照,認為"評林本是就百回繁本刪略、省並、'增補'(增補了田王故事)而成"。劉世德《論(京本忠義傳)的時代、性質和地位》(《明清小說研究》1993年第2期)認為《京本忠義傳》是"介於繁本和其他簡本之間的壹個簡,它的發現再次證明了簡本晚於、出於繁本的結論。 壹種是"簡繁相互遞嬗"說。歐陽健《(水滸)簡本繁本遞嬗過程新證》(《文史》第15輯,1982年)認為:"只有以辯證的觀點把《水滸》不同形態的版本之間的關系看成為壹個密切相關而又相互遞嬗的發展過程",才能對版本的演變作出比較合乎實際的闡述。他認為,《水滸》的簡本和繁本的相互遞嬗的過程,大體上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壹階段,從"有田、王而無遼國"之簡本發展為"去田、王而加遼國"之繁本;第二階段。由"有遼國而無田、王"之繁本刪節為"有遼國而無田、王"之簡本;第三階段,添加改造後的田、王"之繁本產生前後,出現了"插增舊本田、王部分"之簡本。壹種是"繁本和簡本的先後問題難以斷定"說。馬幼垣《呼籲研究(水滸)簡本意見書》(《水滸爭鳴》第3輯)認為,若是研究版本演革、成書演易等,在未盡看現存各種重要本子,詳作比勘之前,誰都無資格下結論。在《排座次以後水滸傳的情節和人物安排》(香港《明報月刊》1985年第6期)壹文中,他又說:"縱然田虎、王慶部分晚於包括前七十回、招安、征遼、征方臘的百回繁本,也不等於簡本中與繁本相當的部分盡皆後於繁本","故證明若幹部分晚出,並不等於其他部分非晚出不可。另外,學者們還就《水滸》的祖本及金聖嘆是否腰斬過《水滸》等問題,展開過討論。關於《水滸》的祖本。張國光《(水滸傳)祖本探考》(《江漢論壇》1982年第1期)認為明嘉靖間郭勛刊刻的《水滸》就是各種《水滸》版本的祖本。李騫《(京本忠義傳)考釋》(《明清小說研究》第1輯)認為《京本忠義傳》是《水滸》諸種版本中唯壹的祖本。竺青、李永祜《(水滸傳)祖本及"郭武定本"問題新議》(《文學遺產》1997年第5期)認為明高儒《百川書誌》所記的"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的《忠義水滸傳》是現知所有明代《水滸傳》版本的祖本。周繼仲《容與堂刻百回本(水滸傳)應當為(水滸傳)祖本》(《貴州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則認為在目前郭勛刻本《水滸》殘缺的情況下,容與堂本是最能體現真正古本面目的本子。 關於金聖嘆是否腰斬《水滸》問題。金聖嘆腰斬《水滸》為七十回本,這在學術界幾成定論,但也有學者對此表示異議。王玨《〈水滸傳〉版本之謎》(《固原師專學報》1996年第4期)即認為不能把七十回本與金聖嘆偽托古本看成壹回事,金聖嘆之前確有七十回本。周嶺《金聖嘆腰斬(水滸傳)說質疑》(《文學評論》1998年第1期)認為,"腰斬問題成為'定'說的根據,全屬懸擬之詞",金聖嘆並未腰斬《水滸》,他所批改的七十回本《水滸》確有所本,它就是嘉靖時人腰斬郭勛百回繁本改寫而成的本子。對此,王齊洲《金聖嘆腰斬〈水滸傳〉無可懷疑--與周嶺同誌商榷》(《江漢論壇》1998年第8期)指出周嶺用來否定"腰斬"說的證據不是新材料,這些材料的可信度較低,而且他對材料的理解也存在問題,因此並不能推翻"腰斬"說。崔茂新《從金本(水滸傳)看腰斬問題》(《齊魯學刊》2000年第5期),則從金聖嘆評本《水滸》內部尋找證據,證明金確實腰斬過《水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