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有關《史記》的問題

有關《史記》的問題

1.

《太史公自序》中說“……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於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

從這壹段話看出司馬遷二十歲開始遊歷,足跡遍布江淮、齊魯,更奉命出征巴、蜀,滇南。直到司馬談去世,他的自主遊歷生活才結束。

2.例如,《史記淮陰侯列傳》:“太史公曰:吾如淮陰,淮陰人為余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誌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余視其母冢,良然。……”

《史記魏世家》:“太史公曰:吾適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溝而灌大梁,三月城壞,王請降,遂滅魏。”

《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史公曰:吾適齊,自泰山屬之瑯邪,北被於海,膏壤二千裏,其民闊達多匿知,其天性也。”

又,《史記五帝本紀》:“……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

因為司馬遷到過淮陰,並親自看過韓信母親的墳冢,所以韓信之誌與眾異的結論才令人可信。又因為他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的切身經歷,才能將各地不同的故事傳說與古籍比較,選擇其中雅正者編次評論寫為篇首,如此等等,使文章讀來理據充實、內容可信。

《史記》全書***壹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其中本紀、列傳最為重要。司馬遷立傳的,上有皇親貴胄下有市井平民,不看功績不論成敗,這種眼光在人人平等的現代真不算什麽,不過考慮當時的環境就確實是不容易。

壹個人的知識僅限於書本是枯澀無味的,凡是有生活有經歷的人必定有過人的見識。無論是遍遊天下還是遭受宮刑,後人都只是片面的揣測然後長篇大論壹番。天下誰都沒有玩過,宮刑更沒有經歷過,有時候連我都痛恨自己言之鑿鑿的詞語。何必呢?壹句話能說清楚的事情非要掰成兩半,其實司馬遷走南經北對寫《史記》的關系不就兩方面嘛,壹個是材料積累,壹個眼界見識。生活經歷對寫作的影響對誰不都是這兩方面嘛……

3

因為司馬遷到過淮陰,並親自看過韓信母親的墳冢,所以韓信之誌與眾異的結論才令人可信。又因為他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的切身經歷,才能將各地不同的故事傳說與古籍比較,選擇其中雅正者編次評論寫為篇首,如此等等,使文章讀來理據充實、內容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