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時期,鹹陽稱做“程”。
西周王朝,稱畢國。
武王都於鎬京,其地在今長安縣鬥門鎮附近。京者,大也。周制:”邦畿千裏“,所以畢國當為畿內所屬。
秦孝公初期,首都在櫟陽。
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城鹹陽,築冀闕
秦都九遷西犬丘、西垂、天水、雍、平陽、涀渭之會、涇陽、櫟陽、鹹陽),而鹹陽為其最後定都之地。
秦王朝,首都鹹陽。
漢高祖(劉邦)元年,長安是原來的鹹陽。
武帝(劉徹)元鼎三年,始更名渭城(以其地臨近渭水),屬右扶風。西漢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詐昭帝平陵五個陵邑都在鹹陽原上,所以漢後把鹹陽原也叫五陵原。
詳文
鹹陽是我國秦、漢王朝的故都之地,位於涇、渭二水交匯之處,古籍稱作“渭汭”,是我國壹座迄今已有兩千多年聞名中外的歷史名城。
據考古資料證明,遠在五六千年以前的原始社會,這裏沿渭水流域已有尹家村、鐵江咀、藥王洞等多處原始村落。先民們在這裏勞動生息、繁衍,過著漫長而艱苦的歲月,創造著人類的古代文明。
從夏代開始,鹹陽屬禹貢九州之雍州。約公元前十六世紀,我國歷史進入了殷商時期。奴隸制繼夏代之後有了相當的發展。殷商時期,鹹陽稱做“程”。《周書》記載:“惟王季宅於程”,當時是壹個奴隸主封國。王季即季歷,為古公亶父第三子,周文王姬昌的父親。文王亦曾居程,後徙都於豐。《朱子集傳》稱“程”是漢為扶風安陵,今在京兆鹹陽縣“。即今韓家灣鄉白廟村壹帶。
公元前十壹世紀至公元前七七壹年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西周王朝--奴隸制發展鼎盛時期,周部族在建立西周王朝之前,就以農業為主,經過後禝在邰(今武功)教民稼穡、公劉居豳(今邠縣、旬邑)、太王遷歧、文王都豐的幾次大的遷徙,至武王姬發伐紂而建周,封其弟姬高(文王第十五子)於鹹陽,稱畢國。武王都於鎬京,其地在今長安縣鬥門鎮附近。京者,大也。周制:”邦畿千裏“,所以畢國當為畿內所屬。
秦部族原居西戎之地,與戎狄雜居,以畜牧也養馬為主.秦襄公時,以馬匹護送周平王東前有功,遂賜以歧周之地.平王都於雒邑(今洛陽),始稱東周.秦從此據有關中之地,為諸侯國.史家稱"襄公始國",即指此而言.我國歷史從此進入春秋戰國時期.秦孝公作秦王後,下令國中求賢,衛國人商鞅應募入秦(本名衛鞅,秦封於商亦名衛鞅),佐孝公變法.孝公初期,首都在櫟陽。(今臨潼境內),經過壹段變法,覺得那裏距離東方諸侯國太近。為了拜年法的需要,選擇了進可攻、退可守的涇、渭二水匯流的三角地帶,於“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城鹹陽,築冀闕”,把首都從櫟陽遷來。秦都九遷西犬丘、西垂、天水、雍、平陽、涀渭之會、涇陽、櫟陽、鹹陽),而鹹陽為其最後定都之地。九遷是步步東移,唯有從櫟陽遷來鹹陽是由東向西折回,為當時形勢所需。秦在鹹陽歷經孝公、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後始皇贏政、二世胡亥***傳遍全國八代而亡,長達壹百四十四年。始皇統壹中國後,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的封建王朝---秦王朝,首都鹹陽從此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鹹陽壹詞是從秦孝公遷都這裏方始出現的。究竟為什麽要叫鹹陽?據清人畢沅《關中勝跡圖誌》引《三秦記》雲:“鹹陽,秦所都,在九嵕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陽,故名鹹陽。”《三輔黃圖》、《元和郡縣誌》、《長安誌》均同此說。鹹陽地域範圍,秦時期已難以稽考。商鞅變法,推行縣、鄉、亭、裏的行政制度。及至始皇,“每破諸侯,寫仿其宮室,作之鹹陽北阪上,宮觀二百七十處。”又“遷十二萬戶富豪於鹹陽。”“收天下兵器,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立於宮門。”《三輔黃圖》載當時鹹陽“北至沇渭之交,東西八百裏,南北四百裏。”大體包括了現在的關中。還以鹹陽為中心,“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沛公(劉邦)元年,秦二世子嬰降漢,項羽引兵西屠鹹陽,“殺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熄滅”,秦都鹹陽被徹底毀滅。
文獻記載中,多次提到鹹陽市,如:惠王四年,昭王六年,狼先後兩次入鹹陽市,大概當時鹹陽的規模、人口、商業貿易還不很繁榮。昭王六年以後,鹹陽市才有了進壹步的擴大。又如《史記*呂不韋列傳》載:“《呂氏春秋》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壹字者,予千金。”《史記*李斯列傳》“公子十二人、嫪死鹹陽市。”李斯“腰斬鹹陽市。”等。當時市內設有鹹陽亭,根據解放後出土的陶器印文,鹹陽亭有右裏、完裏、東裏、涇裏等。鹹陽市內還有長平亭、杜郵亭、孝裏亭、壽陵亭、延陵亭等。另外還有長安鄉、陰鄉、建章鄉、平原鄉、延鄉等。以上所說,可以大體看出夕陽和當時市區的範圍。
漢高祖(劉邦)元年,被項羽毀了的鹹陽得到恢復,取名新城。七年又劃歸長安,所以司馬遷說,長安是原來的鹹陽。武帝(劉徹)元鼎三年,始更名渭城(以其地臨近渭水),屬右扶風。西漢早期、中期的七個漢陵,軍沒有陵邑。除文帝霸陵、宣帝杜陵葬於長安南原外,其余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詐昭帝平陵五個陵邑都在鹹陽原上,所以漢後把鹹陽原也叫五陵原。如劉邦的陵邑叫長陵縣,曾顯關東豪族萬戶以奉陵邑,至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已達五萬戶。長陵邑遺址在今市區內韓家灣鄉怡魏村。安陵縣遷來關東倡優樂人五千戶以充陵邑,遺址在白廟村周圍。茂陵縣奉陵邑者六萬戶。這些貴族公子不事生產、豪華奢侈、鬥雞走狗、生事滋擾。當時鹹陽五方之音充侈境內,所以古稱難治。“五陵公子”、”五陵少年“就是這個特殊階層的代名詞。五陵邑當時雖然稱縣,但並不屬郡治理。而是在漢王朝中央部門設有”奉常“這樣壹個專門機構,管理陵邑壹應事宜。武帝太初元年將長陵、陽陵及所屬塞國更名為左馮翊,將渭城、安陵、茂陵、平陵及所屬雍國更名為右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