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端午節吃粽子的起源與含義,簡要概括

端午節吃粽子的起源與含義,簡要概括

端午節吃粽子的起源:

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壹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麽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壹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妳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菇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端午節吃粽子的含義: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嶽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菇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壹名粽,壹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裏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菇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擴展資料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壹。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壹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正陽節、龍日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 。端午習俗主要有食粽子與賽龍舟。食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賽龍舟在中國南方沿海壹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在春秋之前已有以龍舟競渡形式祭龍祖的習俗。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忠君愛國,後亦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起源於南方百越,把農歷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註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端午節文化相沿迄今 。

端午節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8]?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準將中國的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端午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