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在葬俗出現之前,人類是如何處理同類屍體的,葬俗是如何出現的,葬俗及其相關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壹方面,人類喪葬史上曾有過“食葬”階段,即通過分享屍體的方式處理死去的氏族成員。《隋書東夷乞國傳》:“逝者已盡,必被帶上法庭,親友相泣,互吊...南方的風俗略有不同。人有死者,必食於市。”袁、周誌忠《異鄉》:“父母老了,就和鄰居吃飯,鄰居的父母老了,也和他們吃飯。”得知“食葬”的習俗曾流行過壹段時間。葬俗是氏族成員血緣關系逐漸培養後的選擇。
壹方面,人類喪葬史上有壹個“棄亡者”的階段(沒有葬禮),比如古籍中提到的“棄之溝”。喪葬習俗的出現與人類孝道的形成密切相關。這個觀點也符合早期儒家對墓葬成因的解釋。例如,蒙克認為,在古代,當父母去世時,孩子們會將他們的屍體遺棄在峽谷中。孩子們看到父母的屍體被動物咬傷後,覺得很羞恥,就把屍體埋了。“若蓋反蓋,蓋誠,則孝子之仁蓋其親,必有道也”(《孟子·滕文公》)。《呂氏春秋》也用孝的理論解釋了葬的起源:“孝子重親,慈父愛子,因其筋骨病。人愛死棄的山溝,不堪忍受,所以有被埋葬的意思。埋了,藏了。”
壹方面,葬俗的出現與原始人靈魂觀念的萌發有關。在元謀人和北京人的時代,人死了,把屍體遺棄在野外,和動物處理同類的方式沒什麽區別。到了穴居人時代,人類已經有了兩個世界的概念。人們不僅知道人與自然的區別,也知道人與動物的區別。而且他知道如何把活人和死人分開,把生和死分開,從而產生了壹種二元論的觀點,認為人死後活在另壹個世界時,靈魂和肉體是可以分開的。因此,在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人類埋葬死者已經是壹種基於靈魂信仰的自覺行為。這種觀點其實也是秦漢時期壹些學者解釋墓葬起源的觀點。比如《禮記》說,“眾生皆有壹死,死必歸地。這叫鬼。骨肉欲亡,陰為野土”;《韓詩傳》說:“人死,言鬼,鬼歸。精屬天,肉屬土。”這和當時人們對哈迪斯和地獄的觀念是壹致的。在湖北江陵鳳凰山漢墓中,有壹張記載死者身份和下葬時間的“寄策”。這種文字是壹種“向地下官員發送政策”,在其他古代坑墓中也經常發現。可見,埋葬所象征的陰間世界,就是地下世界。
壹方面,葬俗源於對靈魂的信仰,但它的流行是中國傳統的喪葬習俗,與根深蒂固的崇土意識密不可分。中原的土地很肥沃。人們以農耕為職業,視土地為生命之本,從而形成了生命源於土壤,又回歸土壤的觀念。人死了埋在地下,暗合了對生命的創造和輪回的無盡理解。舊社會有壹個關於土葬起源的民間傳說,可以反映出土葬習俗中的心態:相傳殷周時期,中原盛行野葬,屍體留在野外,自然被鳥獸吃掉。姜子牙徒弟吳姬的母親去世後,吳姬照常背著母親到野外,然後流著淚來見師父。姜子牙問他為什麽看起來那麽難過,他回答說想到媽媽會被野獸撕咬就難過。姜子牙想了想說:“人活著要吃土,死了要下葬!為什麽不挖個坑,把妳媽埋在地裏?”吳姬連忙謝過師父的指示,回去安葬母親。此後,人們以土葬的方式處理親人的遺體,並有“人吃地歡,土吃人苦”的諺語,意思是人活著吃長在土裏的莊稼是壹件樂事,人死了被土“吃”是壹件悲哀的事,以此來形容人離不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