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設計畫清明上河圖的二創插畫可以嗎:可以,畢業設計本來就要講究創意,二創插畫完全是可以的。
課文插圖的作用課文插圖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不容小視。下面是我網絡整理的課文插圖的作用以供大家學習。
課文插圖的作用(壹)
只要是上過小學語文的教師都知道,小學語文課本中,無論是精讀課文還是略讀課文,都有壹幅或幾幅精美的插圖。這些插圖有照片、有繪畫,形式不同,風格各異,既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更是幫助教師和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輔助材料。有時壹幅立意角度與視覺效果俱佳的插圖留給我們的印象甚至可以超過文中的文字所表現的內容。遺憾的是小部分教師忽略了這些插圖的價值,並沒有讓它的價值充分體現,為讓大家都能利用好這壹寶貴的教學資源,充分發揮插圖的作用,筆者認為,插圖不但具備文字所不具備的優點與功能,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但是,教師如何才能指導好學生認識插圖呢?
壹、引起學生的興趣
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主要靠教師的激發,在講課文之前,教師可以利用插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色彩鮮艷的圖畫給學生的視覺以刺激,內容新穎畫面冗雜的圖畫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如《跳水》壹文中,教師可安排學生先看圖,並讓學生在看圖後提出自己達到問題:“猴子怎麽會爬上桅桿的頂端?”“孩子為何走上橫木的壹端?他難道不怕從那麽高的地方摔下來嗎?”“甲板上舉槍的這個人想幹什麽?”“這個走上橫木的孩子他最終安全回到船上了嗎?是如何得救的?”學生產生了這些疑問之後,他就會帶著濃厚的興趣去閱讀課文內容,教師再順著這些問題去點撥學生,學生便容易感知和理解課文。教師最後提出問題:“如果妳是船長,遇到這樣的情況,妳會向他壹樣辦嗎?如果不是,妳會怎樣處理?”解決這個問題後,學生既掌握了課文中心,同時,也讓他們得到訓練-----如何在危急時刻急中生智地處理問題。
二、使學生學會審美
有些課文,單靠文字的描繪,學生是無法理解內容的。如《故鄉》中***有兩幅插圖,教學時可讓學生邊讀課文邊欣賞插圖。第壹幅插圖描述的是“深藍的天空中掛著壹輪金黃的圓月,海邊的沙地種著壹望無際碧綠的西瓜,壹個十壹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壹柄鋼叉向壹匹碴盡力地刺去。”這幅圖中描述的是壹個天真活潑而又勇敢的少年閏土形象。而在第二幅圖中給我們展示的卻是壹個中年閏土的形象。——灰黃的臉,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頭上是壹頂破氈帽,身上是破衣爛衫,壹雙手又粗又笨,像松樹皮,手裏提著紙包和壹支長煙管。這兩幅插圖中,我們教師可以問學生:“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為何有這麽巨大的變化?”(經濟生活的艱辛和精神負擔的沈重。)教師教學時只要提示學生這兩幅圖所體現的差異原因,學生便能心領神會這篇課文的中心思想。
三、理解優美的詞句
有些課文中的詞語,如果不借助工具書,學生難以理解,然而如果借助文中的插圖,則可以使學生便於理解。如《清明上河圖》這篇課文中出現的詞語眾多,有些詞語教師都難以完全理解,更何況學生。這篇課文中***有兩幅插圖,描繪了三個部分。如第壹部分中的“初春的清晨薄霧尚未散盡,壹片枝芽萌動的小樹林,數間農舍掩映其中,農田初綠,阡陌縱橫..”這句中的“阡陌縱橫”壹詞便可借助圖來幫助學生理解其義。第二部分中的“這裏酒樓茶肆,宅第店鋪鱗次櫛比,貨物五光十色,種類繁多,,買賣興隆。”這裏的“鱗次櫛比”可讓學生感受理解魚鱗和梳子,房子店鋪像魚鱗和梳子齒那樣有順序地排列著,而“市招高掛”中的“市招”就如同現在商店的招牌壹樣,給學生莊莊嚴這樣簡單的講解再結合插圖加以指點學生就清楚明白。而在第三部分中的“士農工商,男女老幼,騎馬的、乘轎的、購物的、叫賣的,”而“摩肩接踵,熙熙攘攘”著兩個詞語只需指導學生看圖中的人物,學生也就理解它們的意思了。
在《可愛的草塘》壹文中是這樣描寫草塘美的:“浪花翠綠翠綠的,綠得發光,綠得鮮亮,歡笑著,翻滾著,壹層趕著壹層湧向前方,仔細瞧那浪花,近處的呈色,遠壹點的呈色,再遠的呈色,壹層又壹層,茫茫的跟藍天相接。”教師通過指導學生看圖,學生壹眼就能從圖中直觀地感受“鮮綠”、“翠綠”、“墨綠”草塘綠色的不同層次,理解了“茫茫”的意思,對於這些,學生品讀得有滋有味,同時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四、利用畫圖讓學生樂在其中
讓學生動手畫圖不僅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樂在其中,如《詹天佑》壹文中,詹天佑主持修築鐵路,不得不開鑿隧道其中居庸關的隧道就需采用兩端鑿進法,八達嶺的隧道采用的是中部鑿井法,教師在講授這些內容時就要按課文內容要求學生掌握這兩個隧道的簡要示意圖,教師點撥學生,讓他們自己動手畫,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他們在操作中掌握了課文的重點內容,讓他們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
五、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
所謂說話能力,不是簡單地說出圖畫內容,而是指讓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按壹定的順序有組織地用書面語言把插圖內容清晰完整地表達出來,當然,這種說話能力並非壹朝壹夕通過簡單幾次的練習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教師長期不斷的訓練下得以逐步提高的,教師要根據大綱要求,從低年級起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種觀察說話能力,從簡單地說壹兩句,到說幾句意思連貫的話,到說壹段意思連貫的話,再到重點部分說得具體,說得詳細等,循序漸進、逐步提高使之獲得表達能力。
總之,課文插圖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不容小視,這些漂亮的圖畫在教師的指導下能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加美麗。
課文插圖的作用(二)
壹、創設環境
在教學中,營造民主、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有利於減輕學生學習上的精神負擔,使學生在教師的熱愛、尊重和期待中產生積極的情感,從而促使學生主動地去探索,激發學習欲望。所以,在講解課文中,我常常圖文並茂,教育學生把圖文結合,利用插圖,形象表達課文內容,理解文章意境,比如《要下雨了》這篇文章配有四幅插圖,分別描敘燕子低飛,小魚遊到水面,螞蟻搬家,最後,兔子飛跑回家的情景。因而,在授課過程中,我教育學生先觀察四幅圖,初步理解圖意,或者引導學生看圖,圖中適時點撥,這樣,學生情緒高昂,思維活躍,課堂氣氛良好,再讓學生結合文章段落,理解文章全意。
二、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表達是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等多種能力的綜合體現。因此,在上課中我會不失時機地利用插圖訓練學生表達能力,就拿《阿裏山的霧》這課來講,圖中僅壹幅插圖,我引導學生仔細看圖,同時提問:1、圖中描繪的是什麽時候的景?2、有風或無風,從何處看出,然後針對學生作答,我又提問:⑴有風時雲、霧特點怎樣;⑵無風時雲、霧特點將又會怎樣;最後作者為什麽會有“莫名驚愕與喜悅”之情。有了上述的問題結合文中的段落,我讓學生先自由討論或小組交流,最後自己表達出結果。這樣,既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加深學生理解能力,也促進學生***同合作交流,探討的經驗與能力,這種能力不僅適用課堂,也適用於今後學生成長,走向社會與他人合作交流。所以,我認為利用插圖側面引導學生自己閱讀課文,是壹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這種方法都要求我們教師在平時教學中進行培養,在語文課內外逐漸形成“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三、利用插圖,精心設疑
在教學中,通過教學生觀察圖畫,給學生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誘發學生認知沖突,引發學生主動探索,培養學生豐富的浪漫的想象能力。例如在古詩《石灰吟》中配有壹幅插圖,我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圖畫,讓學生獲得圖畫的感性認識,不斷豐富學生表象;其次引導學生勤於思考,打開想象大門,發展創造潛能,再結合古詩大意,這樣,學生對石灰的由來和作者的本意,就很清楚不過了。
總之,課堂中利用插圖,講究授課藝術,能提高課堂效率,能培養學生觀察、表達、想象和綜合能力,能為培養造就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打下基礎。因此,我認為課堂中,巧用插圖教學,行之有效,勢在必行。
如何發揮插圖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獨特作用壹、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對學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有了興趣,才能產生某種憧憬和追求,而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願望總是在壹定情景中發生的。在教學中利用教材的插圖創設生動、形象的歷史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科學、準確地把握圖畫內涵的前提下,要運用生動、精煉、直觀的語言對歷史圖畫進行細膩描繪,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歷史情境中,吸引學生的註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講述人教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0課《經濟重心的南移》時,筆者和學生壹起了解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DD交子。關於交子究竟什麽樣,為什麽會出現,如何使用,學生都非常感興趣。筆者充分利用課本關於交子的兩張圖片,和學生壹道讀圖、看圖、分析圖,甚至饒有興趣地和他們分析交子圖片上的文字。分析完後,提出問題“對比北宋的交子,請妳說說現在我們使用的人民幣和它有什麽異同?”這個問題現實感很強,學生對此很感興趣,紛紛舉手要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既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教學效果。
又如《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壹課,利用多媒體把整幅《清明上河圖》搬上銀幕,同時進行配音解說。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追尋著歷史的足跡,看到了宋朝汴河兩岸的風光和繁榮景象,耳邊仿佛聽到了街上小販們的叫賣聲,再配合課文中的幾幅插圖和設置的相關問題,使本課的知識點很快得到了落實。
二、簡單實用,導入新課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壹半。新課導入是壹節課的開始,也是壹節課成敗的關鍵。利用插圖導入新課,可謂形象直觀,學生喜聞樂見。
比如,在講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5課《明朝君權的加強》時,首先讓學生對教材提供的朱元璋畫像進行描述,接著出示朱元璋的另外壹種畫像,同時進行說明。朱元璋的相貌壹說其方面大耳,慈眉善目,胡須稀疏,面白細潤,身穿龍袍,五官端正,相貌堂堂;壹說其臉頰狹長,立眉深目,大耳隆鼻,胡須濃密,臉上長滿了麻子,可以說五官不正,相貌醜陋。究竟朱元璋是壹個什麽樣的人?他是如何登上皇位,在位時又采取了哪些措施來加強君權?這樣通過利用教材的插圖,簡單自然地導入了新課,誘發了學生急切了解新課內容的求知欲望。
三、巧妙設問,培養能力
觀察是識圖的首要步驟。學生對某壹插圖的觀察應首先讓其明確觀察目的。明確觀察目的就不得不依靠歷史教師巧妙設置問題了。而探究式學習是以問題為核心的教學。在歷史學科的探究性學習中,問題的趣味性和啟發性以及探究方法的指導決定著探究能否真正展開,問題的適度性、問題的價值性決定著探究學習的效果。比如在讓學生觀察“半坡彩陶盆”時,就這樣設問:①這幅圖給我們哪些信息?②照圖上的信息邏輯,如果彩陶盆上有多個符號,可能會是哪些?有可能有水稻和木結構房屋的圖案嗎?這樣問題壹出,學生積極思考,踴躍查找書上相關內容,各個學習小組也紛紛議論、醞釀這樣的問題設置就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了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教師的“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真正體驗到了學習之樂,教師也從壹味講解、講述的桎梏中解脫了出來。
比較法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有比較才有鑒別,才能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特點。在教學中讓學生把具有***同主題或***同表示內容的歷史地圖進行比較分析,可以啟發學生思維,向廣度、深度發展,有利於積極發揮學生學習歷史的主動性。例如,講述“北宋東京城”時就把《唐長安城》和《北宋東京城》兩幅城市布局圖進行比較分析,通過比較北宋東京和唐都長安在城市布局和商業活動上的不同特點,得出宋代都城商業繁榮程度超過前代的結論,從而培養了學生運用對比方法觀察歷史事物的思維分析能力,並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分析總結插圖,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歷史自學能力。
比如,在講人教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時,教材有壹個“動腦筋”欄目:對比古猿、北京人和現代人的頭部有什麽區別?而在書本第3頁又展示了“古猿頭像”、“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和“現代人頭像”三幅插圖。上課時,筆者讓學生先自己看圖,然後再請學生總結出他們之間的異同。這個教學過程看似簡單,但卻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仔細觀察的習慣,以及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四、化難為易,突破要點
針對教學中的壹些重點難點知識,尤其是抽象的知識,如果離開插圖教學,往往重點難以突出,難點不易講清。教師運用插圖進行適當的補充說明,則可以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
如在學習元朝行省制度前,筆者先出示漢唐版圖和元朝疆域圖進行比較,強調元朝疆域空前遼闊。為了進行有效管轄和統治,元政府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指導學生在地圖中找出中書省和其他11個行省,指出行省制度有利於統壹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對後來的政治制度影響深遠。提問我們處於什麽省?從而理解“我國省級政府設立始於元朝”。
如“洋務運動為何未能使近代中國走上富強道路”是中國近代史學習的壹個重點又是壹大難點,使用八年級《中國歷史》上冊“洋務運動”內容中的“天津機器制造局”插圖就可形象地淺化這壹重難點,教師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從而可以清楚地看到天津機器制造局在外觀上是中國封建傳統宮殿式建築為主,又加上了壹些西洋式廠房和高大煙筒,對此教師可加以啟發,由學生思考這壹建築的特點是什麽以及與洋務運動在本質上的相似點,即洋務派只不過是將西方資本主義先進生產力的枝芽嫁接到了滿清封建主義腐朽的病枝上,又怎能“師夷長技以自強”,學生在這種形象類比的輕松壹笑中,深刻地認識了洋務運動的本質所在。
五、資源整合,優化復習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歷史插圖作為考試內容中壹個重要板塊已不容置疑了。利用教學插圖來復習歷史知識,不僅能起到很好的鞏固作用,還可以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
比如說,在復習“赤壁之戰”這壹節內容時,並沒有直接問同學赤壁之戰的時間、作戰雙方、結果等等內容,而是從給學生看壹張教學插圖開始的。筆者把人教歷史七年級上冊104頁的插圖《曹操慌忙逃走》印發給學生,請學生看圖思考:圖中曹操為什麽慌忙逃走?他當時從哪裏逃走?要逃到哪裏去?學生看圖思考後壹壹回答問題。這樣的提問,不但復習了知識點,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看圖、辨圖的能力。
很多時候,壹幅插圖可以反映壹個歷史事件或者壹個知識點,而多幅相關插圖放在壹起則可以反映幾個相似或相關的事件或知識點。結合運用不同歷史階段相同方面的圖,來加深對歷史知識線索或專題的理解。例如,中國近代史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中國開辟通商口岸,破壞中國的貿易主權、領海主權、內河航運權,是自由資本主義時期資本主義國家侵華的主要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綜合比較地圖冊或教科書中的《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帝國主義國家在華劃分勢力範圍示意圖》(《馬關條約》的內容可以結合此圖分析)等圖。通過比較可以看出,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辟通商口岸的特點是:從東南沿海到整個沿海地區,從沿海到長江中下遊,直至西南內地。總的來說就是步步深入。把以上信息放到當時中國的大背景中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認識:資本主義國家用槍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大量的商品輸入壹方面造成白銀外流,給中國帶來災難;另壹方面,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創造了條件。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就是誕生在最早成為通商口岸的沿海地區。近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對中國造成的影響,既有惡劣的消極作用,也有客觀上的積極作用。
六、自己動手,以圖創新
1.自制圖表,體驗歷史
新課程目標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要求特別提出:“初步掌握識讀和使用歷史圖表的技能”,平時教學過程中除了要求學生識別歷史地圖和各種圖片資料,學會讀懂各種歷史表格,還要求學生自己動手畫壹些簡單歷史地圖,繪制表格,在體驗、理解、認識歷史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如學習燦爛的宋元文化(壹)時,指導學生制作《宋元時期的科技成就簡表》。
通過表格繪制有助於學生牢固掌握知識,提高動手能力,學會總結,歸納的學習方法。並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的祖先在和文化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整合插圖,激發情感
每學期筆者都會利用插圖進行活動課教學。如“我心目中的唐王朝”壹課,學生利用網絡下載各種相關的圖片,剪切、復印,自己動手歸類比較,並要求學生進行相應的文字介紹,做成歷史小報。這樣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高度熱情,又體現了歷史教學課堂以人為本,註重學生發展的新課程理念。
在動手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開展自我思考、自我探究的活動,鼓勵學生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充滿好奇,不斷迸發出奇異的思維火花。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決了問題,激發了更強烈的求知欲,從而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功。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插圖不僅是教科書的輔助材料,而且是實用性極強的直觀教材。插圖教學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可以幫助學生以較感性的方式接觸歷史知識,是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獲取歷史信息、主動探究能力的重要壹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