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是個以土家族、白族、苗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縣份。這些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所創造的文化,多以口頭代代相傳,桑植民歌就是他們創作的口頭文學與音樂的結合。作為口碑古籍有的來自堆蘭積翠的田間,有的來自碧波蕩漾的溪旁,有的來自鋪滿鮮花的山谷,有的來自日落黃昏的曠野,但無論是在陽光裏,或是在月光下,雖然悠揚悅耳,余音繞梁,然而卻極易流逝、演變和訛傳。為了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搶救、保存和發展桑植民歌這朵絢麗多彩的民族鮮花,使她能像張家界風光壹樣,在世紀之交快步走出深閨,向大江南北,向世界名地展示她迷人的風彩,張家界市民族古籍辦會同桑植縣民委和文化局,從歷年收集的幾千首民歌中,篩選出七百余首,加以整理編輯成《桑植民歌》壹書。對桑植民歌的歷史淵源、品種、特色及其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影響,作簡要說明,以便讀者開卷就能窺見其壹斑,知其梗概。據資料記載,桑植民歌***有1萬多首,通過分門別類,改編整理。有山歌1400多首,花燈典調129首,小調200多首,勞動號子100多首,風俗儀式66首,編輯50多萬字。經過歲月的打磨,已成了壹朵經久不衰的民間藝術奇葩。歌演唱理論,為聲樂演唱提供了獨特的範例。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