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伊尹
別 名:摯、阿衡
國 籍:商朝
民 族:華夏族
出生地:夏朝末年空桑
職 業: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
主要成就:輔佐湯建商滅夏
放逐太甲,理政安民50余載
文化、廚藝、醫學等貢獻卓著
中原菜系創始人
代表作品:《汝鳩》《湯誓》《伊訓》
地 位:元聖、廚聖
陵 寢:伊尹墓
伊尹:姓伊,名摯,小名阿衡,“尹”不是名字,而是“右相”的意思。夏朝末年生於空桑 (壹說今河南杞縣,壹說今洛陽伊川) ,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為氏。伊尹為中國商朝初年著名丞相、政治家,是中華廚祖,中原菜系創始人。約公元前16世紀初,他輔助商湯滅夏朝,為商朝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他任丞相期間,整頓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經濟比較繁榮,政治比較清明,商朝國力迅速強盛。
伊尹歷事商朝商湯、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五十余年,為商朝強盛立下汗馬功勞。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終年100歲。沃丁以天子之禮把伊尹安葬在商湯陵寢旁,以表彰他對商朝做出的偉大貢獻。根據陳君儉發現並且編輯的商周幹支年表,伊尹卒於沃丁丁未年,這也是眾多甲骨文為什麽記載祭祀伊尹必有丁的緣由。因此有關伊尹的各甲骨文年代,相互關系可以由此壹壹查證。
商湯死後,伊尹歷經外丙、仲壬,又做了湯王長孫太甲的師保。傳說,太甲不遵守商湯的大政方針,為了教育太甲,伊尹將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環境中——成湯墓葬之地桐官,他本人與諸大臣代為執政,史稱***和執政,並著《伊訓》、《肆命》、《徂後》等訓詞,講述如何為政,什麽事可以做,什麽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繼承成湯的法度等問題。在伊尹創設的特定教育環境中,太甲守桐宮三年,追思成湯的功業自怨自艾,深刻反省,“處仁遷義”,學習伊尹的訓詞,逐漸認識了自己的過錯,悔過反善。當太甲有了改惡從善的表現後,伊尹便適時親自到桐宮迎接他,並將王權交給他,自己仍繼續當太甲的輔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復位後“勤政修德”,繼承成湯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現。商朝的政治又出現了清明的局面。《史記》稱“諸侯鹹歸殷,百姓以寧”。於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鹹有壹德》壹篇褒揚太甲。太甲終成有為之君,被其後代尊稱為“大宗”。
伊尹,奴隸出身,被有莘國(今曹縣北莘冢集)君庖人收養。耕於莘野,樂堯舜之道。因後被商湯封官為尹(相當於宰相),故以伊尹之名傳世。傳說,他的父親是個既能屠宰又善烹調的家用奴隸廚師,他的母親是居於伊水之上采桑養蠶的奴隸。他母親生他之前夢感神人告知:“臼出水而東走,毋顧”。第二天,她果然發現臼內水如泉湧。這個善良的采桑女趕緊通知四鄰向東逃奔20裏,回頭看時,那裏的村落成為壹片汪洋。因為她違背了神人的告誡,所以身子化為空桑。巧遇有莘氏采桑女發現空桑中有壹嬰兒,便帶回獻給有莘王,有莘王便命家用奴隸廚師撫養他。這壹神話傳說曲折地反映了伊尹是依水而生的,故命名為伊,而他的母親就是那個采桑的女奴。
伊尹自幼聰明穎慧,勤學上進,雖耕於有莘國之野,但卻樂堯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調技術,又深懂治國之道;既作奴隸主貴族的廚師,又作貴族子弟的“師仆”。由於他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遠近聞名,以致於使求賢若渴的商湯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馬、皮為禮前往有莘國去聘請他。在今嵩縣空桑澗西南,有個平兀如幾的小山,就是世傳商湯聘請伊尹的三聘臺,而在城南沙溝龍頭村的“元聖祠”右廂房則專修有三聘臺以供後人憑吊。由於有莘王並不答應商湯聘任伊尹,商湯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兒為妃。於是,伊摯便以陪嫁奴隸的身份來到湯王身邊。
《孟子》說:“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可見伊尹又是中國第壹個帝王之師。伊尹教給商湯壹些什麽知識呢?《孟子·萬章》篇說伊尹“以堯舜之道要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教湯效法堯舜的以德治天下,為救民而伐夏的方略。
伊尹首先返回伊洛流域和夏桀王遺棄於洛河流域的元妃妺喜相交,通過妺喜了解到夏桀王內部的許多重要情報。為了測試九夷之師對夏桀王的態度,伊尹勸說商湯,決定停止對夏桀王的貢納。結果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師”攻湯。伊尹看到九夷之師還聽夏桀的指揮,就獻計商湯暫時恢復對夏王朝的貢納,同時積極準備攻夏。
大約在公元前1601年,伊尹決定再次停止對夏王的貢納,夏桀王雖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師不起”,在政治和軍事上完全陷人孤立無援的困境。伊尹看到滅夏的時機已經成熟,便協助商湯立即下令伐夏。夏桀戰敗南逃,湯在滅掉夏王朝的三個屬國後 成湯簡介 ,揮師西進,很快攻占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區——伊洛流域的斟鄩,並進而定都西亳,夏朝滅亡。斟鄩在洛陽附近的伊洛平原,今偃師二裏頭村與四角樓村、圪擋頭村之間。西亳在今洛陽市偃師屍鄉溝。此戰是伊尹教給商湯伐夏戰略的勝利,也是伊尹助湯建立商王朝所建立的首功。商朝建立後,商湯便封伊摯為尹。《史記·殷本紀》皇甫謐註雲:“尹,正也,謂湯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則,作天下楷模,師範天下。《尚書君爽》引周公語說“伊尹格於皇天”,是代天言事的。他的話就等於天意,所以,可以說伊尹是太上教師。他曾說: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並自稱:“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非子覺之而誰也?”(《孟子·萬章》)。伊尹以先知先覺自居,把自己的話視為最高教義用以教育人民,大有舍我豈誰的派頭。可見伊尹是全國擁有最高師權的人物。
商湯死後,伊尹歷經外丙、仲壬,又做了湯王長孫太甲的師保。傳說,太甲不遵守商湯的大政方針,為了教育太甲,伊尹將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環境中——成湯墓葬之地桐官,他本人與諸大臣代為執政,史稱***和執政,並著《伊訓》、《肆命》、《徂後》等訓詞,講述如何為政,什麽事可以做,什麽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繼承成湯的法度等問題。在伊尹創設的特定教育環境中,太甲守桐宮三年,追思成湯的功業自怨自艾,深刻反省,“處仁遷義”,學習伊尹的訓詞,逐漸認識了自己的過錯,悔過反善。當太甲有了改惡從善的表現後,伊尹便適時親自到桐宮迎接他,並將王權交給他,自己仍繼續當太甲的輔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復位後“勤政修德” 成湯簡介 ,繼承成湯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現。商朝的政治又出現了清明的局面。《史記》稱“諸侯鹹歸殷,百姓以寧”。於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鹹有壹德》壹篇褒揚太甲。太甲終成有為之君,被其後代尊稱為“大宗”。
根據《竹書紀年》記載,伊尹篡奪王位後,***執政七年。
伊尹七年(乙巳,公元前1576年)夏天,夏王太甲利用朝中大臣為伊尹慶祝八十大壽之機,率勇士們自桐宮潛回王都,乘伊尹不備,突然殺入宮中,將伊尹殺死。
伊尹終年八十歲,是被殺死的,並非善終。
《帝王世紀》所記載的“沃丁八年,伊尹卒,年百有余歲,大霧三日。”顯然是偽史,我們不能當真。
夏王太甲公布了伊尹篡權的種種罪行,仍念他曾有功於商王朝,準許他的家人將他的遺體葬在伊尹生前為自己修造的陵墓中。復用他的兒子伊陟和伊奮入朝為官,命將伊尹的田產和奴隸壹分為二,兄弟各持其壹。
伊尹墓在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西南魏錮堆村北。
《帝王世紀》說,伊尹壹生輔弼了商朝五代帝王,直到太甲的兒子沃丁在位時才壽終正寢,終年100 余歲,去世時天降大霧3 日。沃丁為了報答他始終盡忠、扶持商王室的豐功大德,特以天子之禮將他葬於亳。據《史記。正義。括地誌》說,亳即偃師縣西北(今河南省僵師縣西北)。
依據上述記載,因伊尹助湯滅夏建商,又改造了太甲,既不愚弄荒唐的君王,也不乘機圖篡王位,赤誠為國,所以,後人將他尊崇為中國歷史上第壹位賢相,將他與其後的呂尚(姜太公)、周公、管仲壹起,奉為人臣的楷模,稱道不衰。哪知伊尹去世1000多年後西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年間,在汲郡的戰國墓中發現了壹部古籍《竹書紀年》,其中有這樣的記載:“仲壬崩,伊尹放大甲於桐,乃自立。伊尹即位,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這壹下掀起了軒然 *** ,歷來被推崇備至的伊尹原來並非聖賢,而是逐君篡位的巨奸逆賊。從此,伊尹究竟是賢相還是亂臣賊子這壹問題,使歷代的文士們爭辯不休。
壹派意見認為,《竹書紀年》敘述夏、商等朝史事,經考證,頗為可信,史料價值甚高,“太甲殺伊尹”之說當是可信的。伊尹改造太甲、歸還國政之說只是儒家崇古的說法而已。伊尹是篡位後被殺的逆臣。
另壹派學者則引經據典,極力反駁,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清朝乾隆年間的史學家崔述,他在《商考信錄。辨太甲殺伊尹之說》中辯解道:《孟子》中有“太甲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己也,復歸於亳。”“太甲賢,又反之,民大悅。”說明太甲是經伊尹訓導後悔過才返都的;《左傳》中有“伊尹放太甲而相之,卒無怨聲”,指的是太甲復位後仍用伊尹為相,對伊尹毫無怨言,說明他並未殺伊尹;沃丁禮葬伊尹後,《尚書》中留有《沃丁》篇,贊頌伊尹的功德,說明伊尹系善終;《竹書紀年》中所載太甲殺伊尹後,又任其子伊陟、伊奮為相,殺其父又立其子為相,實屬不可信。崔述認為,戰國之時弒君殺主之事屢見不鮮,世風敗壞,人都見利忘義,《竹書紀年》受此風氣影響,才將伊尹放太甲之舉演變成伊尹奪位被殺之說,他甚至懷疑《竹書紀年》的作者是否將伊尹放太甲這段史料抄錯了。他堅持認為伊尹是“心廣大若天地,光明若日月”的“聖人”。
自西晉出土《竹書紀年》至今1700年來,兩種觀點各執己見,然而又拿不出有力的旁證,誰也難以說服對方。看來,伊尹究竟是還政太甲後善終,還是廢主篡位後被殺,究竟是聖賢還是巨奸,只有等待史學家深入發掘史料,進壹步考證論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