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三十九年(1611),王諫議編《蘇長恭文集》,最早作為文學概念。陳繼儒《蘇長工隨筆》說:“要選長工文集,宜選前短後異,論、策、印多達數萬字,學生後學。對於讀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人來說,先讀《阿曉寒篇》也不遲,然後它寫成了548卷。此讀長公集之法也。”(梅公先生《晚香堂隨筆》卷十壹)提出“短而不同”作為“隨筆”的特色,並與《阿寒隨筆》相提並論,可見“隨筆”的概念是從佛經中搬來的。這是明末“雜文”的原始概念,泛指散文文體,篇幅短小,雋永新穎。陳繼儒是明末“山人”家族的首領。在他的號召下,“素描”壹詞不脛而走,壹時間大家爭相寫稿、選稿、討論素描,成為大勢所趨。
廣義的小品涵蓋的範圍很廣,狹義的小品是指說話和表演的短小藝術。其基本要求是語言清晰,形式自然,充分理解和表現每個角色的個性和語言特點,最具代表性的是喜劇小品。
素描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喜劇小品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初,它繼承和發展了話劇、相聲、二人轉和話劇的優點。尤其是趙本山、陳佩斯、朱時茂、宋丹丹、黃宏、蔡明、郭達和潘長江。其中只有趙本山繼承了本土語言藝術的真實性,同時也具備了脫口秀巨星的潛質。其他明星的演技有點太專業了。趙本山的成功與他的民間背景有關。小品的即興表演形式需要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生動的生活語言。它的藝術氣質與戲劇是絕對對立的,它的語言氣質也與戲劇完全對立。
趙本山大叔在國外表演小品時,被僑聯指責“不當得利、不正當商業競爭、精神傷害”。因為價值觀不同,觀眾笑的時候,小品拿農民——弱者——精神病患者的痛苦開玩笑。有人認為“文明社會不應該是這樣的!中國人的“審醜”疲勞該醒醒了!我實在看不出調侃有什麽藝術價值!”
著名音樂人:趙本山魏凡、潘長江、鞏漢林黃宏、宋丹丹、陳佩斯、朱時茂
代表作品:賣車,賣綁匪,過河,這樣包裝,打工冒險,超級遊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