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經常流傳著壹些有趣的俗語,讓人們的交流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雖說這些民間俗語很多都是難登大雅之堂,但它們卻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假設沒有這些俗語,那我們的語言可能就少了很多趣味,到處都是大白話,或者是留存於古籍中之乎者也的文字。
當然,歷史是無法假設的,同時也告訴我們,這些俗語無論是在什麽年代裏,都不會磨滅。其中,有壹句這樣的俗語,可能大家都聽說過,那就是“姑爺進門,小雞斷魂”。
01
很多沒有聽過這句話的人可能感到有點莫名其妙。因為,姑爺怎麽可能和小雞有關系呢?不應該是“殺雞匠進門,小雞斷魂”嗎?顯然不合理。但俗語的壹大特點,就是聽上去有點荒唐,但實際上絕對是有理可尋,那就讓我們具體來探討壹下這句話的內涵。
首先,很多人可能對姑爺這個詞就有點陌生。其實,姑爺就是我們常說的女婿,這個詞現在很多地方已經不用了。女婿這個詞,從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了。但是,姑爺可能從字面上不太好理解。其實,這裏的姑,不是姑姑的含義,而是指姑娘。
因為古代的丫環們通常將自己家長大了的小姐叫做姑娘,而他的丈夫,自然是稱作姑爺了。為什麽不說是女婿呢?在古代,女婿是只有長輩才可以叫的,要是平輩或是說晚輩直言女婿的話,是壹種很不禮貌的叫法。現代人普遍不在乎這些尊卑,導致了姑爺這個詞用得越來越少,反倒是女婿這個以前用的不太多的詞語,現如今大行其道。
為什麽有姑爺進門壹說呢?這裏的進門,肯定不是指進自己家的門了,而是說進老丈人的門。古代男性娶妻壹般會付出很大的代價,在娶妻前會遭到娘家人的各種反對的刁難,壹般的姑爺都是咬著牙才把女兒娶到手,所以結婚後壹般都不會進丈人家的門。而且對於娘家人來說,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去的水,壹般情況下不會回來。都說物以稀為貴,情因老更慈,所以,客人也是如此,越不常來的客人,越是顯得十分尊貴。由此可見,姑爺確實是貴客了。
02
在我國,雞肉可能是最受各地歡迎的招牌菜了。四川有辣子雞,重慶有缽缽雞,福建有肚包雞,新疆有大盤雞,山東有黃燜雞,江西有三杯雞,北京有宮保雞,廣東有白斬雞,東北有小雞燉蘑菇……總而言之,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雞來招待貴客,若是招待客人的宴席裏面沒有雞的話,都顯得很冷清。而小雞又是雞肉中最鮮美的那個,壹般孕婦才有資格享用。小雞無論是煲湯,還是煸炒,還是清蒸,都是很不錯的。
所以說,面對像姑爺這樣的貴客,必然是有小雞作為原料準備壹頓大餐的。這也就是姑爺進門,小雞斷魂的原因了。只要姑爺進了娘家的門,那必然就會有小雞命喪黃泉,被姑爺享用了。當然了,也不是只有小雞會斷魂,家裏面只要是有什麽拿得出手的食物原料,都會被做好了擺上桌的。
現在之所以很多人沒有聽說過這個俗語,原因就是現代人待客方式不再像以前那樣自己動手做了,而是直接將尊貴的客人拉到豪華餐廳裏大吃壹頓。雖說這種方式相較於之前,排場更大,對主人來說也更加方便,但意境必然不是那麽濃郁了。而且由於飯店的口味很單壹,肯定是沒有自己制作的那麽好吃了。
結語
知道具體來歷之後,大家對於這句話必然已經消除了之前的困惑。當然,這句話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有道理是其次,更關鍵的是,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關系。就沒有說女兒進門,小雞斷魂的。還是有著對於古代婦女不重視的因素在其中。古代,由於女子沒有什麽勞動力,所以在各個方面都會受到歧視,這個問題已經是壓迫了廣大女性幾千年,直到新文化運動之後,才有了改變。到了新中國成立後,女性徹底翻身做主,所以不平等的事情也是越來越少了。所以說,這句話也可以改了,只要是貴客,不分男女,都該小雞斷魂。
文章的最後,對於“姑爺進門,小雞斷魂”這句俗語,大家有什麽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