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進入星湖公園
口水
此公園主要是由壹座湖組成,中間有步道,兩邊有些小攤位,其中壹個攤上賣蜂糕和糖稀,喚起了我童年的味蕾,於是買下壹包蜂糕,邊走邊啃,頓然覺得天下是何等之美好。
星湖
當地特色
走到公園中間,看到有壹個場地內有很多人在那裏抖空竹,旁邊的介紹牌稱空竹乃當地特色。我沒有查證過空竹產生於何時,但我提前所查之資料均未談到當地有這個特色。董珂、郭曉琳主編的《山東古鎮古村》中介紹到金鄉鎮時說:“早在氏族部落時期,金鄉鎮就為緡氏聚居地,夏商時稱緡國,西周時期屬宋國緡邑。秦置東緡、昌邑、爰戚三縣。直到西漢時期,仍有東緡縣。據考證,秦、漢時的東緡縣城就是今金鄉縣金鄉鎮駐地。”
抖空竹
湖區入口
此鎮 歷史 如此之悠久,我的贊嘆聲引來了劉玉林的表揚,他壹路上向我講述著山東很多古鎮的 歷史 掌故,其熟悉程度不僅僅是如數家珍。
文峰塔
再往前走,看到了壹座寶塔,劉玉林說這是文峰塔。回來後我查資料,果然是此名。新版《金鄉縣誌》中稱該塔又名光善寺塔,創建於唐貞觀四年,還有的資料上說,這是由大將尉遲恭建造的。尉遲敬德與秦叔寶已經成了著名的門神,他竟然建造過這樣壹座寶塔,故目睹此塔時,讓我覺得其果然巍峨壯觀。但是《金鄉縣誌》中卻說:“文峰塔系磚石結構,石臺底座,磚砌八角形十三層樓閣式建築,頂為鐵質葫蘆形,高49.3米。1938年,日本侵略軍大炮轟去五層,現殘剩七層半。每層相接處為雙層磚砌鬥拱,東、西、南、北各砌壹拱形門。第壹層北門螺旋而上,可攀頂層。”
縣牌
我數了壹下,眼前所見的文峰塔有九層,看來沒有恢復當年的十三層,《縣誌》中稱塔的壹層嵌有壹塊刻石,上面談到了民國初年的修補情況:“按邑乘所載,是塔建於唐貞觀四年,迄今千有余歲,風雨侵蝕,基址剝落,爰集同城紳商募大錢壹百二十千有奇,粗為補修,俾以不朽雲。民國三年陰歷甲寅三月朔日記。鐵筆王泮水。”
不管出於什麽原因,破壞這樣的 歷史 瑰寶,總是令人痛恨,好在有那麽多有識之士努力地保護 歷史 遺跡。雖然今日已難看到此塔當年更為英俊的身姿,但它今天依然能夠立在水邊,已足以令人欣慰。
遠眺魁星樓
於此塔隔空相望,還有壹座炮樓狀建築,這就是魁星樓,《金鄉縣誌》中說:“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汝南人彭鯤化任金鄉知縣,始建魁星樓。上層供奉魁星神像,下層明窗四敞,為遊人休息。樓前架淩雲橋於壽河之上,和陸岸相連。”
但是我走到魁星樓前,這裏卻鎖著門,也許是因疫情的原因,然在這空曠之地,病毒也不太可能有存活的機率。感嘆也沒有用,只能等今後再來此地時,壹探魁星樓之內況了。
湖對岸的文淵閣
文淵閣為兩層建築
穿過星湖,對岸有座二層仿古建築,這正是我要找的文廟,我從網上查得資料,金鄉文廟已經被拆,但是復建的此閣乃是用當年文廟的二十四根龍柱,細看這些石柱,刊刻的果然精美。壹樓的門上掛著文淵閣的匾額,關於此名的由來,《金鄉縣誌》中寫道:“星湖西北岸,在文昌閣故址,1985年新建文淵閣。高7.2米,長23米,進深13米。上層鬥拱飛檐,下層設有環廊,24根雕龍石柱頂立。正門上方,高懸縣長王連秀所題‘文淵閣’匾額。整個建築,雕梁畫棟,氣勢雄偉。”
平面圖
匾額
不清楚是否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給該閣起的名,也不知為何將該閣的名稱起的與故宮內的四庫藏書樓壹樣,如果在清代,這顯然是僭越。但眼前所見的文淵閣僅有故宮內那壹座的十分之壹大小,實在算不上巍峨。但是金鄉文淵閣似乎又不是新建築,因為其門口立有濟寧市級文保牌。既然有這樣的認定,說明此文淵閣並非當代臆造品。但文保牌的背面是空白的,我未能找到相應的簡介資料。
山陽書院匾額
上著鎖
而今的文淵閣上著鎖,門口還掛著山陽書院的匾額,《金鄉縣誌》介紹說:“唐貞觀年間,縣在文廟院東北隅建藏書樓,貯藏經史。清,文廟內設‘山陽書院’,藏書供內部借閱,後移於義廟麗藻堂,類分經、史、子、集。民國初,人多向新,古籍漸處封存狀態。1914年設通俗圖書館,不久即撤。1928年,縣教育科派於華章在魁星樓建中山圖書館,置新書200余種,1000余冊,報紙4份,刊物10余份,對外開放。1930年,於華章從戎,孫述程接管,陸續添置新書,類分甲、乙,逐漸成型。1938年,金鄉淪陷,國民黨縣政府攜大型叢書《萬有文庫》逃亡,余書散失壹空。”
看來清代時,金鄉文廟內就設有山陽書院,並且書院內有藏書供人翻閱,於是這裏到民國年間就成了圖書館。李恒法所著《濟寧歷代墓誌銘》中收錄有翰林院庶吉士周麟元的墓誌銘,此墓誌銘前的簡介中說:“此石現存金鄉文淵閣”,看來裏面藏有壹些古代刻石。
屋檐
我扒著窗戶向內探望,進而黑洞洞的看不到任何情形,但是這塊周麟元墓誌銘卻對當地很重要,該墓誌銘由李翮撰文,狀元潘世恩書寫,《銘》中寫道:“癸卯舉於鄉,癸醜成進士,改庶吉士。吾金鄉自有明開科以來無館職,君首先與其選,裏黨稱賀。”
前面龍柱為文廟舊物
細部
周麟元乃當地第壹位入翰林院之人,而其墓誌銘又是狀元所書,這麽重要的刻石我卻看不到,其心情之遺憾可想而知。
後方是方柱
方柱細部
圍著文淵閣兜了兩圈,其前方為龍柱,其他三面則為方形倒角石柱,上面淺雕著壹些花飾,這與不少的文廟做法相同。文淵閣的後方是壹片空地,沿墻擺放著壹些座椅,有些老人坐在這裏曬太陽,我在墻上未能找到介紹金鄉文廟的文字。
前方探檐
文保牌上寫著文淵閣
背面無字
轉到另壹側,看到了魁星樓的文保牌,該樓也經過多次大修,《金鄉縣誌》中寫道:“康熙壬辰(1705),魁星樓傾圮,淩雲橋木朽爛。知縣沈淵首先捐俸倡導,募捐者濟濟,魁星樓得以修復壹新,並重建淩雲橋。以石為墩,上架大木為梁,鋪以厚板,***三孔。”
魁星樓文保牌
九曲橋
更為有意思的是,這座樓曾經做過講演之地,《金鄉縣誌》在談到民眾教育時說:“1914年(民國二年),金鄉縣成立通俗講演會,民眾教育開始,時講演員16名,講演處13個。1918年,講演地址移至魁星樓上。”但是,當時的民眾教育似乎不很成功:“1931年11月,省督學王忻來金鄉視察,與總務部主任王魁山、圖書部主任胡賜連及部分職員談話,當問及‘東北事件’與‘國聯關系’時,在場者有說國防聯盟會在中國西部的,有說在英國的,也有說在巴黎的,殊屬荒謬。次年,民眾教育館不稱職者全部被裁汰。”看來形式的東西沒什麽意義。
僅余赑屃
轉到文淵閣的右前角,這裏有兩個體量碩大的赑屃,可惜碑不知道去了哪裏,否則的話,我從上面就可以了解到金鄉文廟的沿革史了。
後廣場是活動場地
拍照完畢後已是中午,劉玉林帶我去吃當地特色,我們找到了壹家名為“杜嫂甏肉幹飯”的小店。劉玉林特地告訴我,甏字的讀音,我拍照後發在朋友圈,果然有不少人識得此字。但我覺得那個肉還是太肥了,於是點了碗牛肉面,在等面的過程中,看到該店的墻上以上千字之文介紹了甏肉的 歷史 。
旁邊是縣政府
劉玉林看我專註這些文字,特意讓我嘗了壹口甏肉,果然是肥而不膩,但在吃時卻發現肉裏插著壹些牙簽。劉玉林解釋說,甏肉每壹片面積不小,擔心煮時斷裂掉,所以裏面會加壹些牙簽。我覺得不小心把牙簽吃到肚子裏,像是壹個事件,更何況,我吃肉時不斷地吃出牙簽,多少有點心理障礙。劉玉林說我喜歡計較壹些不該計較之事,他聽聞到我還是遺憾於沒有進入文淵閣,他跟我調笑說,妳能連吃兩碗甏肉,說不定門就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