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24到1927,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在中國* * *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的合作下,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但是,在1927年四七月間,中國國民黨內的蔣介石和汪精衛集團,先後背叛了孫中山制定的聯俄、聯* * *和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綱領,勾結帝國主義,發動反革命政變,血腥屠殺* *生產者和革命人民,終於導致了這場大革命的失敗。蔣介石集團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奪取了全國政權,建立了強大的軍事力量,在中國代表帝國主義、地主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對中國人民實行殘酷的統治。為了完成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中國* *生產黨領導人民繼續鬥爭,開創了土地革命戰爭的歷史新時期。
各地相繼舉行武裝起義,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從大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中,中國生產者逐漸認識到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和組織革命軍的極端重要性。1927年8月1日,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央前委和受* * *產黨控制和影響的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北伐軍)兩萬余人在南昌舉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壹槍。八月七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正式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號召全黨和廣大工農群眾奮起反擊國民黨反動派的進攻。9月6日,中共中央專員、中共湖南省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等領導由農民自衛軍、工人糾察隊和革命軍人組成的工農革命軍1軍1師在湘贛邊界舉行秋收起義。65438+2月11、廣東省委書記張、葉挺、、、葉劍英等領導工人、紅衛兵和革命戰士在廣州舉行起義。到1928年6月,中國* * *生產黨在全國領導了200多次武裝起義,包括洪湖、海豐、陸豐、黃安、麻城、益陽、橫峰等地的農民起義,湘南、桑植、華偉等地的農民起義。此後又領導了平江起義、百色起義、龍州起義等起義。從這些起義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建立了幾支革命武裝力量。1928年5月以後,這些革命武裝相繼被稱為紅軍。
為了保存和發展自己,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於1927+00年6月在江西境內發動以寧岡為中心的井岡山地區群眾,開展遊擊戰爭,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生產黨的地方組織、工農民主政權(即蘇維埃政府)和地方武裝。到1928年2月,中國第壹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初步建立。4月,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軍余部和湘南農民軍上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4軍(後稱紅軍第4軍),鞏固和發展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其他地區的壹些起義武裝也轉移到國民黨統治力量薄弱、群眾基礎好、地形有利的地區進行遊擊戰爭,實行工農武裝割據。
紅軍第四軍是土地革命戰爭初期最強大、最有影響的力量。國民黨軍自誕生以來,集中兵力89個團,甚至近20個團,多次向其發起進攻,但均被打破。1928年5月,紅軍第4軍在永新城附近繳獲戰鬥機,殲滅江西國民黨軍1團,奪取永新城。6月,紅軍第4軍在七夕嶺、龍源兩地打破江西國民黨軍兩個師的進攻,殲滅其1團,擊潰兩個團。隨後,又在湖南、江西兩省對“鎮壓”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國民黨軍隊取得兩次勝利。毛澤東、朱德總結了井岡山地區紅軍和遊擊隊的作戰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了遊擊戰爭的基本原則,即“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公式。其他地區的紅軍和遊擊隊也從鬥爭中獲得了壹些寶貴的經驗。紅軍和遊擊隊運用正確的遊擊戰戰略戰術,在人數少、武器差、彈藥極度匱乏、衣食供應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向國民黨軍隊發起進攻,並不斷取得勝利。
1929年3月至1930年6月,國民黨新軍閥繼續進行大規模混戰。各地紅軍乘機積極發展革命戰爭。紅四方面軍主力於1929+0離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向贛南、閩西推進。在創建革命新根據地的鬥爭中,先後在大白地、長汀、龍巖、上杭、水南等地作戰,殲滅國民黨軍約四個旅。桑植起義後,逐漸在湘鄂情邊區發展起來的紅軍,在7月南岔赤溪戰役中取得了基本殲滅國民黨軍1旅的勝利,1929。黃麻起義後,逐漸在鄂豫邊區發展起來的紅軍,於同年6月至65438+10月取得了三次反“社會剿”的勝利。其他地區的紅軍也取得了許多勝利。新建立的蘇區大部分得到鞏固和擴大,紅軍得到發展。
在頻繁的戰鬥中,紅軍逐漸形成了建軍原則,體現了人民軍隊的本質。早在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在三灣整編時,就確立了* * *生產黨領導軍隊的根本原則,並開始在軍隊內部實行民主制度。1929 12、中國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古田會議決議),解決了如何把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革命軍隊建設成為新型無產階級人民軍隊的關鍵性問題。毛澤東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代表,從實際鬥爭中逐步找到了壹條中國革命以農村包圍城市並最終取得全國勝利的道路。
紅軍采取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不斷挫敗國民黨軍的大規模“圍剿”。經過三年的遊擊戰爭,部隊戰鬥力大大提高,蘇區得到很大發展。1930年6月前後,各蘇區紅軍根據全國紅軍代表大會的決定進行整編,組建了1軍團(下轄第4、6、12軍團)、第2軍團(下轄第2、6軍團)、第3軍團(下轄第5、8軍團)、65433軍團。總兵力達到7萬多人。同時開辟並建立了湘鄂西、海陸豐、鄂豫皖、湘鄂贛、贛東北、左右江、贛南、閩西等蘇區。
隨著革命力量的增長,中國* * *產黨內“左”的思想有所發展,中央的壹些領導人過高地估計了革命力量,誇大了統治階級的危機,以為新的革命高潮已經到來。6月,* * *中央政治局通過了“新的革命高潮,壹省或幾省首先勝利”的決議,進而提出了以武漢為中心實行全國總暴動,集中紅軍進攻中心城市的冒險計劃。各地紅軍整編後,根據中央指示,開始陸續進攻作戰。
毛澤東不贊成上述冒險計劃,朱德率紅壹方面軍1進入南昌郊區後,並未進攻南昌和九江。而是根據實際情況,於8月1日派出兩個縱隊攻打牛行站,並向對岸南昌開炮示威,避免了強攻南昌、九江可能造成的損失。7月27日,紅3軍攻占湖南省會長沙,乘湖南國民黨軍主力與李宗仁、張發奎在湘桂邊界激戰之機,於8月6日被迫撤退。20日,紅1軍團在湘贛邊界的文佳城殲滅何建部3個團和1營。23日,紅1軍團與紅3軍團在湖南瀏陽縣永和市會師,隨即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壹方面軍,以朱德為總司令,毛澤東為總政治委員,成立中國紅軍第壹方面軍總敵委員會,以毛澤東為書記。陸軍的組建,進壹步集中了兵力,對於實現遊擊戰向運動戰的戰略轉變,開創更大局面,具有重要意義。8月底,紅軍攻打長沙失敗,於是轉向江西,於65438年6月4日攻占吉安城。這時,紅軍已發展到4萬人左右。在其他地方,紅軍在進攻作戰中遭受損失,有的甚至失敗。10後,各地紅軍根據中央指示或實際情況,相繼停止了對中心城市的進攻。
5438年6月+10月,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的戰爭(中原大戰)基本結束後,迅速調兵,組織了對紅軍和蘇區的大規模“圍剿”,重點是紅軍和中央蘇區。11年10月,國民黨軍以7個師、1個旅開始了對中央蘇區的第壹次“圍剿”。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勢,紅軍總前委決定采取誘敵深入的方針,在運動中打破敵人的“圍剿”。65438+二月初,國民黨軍增至11師2旅,65438+萬余人。從吉安、建寧,由北向南,向紅軍中心性進攻。30日,紅軍主力乘國民黨軍18師司令部及兩個旅深入江西永豐縣龍崗之機,發起猛攻,予以殲滅。隨後為追求勝利,在寧都縣東哨地區殲滅國民黨軍第50師1旅。這次戰役,* * *共殲滅國民黨軍約1.5萬人,打敗了第壹次“圍剿”(見中央蘇區第壹次反圍剿)。
1931年4月,蔣介石以20萬兵力,采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方針,對中央蘇區進行了第二次“圍剿”。紅軍仍采取誘敵深入的方針,集中兵力進行運動戰,同時以獨立團、營等地方部隊為骨幹,領導紅衛兵和少先隊,用遊擊戰術積極騷擾敵人。紅軍奪下戰機,在福田首戰告捷,隨後橫掃東線,先後在白沙、中村、廣昌、建寧取得連戰勝利,殲滅國民黨軍3萬余人,挫敗了第二次“圍剿”(見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
兩次“圍剿”失敗後,蔣介石迅速調集三十萬軍隊,自任總司令,采取“長驅直入”的戰略。7月,開始了對中央蘇區的第三次“圍剿”。此時紅軍主力分散在閩西北、閩西、贛南開展群眾工作,並未得到補充。全軍只有3萬人左右。毛澤東、朱德指揮紅軍繼續采取誘敵深入的方針,迅速集結兵力,回到蘇區後方的興國地區,與贛江以西調來的紅7軍、紅20軍指揮部和175團會合。7月底,蔣介石發現紅軍主力在興國地區,立即以其十幾個師的主力向西面和南面進攻,企圖壓迫贛江東岸的紅軍,並將其消滅。因此,毛澤東和朱德決定避開他們的主力,打擊他們的弱點。8月5日晚,紅軍以部分兵力向萬安方向拉國民黨軍,主力采取中間突破戰術。7日殲滅李安堂、梁村國民黨軍2個旅以上,俘虜3500余人,後乘勝攻克黃貝。三次戰役殲滅國民黨軍1萬余人。這時,所有向西、向南的國民黨軍都轉而向東,大舉前進。紅軍以壹部兵力佯裝向樂安方向移動,主力返回興國隱蔽休整。這時國民黨軍因為在山裏來回奔波,屢遭打擊,部隊饑寒交迫,情緒低落,不得不撤退。9月7日,紅軍乘機在老營盤攔截殲滅其1多旅,6月5日在方石嶺追擊殲滅其1多師。至此,* * *殲滅國民黨軍3萬余人,第三次“圍剿”被粉碎(見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
與此同時,湘鄂西蘇區洪湖地區的軍民,在紅2方面軍主力(1931於3月改編為紅軍)轉戰湘鄂邊區和鄂西北的形勢下,先後戰勝了國民黨軍隊的第壹、二、三次“圍剿”,保衛了蘇區。紅3軍返回後,向香河以北發起進攻行動,在龍王集、溫家墩取得連戰勝利,* * *殲滅國民黨軍2個旅以上,俘虜6000余人。
鄂豫皖蘇區紅軍於193110打破國民黨軍第壹次“圍剿”,殲滅四個團四個營,死傷5000余人。3月,取得全殲國民黨軍雙橋鎮34師3個團、1炮兵營的勝利。5月,第二次“圍剿”被打破,殲敵兩個多團,擊潰1旅。隨著鬥爭的勝利和紅軍的發展,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於11年6月組建,以許為總司令,陳昌浩為政治委員,下轄第四、二十五軍,約3萬人。隨後,當國民黨軍還在籌劃第三次“圍剿”時,紅四方面軍於6月165438+10月至6月1932日主動發起進攻作戰,運用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包圍要點助的作戰原則,先後取得了黃安、黃裳、蘇家堡、黃光四次戰役的勝利。
湘贛、湘鄂贛、贛東北等蘇區在反圍剿中也取得了許多勝利,主要有:1931。4月,湘贛蘇區紅軍獨立師在紅7軍配合下,殲滅國民黨軍1團,在安福廖塘橋地區俘虜800余人。9月,吉安永陽鎮殲滅國民黨軍1團,俘虜近千人。湘鄂贛蘇區紅軍16軍於1930年6月攻占桐城,殲滅國民黨軍10新師1團和壹個地主武裝部隊,俘虜1500余人。同月,贛東北蘇區紅軍10軍在河口戰役中殲滅國民黨軍1團,俘虜300余人。在反“圍剿”中,這些蘇區的紅軍得到了發展,蘇區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鞏固。陜甘邊和陜北的紅軍遊擊隊也開展了遊擊戰爭。
在反“圍剿”中,各地紅軍根據實際情況創造性地提出並成功地運用了壹些戰略戰術原則。到第三次打敗國民黨軍時,紅軍的壹切作戰原則基本形成。在紅軍反“圍剿”的勝利下,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於1931年6月在中央蘇區瑞金宣告成立。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和中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
在“左”傾冒險主義的指導下,紅軍遭受了嚴重的挫折。1931九壹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了武裝侵略,目的是要把中國變成它的殖民地。在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下,東北三省迅速淪陷。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中國人民極大的民族義憤,全國出現了抗日反蔣的浪潮。然而,以王明為代表的中國生產黨六屆四中全會後出現的“左”傾冒險主義領導人,無視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和中產階級的反日要求,繼續推行許多“左”傾錯誤政策。同時誇大紅軍三次反“圍剿”的勝利和國民黨軍隊的失敗,不顧主客觀條件,要求紅軍進攻和占領中心城市,取得壹省幾省的第壹次勝利,甚至爭取全國革命的勝利。
在這種軍事冒險主義政策的指導下,中央臨時中央和中央蘇區中央局於1931+01年2月命令中央紅軍(後由紅軍改名)進攻贛南政治經濟中心城市贛州,並企圖進攻贛南。中央紅軍圍攻贛州壹個多月,壹次次進攻失敗,傷亡慘重。由於毛澤東對軍事冒險主義的抵抗,中央紅軍(六月恢復紅軍稱號)四月取得漳州戰役勝利,八月取得樂安宜黃戰役勝利。5438年6月+10月,中央蘇區中央局在寧都召開會議。毛澤東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評和指責,會後被解除了紅軍的領導職務。
1933年2月,蔣介石以30多個師、40萬兵力分三路對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組織自己部隊12個師為中路軍,由北向南實施合擊。紅軍主力在周恩來、朱德指揮下,向南豐進攻,並堅決退卻。2月下旬,國民黨軍近兩個師在黃陂以西的焦虎地區遭到伏擊。3月中旬,1師範大學在草臺崗全軍覆沒。基本上打破了國民黨軍隊的第四次“圍剿”。
65438年至0933年,日本加緊對熱河(今屬遼寧、河北、內蒙古)、察哈爾(今屬河北、內蒙古)、河北三省的侵略。蔣介石仍然置國家和民族的危亡於不顧,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集中兵力五十萬,采取新的持久戰戰略和“堡壘主義”,於九月下旬開始了對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圍剿”。
1933年初臨時中央政治局從上海遷到中央蘇區後,他在中央蘇區進壹步推行“左”傾錯誤政策。在第五次反“圍剿”的作戰指導中,開始實行軍事冒險主義,命令紅軍主力北上夾擊敵人,實行“禦敵於國門之外”的作戰方針。他多次攻擊敵人的堅固陣地,都無法取勝,於是他掉頭尋求與敵人作戰。165438+10月,駐閩國民黨軍第19路軍發動反蔣事變時,未能采取正確政策,利用這壹有利時機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後來轉向軍事保守主義和消極防禦,企圖以陣地戰、堡壘戰和短期突擊阻止國民黨軍的進攻。結果紅軍不僅在保衛廣昌等壹系列防禦戰鬥中沒能守住陣地,反而傷亡慘重。1934年7月,中央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與紅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挺進閩浙皖贛邊區,但未能達到調動大量國民黨軍隊“圍剿”中央蘇區的目的。到65438年6月+10月,中央紅軍(65438年6月+6934年10月紅軍又稱為中央紅軍)已不可能打破蘇區的“圍剿”,只好撤出中央蘇區,實行戰略轉移(即長征)。
在湘鄂西蘇區,紅軍也遭受了嚴重挫折。國民黨軍對湘鄂西蘇區的第四次“圍剿”開始前,湘鄂中中央分局要求紅軍在湘河以北地區進行不間斷的進攻。1932年7月,國民黨軍開始對湘鄂西蘇區進行第四次“圍剿”後,湘鄂中支仍試圖以進攻戰略打破“圍剿”,後來轉為單純防禦。到9月,洪湖蘇區徹底失守。紅3軍被迫經豫西南、陜南轉向湘鄂邊界。1934年5月,轉入黔東,至9月,建立黔東蘇區,包括印江、德江、沿河、松桃、酉陽五縣。
在鄂豫皖蘇區,鄂豫皖中央局書記張對紅四方面軍進攻(今紅安)和蘇家埠的勝利估計過高,對敵人估計盲目。他先是要求紅軍進攻平漢鐵路(今北京-漢口),然後決定圍攻麻城,企圖實現欺淩武漢的計劃。1932年8月,國民黨軍開始了對鄂豫皖蘇區的第四次“圍剿”。在國民黨軍逼近蘇區腹地的嚴峻形勢下,紅四方面軍奉命趕赴黃安以西作戰,並於8月初開始在鄂東、豫南、皖西作戰,但均告失敗。5438年6月+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2萬余人離開鄂豫皖蘇區,越過平漢鐵路,西進,經鄂北、豫西,進入陜南。繼1933年2月至1933年2月,乘四川國民黨各派軍閥混戰之機,越過大巴山進入川北,先後占領通江、南江、巴中三縣及周邊廣大地區,建立了以潼南、巴為中心的川陜蘇區。
1933年2月中旬,國民黨四川軍閥田調集近6萬兵力,對川陜蘇區發起三路圍攻。紅四方面軍采取收緊陣地,積極防禦的作戰方針,依托山地險,實行運動防禦。經過兩個時期的收緊陣地,於5月21日開始反攻,至6月中旬,粉碎三路圍攻,俘虜10000余人。
事件重要性
事件重要性
1.要指導中國革命戰爭,就必須了解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不同的戰爭情況決定了不同的戰爭指導規律。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性質的戰爭各有特點。指導戰爭,必須著眼於戰爭的特點和發展,反對戰爭問題上的唯心主義和機制主義。中國的土地革命戰爭有自己的特點。1936至65438+2月,毛澤東在總結中國革命戰爭經驗時指出,土地革命戰爭有四個主要特點:壹是中國是半殖民地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歷了1924至1927的革命;第二,敵人的實力;第三,紅軍的弱點;第四,有* * *黨和土地革命的領導。毛澤東從這些特征的相互聯系中揭示了紅軍戰爭的特殊規律。2.中國的革命和革命戰爭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武裝奪取政權是革命的普遍規律。但是,武裝奪取政權應該采取什麽方式和道路,可以而且應該因各國的具體情況而有所不同。3.* * *生產黨要領導革命戰爭,不僅需要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路線,而且需要馬克思主義的軍事路線。這條軍事路線有兩個基本出發點:第壹,我軍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其他類型的軍隊,而必須是中國* * *生產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全心全意為人民鬥爭和根據地建設服務。第二,我們的戰爭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其他類型的戰爭。它必須充分利用敵人的弱點和我們的長處,在敵強我弱、敵大我小的條件下,充分依靠人民的力量生存、勝利和發展。第四,在中國進行革命戰爭,必須有壹套適合中國革命戰爭特點的戰略戰術。通過10土地革命戰爭的實踐,紅軍有了壹套適合中國革命戰爭特點的戰略戰術。要點是:(1)掌握“國統”、“圍剿”的長期反復規律;(二)采取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為了打破強大敵人的“圍剿”,對於弱小的紅軍,(3)實行集中兵力、運動戰、速決和殲滅戰等作戰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