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主四肢,肺主皮毛。
藏象理論是《黃帝內經》理論體系的核心內容,是中醫學最基礎的部分。簡而言之,藏象理論的主要內容就是對臟腑的論述。肝、心、脾、肺、腎為五臟,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為六腑。藏象理論以五臟為中心,連接身體、五官、九竅,形成人體生命活動的五大系統。
心是人體活動的主宰,在臟腑中居於首要地位,故為君主。
心臟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控制血管,使血液圍繞靜脈流動,滋養全身。如果心氣不足,血流不暢或血管空虛,導致心悸等病理現象。
肺為宰相,生理功能是控制氣的呼吸。在正常生理條件下,肺氣的升降使全身的氣道通暢,體內外的氣體可以進行交換,對體內水液的運行和排泄起調節作用。如果肺的功能出了問題,不僅是肺本身的病變,還有痰、水腫的癥狀。
肝臟是壹個將軍,它的主要功能是排泄和儲存血液。肝臟是壹個強大而急躁的將軍,具有上升和主動的特點。調理氣機,促進脾胃運化,調節情誌。當其功能正常時,氣血通暢,心情放松,是脾胃運行的重要保證。如果肝功能出了毛病,就會出現胸肋、乳房、腹脹、疼痛不適、頭痛、抑郁或煩躁不安。
脾是倉的官員兼後勤部長。它負責運輸、清除和控制血液。脾臟功能正常,人體消化吸收功能健全,人體健康狀況良好。如果脾功能下降,就會引起腹瀉或大便幹燥、食欲不振、倦怠乏力、消瘦等疾病。
腎為有力之官,腎主藏精,主控津液。精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精也是生命之本。”腎精的盛衰對人體的生長和生殖功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同時,精氣滋養滋潤各種臟腑組織。壹旦腎功能失衡,就會出現腎虛,如易怒、盜汗、頭暈、耳鳴、腰酸、膝軟等。
胃是水谷之海,五臟之源。
如果百病無效,可以考慮治胃。
脾胃虛弱導致無知。
五味入胃,各得其樂。所以,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甜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長期補氣,往往就物化了。
根據五行的關系,可以知道“過鹹而悲,過苦而傷肝,過酸而傷脾,過甜而傷腎,過苦而傷肺”。所以《黃帝內經》有五禁:肝病辛,心臟病鹹,脾病酸,肺病苦,腎病甜。
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
藏象是五臟的功能。
雖然五臟深藏於體內,但其功能的盛衰可以通過經絡和相應的體表器官反映在體表,通過對這些外部癥狀的觀察,可以了解五臟的功能
心開始了解舌,所以“舌為心之官。”
肝始懂目,故“目為肝之官。”
脾開其口,故“唇為脾之官”。
肺開始了解鼻,所以“鼻為肺之官。”
腎始知耳,故“耳為腎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