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請問:漢朝人說什麽語言 也是普通話嗎

請問:漢朝人說什麽語言 也是普通話嗎

漢朝語言屬於上古漢語。

上古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漢語族,指的是商朝到晉朝的漢語,是現存漢語的祖先。

古時,除了少數的語言學者外,壹般人們不知道壹個語言的語音會有發展變化。在閱讀先秦古籍時(如《詩經》)發現壹些不和諧的音韻,為了求和諧,將這些不諧音的字臨時改念,這種做法稱作“葉音”(xiéyīn)。

明末學者顧炎武研究認為《詩經》中的每個字都有自己固定的讀音,但因先秦時期漢語字音是有著不同於現時發音的語音系統,導致用今音念《詩》會出現韻腳不諧音的情況,但若用先秦的語音系統來讀則韻腳自然諧和,就沒有“葉音”的必要了。

清代學者段玉裁在研究先秦古籍時又發現壹個重要的現象,就是諧音字的偏旁與《詩》中的韻腳相吻。他提出了“同聲必同部”的理論,為上古音韻學的研究邁出了第壹步。

擴展資料:

由於漢字系統不能直接反映上古漢語的形態變化,因此為了了解這些變化,必須使用隋朝和唐朝的反切裏出現的異讀現象。

例如:“解”,有幾個讀音:中古“古隘切”(見母開口佳韻上聲,普通話jiě)和中古“胡買切”(匣母開口佳韻上聲,普通話xiè);第壹個有清聲母(見母,中古k-)有主動意義,是及物動詞,第二個有濁聲母(匣母,中古?)有被動意義:聲母的清濁和動詞的主動/被動性有直接的關系。

有些專家認為是某種前綴導致動詞聲母的濁化。

有時候,不同漢字可以代表同壹個詞根的幾個形態,例如:“見”(中古古電切見母開口先韻去聲)代表主動意義,“現”(中古胡甸匣母開口先韻去聲)代表被動意義,這對動詞類似於上述“解”字的兩個讀音,但與之不同的是,這裏使用兩個符號來區分主動和被動的讀音。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上古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