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晚年喪夫後為何再嫁?拜托各位大神
自從趙明誠病故之後,李清照孤身壹人陷於戰亂之中,孤立無援,既要保全自身性命,又要保全珍貴的文物字畫。無奈勢單力薄,在顛沛流離、東躲西藏的生活當中,珍貴的文物先後在洪州、剡州、越州三地大量丟失。 這幾次文物字畫的丟失,帶給李清照的刺激非常大。這讓她深深地意識到,在這個混亂的世道裏,只要自己還是壹個孤寡無依的弱女子,那些居心叵測的惡棍就會隨時向自己伸出魔爪。在那些強盜、貪官眼中,自己簡直就像是個破碎不堪,可以隨意掠奪的珍寶館。惟有建立壹個穩定的家庭,有個比較堅實的靠山,才能徹底擺脫這接連不斷的惡夢! 自從趙明誠去世之後,李清照就壹直生活在顛沛流離、輾轉飄零、居無定所以及孤獨悲苦之中。趙明誠去世後或曾留給她壹筆遺產,而李清照以知府遺孀的身份,也不至於窮困潦倒到連基本的生活也無法維持。但是,對於李清照這樣壹個思想與精神世界都非常豐富、敏感的人來說,身心的疲憊,精神的勞頓,以及隨時都可能襲來的冷嘲熱諷、侮辱誣蔑,都讓她更難以忍受。她的身邊沒有丈夫,沒有子女,而年紀已近半百,心中的憂愁苦悶真是無處可以傾訴。 若按當時情況來說,李清照以老大的年紀經年住在弟弟李迒的家中,似乎也不是長久之策。也許,對她而言,最實際的辦法就是再組建家庭。回想過往,李清照與趙明誠***同度過的家庭生活,高雅、溫馨而浪漫,趙明誠雖則不免犯些小錯誤,但是他們並未因此而分手,他們之間還是那樣相親相近。現在,在這個人心惶惶的世道裏,想找個能夠匹配的生活伴侶談何容易,不用說如趙明誠那樣誌同道合、才學相當的人,就連找個老實人、好人都難!況且又有誰願意娶個像李清照這樣已年近半百、兩鬢蒼蒼、體弱多病的暮年之人? 所以,從李清照當時的情感需求與生活狀況來說,的確是需要組建壹個家庭。但是,她自己能夠找到怎樣的伴侶,而對方又如何能接受自己,這就成了壹個關鍵的問題。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有壹個人走進了李清照的視線。 這個人就是時任右奉承郎監諸軍審計司的張汝舟。張汝舟所擔任的這個官職主要負責檢查核準軍隊糧草與俸祿,品級並不高,也就七八品,但責任重大,對任官者的素質要求較高。李清照是如何認識這個張汝舟的呢? 李清照有壹封寫給當朝翰林學士綦(qí)崇禮的答謝書信,即《投內翰綦公崇禮書》,其中詳細敘述了自己與張汝舟結識、糾葛的整個過程,是我們了解李清照這壹段經歷的重要史料,我們就結合這封書信來看看李清照與張汝舟之間到底發生了怎樣的事情。在這封答謝書信中,李清照首先用淒楚的筆觸自述了她那段時間境遇的悲涼與不幸,以及之所以答應張汝舟求婚的原因: 近因疾病,欲至膏肓,牛蟻不分,灰釘已具。嘗藥雖存弱弟,應門惟有老兵。既爾蒼皇,因成造次。信彼如簧之說,惑茲似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書來輒信;身幾欲死,非玉鏡架亦安知。俛難言,優柔莫決。呻吟未定,強以同歸。 意思是說:我自己重病纏身,病情嚴重到連牛、蟻的叫聲都無法分辨,家人已經開始為我預備後事,準備好了封棺用的鐵釘與石灰。自從趙明誠去世後,照顧我的只有弟弟李迒和照管門戶的老傭人了。就是在這樣悲苦的景況下,我才會如此輕率地相信了張汝舟的如簧之言,被他所說的花言巧語所迷惑。就因為我已經病得將死,而弟弟又老實可欺,所以匆匆忙忙聽信了媒人的欺詐之語,在急迫之間,再三猶豫之中答應了這門婚事。 在這短短數行的內容中,李清照連用了幾個典故來闡述她淒苦的遭遇。“牛蟻不分”是《世說新語》中的典故,“殷仲堪父病虛悸,聞床下蟻動,謂是牛鬥”,晉人殷仲堪的父親生了重病,聽到床下的蟻動,以為是牛在打鬥。這裏形容李清照當時的病情極為嚴重。“官文書”暗指張汝舟與媒人***謀欺騙之事。官文書本指授官的文書。典故來自韓愈《試大理評事王君墓誌銘》:唐朝詩人王適出仕前,想娶處士侯高的女兒,但侯高聲言只肯將女兒嫁與為官之人,因此王適便與媒婆合謀,以壹卷普通書籍詐充官文書瞞騙侯高以娶得其女。“玉鏡架”用意與“官文書”相同。西晉溫嶠假托為姑姑之女擇婿,並以玉鏡臺為聘禮,其實是溫嶠為自己訂下婚約(事見《世說新語?假譎》)。 由以上內容來看,最初是張汝舟主動接近李清照的,而李清照最終之所以答應嫁給張汝舟,歸納起來可能主要是以下幾個因素: 第壹,正如我們前面說過的,經過兩三年孤獨的顛沛流離生活的折磨,李清照迫切需要有個家庭、有個丈夫來保護自己,不但是保護自己的身心,也要保護自己手中的文物。尤其是自己的年紀越來越大,她當然要為自己的老年生活考慮。其實,我們可以做壹個大膽的推測,如果李清照身邊有子女陪伴,也許她就根本不會想到在年屆天命之年的時候再嫁,因為按照當時的生活邏輯,大多數遺孀都是在子女而不是兄弟姐妹的照顧下度過晚年歲月的。李清照選擇再嫁,實是出於無奈。這是李清照接受張汝舟的核心因素。 第二,當時李清照剛剛從失魂落魄的逃亡生活中走出來,身體與精神頻頻遭到重大打擊,特別是在精神上非常的孤獨痛苦,而且壹度重病臥倒在床,最需要他人的關心照顧,也最渴望得到家庭的溫暖、呵護。張汝舟在最適當的時間走進李清照的生活。這是李清照接受張汝舟的關鍵因素。 第三,張汝舟此人官職不高,政績也平平,但卻極善於表現自己。他在李清照及其弟弟李迒的面前,不但巧舌如簧、花言巧語,而且對病中的李清照極盡體貼、關愛之能事,讓這壹對單純、老實的姐弟誤以為他是個可以信任之人。而且張汝舟派來的媒人手持求婚的文書,滿口信誓旦旦,使李家姐弟相信他將給予李清照壹個穩定而溫暖的家庭,這是李清照接受張汝舟的重要因素。 然而正式結婚之後,李清照與張汝舟都發現事實並非如他們當初想像的那樣。李清照離鄉背井,在南渡兵荒馬亂的逃難之中,經受了國破家亡、中年喪夫、孤獨寡人、晚年無子等等折磨打擊。仔細回想壹下前半生,那是多麽幸運自豪啊!而後半生卻又是何等不幸困苦!趙明誠去世以後,她又忍受了多大的悲痛磨難和巨大的壓力啊!然而,就在這種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她再次經受了再婚和離異的風波考驗。這場風波的來臨,也是外在和無奈的客觀原因條件下所造成的。事後她感覺追悔莫及,異常痛苦。按理說,壹個男子在喪妻後可以再娶,壹個女子喪夫後也完全可以再嫁。那麽,李清照後半生的再婚和離異,到底是壹場什麽樣的風波呢?歷代對李清照的再婚和離異風波,有過許多不同的觀點和褒貶不壹評論。那麽,事實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 紹興二年(1132年),宋高宗與流亡政府回到了臨安(杭州),李清照也從越州遷居到臨安。她身體開始恢復好轉,精神和心情也逐漸寬松開朗起來。然而就在她心情好轉時刻,後半生卻意外遇到壹個陌生男人。這個男子闖入她的生活,才引發了李清照再婚風波的開端。這個男子叫張汝舟,當時擔任右承奉郎職務。但是令李清照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張汝舟竟然是個市儈小人和騙子。他抓住李清照遭到磨難,孤獨無靠的機會,趁機用花言巧語欺騙了她。張汝舟利用甜言蜜語騙取了李清照的信任,使她受騙上當。因此,李清照在紹興二年改嫁給了張汝舟。從她改嫁這件事情的本身意義來說,李清照是完全正確的。正常追求,無可厚非,也是她向封建時代綱常禮教的大膽挑戰。 當時李清照已經49歲,已經進入中年後期。從年齡和容貌來說,她不值得男人們過於羨慕青睞。惟獨不同的是,張汝舟是為了貪圖她的錢財,才跟李清照接近再婚的。因為外界都知道,李清照和趙明誠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古籍和金石錄書畫。這是壹筆巨大財富,具有相當的誘惑力。因此,張汝舟這樣的貪財小人,才對孤獨寡居的李清照富有錢財產生了窺伺之心。他不但貪圖李清照的錢財,也是想依賴她,賺取崇高的聲望。 結婚之後,李清照和張汝舟雙方都發現自己上當了。李清照發現張汝舟純粹是壹個市儈小人和騙子,壹心想獲取她的古籍和金石錄書畫。張汝舟醜惡嘴臉很快暴露出來,而李清照逐漸看透他的用意。因此,李清照決不會把自己剩余的這些文物古籍和金石錄書畫交給張汝舟保管處理。而張汝舟跟李清照結婚後發現,她的文物古籍和金石錄書畫並沒有想象的那麽多。何況李清照始終嚴密保護著這點“家底子”,就是不讓張汝舟的圖謀得逞。這時候,張汝舟感覺撈不到好處,醜惡嘴臉徹底暴露出來。因此他惱羞成怒,借題發揮。平時故意與李清照過不去,經常找茬辱罵李清照。每天動手動腳,打罵淩辱。目的是為解除心頭之恨,同時想逼迫李清照屈從,把她的文物古籍和金石錄書畫交出來。然而李清照是個意誌堅定、性格倔強的人,她決不屈服,誓死不從。後來張汝舟的陰謀徹底失敗了,最終甚至產生了準備將李清照虐待致死的罪惡意圖。 事情發展到這種惡劣地步,李清照徹底看破了張汝舟的醜惡嘴臉和罪惡用心。因此李清照決不會屈服忍讓,坐以待斃。她要嚴陣以待,掌握張汝舟的把柄,適時給予反擊!後來李清照終於發現張汝舟曾經跑官買官,利用行賄和欺騙手段獲取官職。李清照掌握這壹情況之後,對張汝舟毫不客氣,馬上向官府檢舉揭發了他的醜惡罪行。 當時根據宋代刑法規定:妻子揭發丈夫的罪過,也要負連帶責任。就是說,就算是妻子告發丈夫的罪行是事實,證據確鑿,妻子也要跟著服刑兩年。那麽,李清照要揭發張汝舟的罪行,自己不是也要被判兩年徒刑嗎?對於這壹點,李清照心裏是很清楚的。但是她決心已定,絲毫不怕,絕不悔改。心甘情願入獄坐牢,也不願跟張汝舟茍且湊合。哪怕自己被判處多年徒刑,也決不能讓張汝舟這樣的市儈小人和騙子逍遙法外!因此,李清照檢舉揭發了張汝舟的罪行之後,自己也跟著進了監獄。然而,李清照入獄不久,她的故舊親友不會坐視不管,朝廷裏的有勢力的官員也伸出了援助之手。這樣,張汝舟將受到朝廷嚴厲的懲罰。而李清照在監獄只關了9天,就被官府衙門釋放出來。 李清照再婚與離異,前後只有100天時間。對於她的再婚與離異,許多人出於感情,都不相信她會有這種事情。何況人們都喜歡她的詩詞,從封建倫理道德的角度來考慮,也難以接受李清照再婚與離異的事實。可是事實就是這樣,我們不是更應該同情她嗎?當然,各種不同的議論觀點也值得壹提,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壹是李清照出身於有文化修養和教養的家庭。何況趙明誠家庭情況不平常,他個人官職位置也很高。因此,覺得李清照不可能有再婚之理。 二是李清照當時在紹興二年時,年齡已大,她不可能再嫁。 三是趙明誠與李清照感情深厚,李清照念念不忘趙明誠,。因此她不會背叛趙明誠。 關於李清照再婚與離異的風波,我們也要理解她當時客觀現實處境。首先,李清照當時生活的年代,是容許婦女再嫁的。但是再婚者往往遭到人們鄙視,被社會輿論圍攻。那麽,李清照晚年追求個人幸福,毅然嫁給張汝舟這件事情本身有什麽不對?雖然她的再婚是失敗的,離異是悲慘的。但是她敢於向封建勢力鬥爭挑戰,這種精神不是可佳嗎?後來她又能夠大膽揭發張汝舟的罪行,精神意誌不是更加高尚,更值得贊賞嗎? 封建時代是男尊女卑的男權社會,把“夫死不嫁”當作婦女倫理道德的規範。要求寡婦守節,寡婦再婚就是失節。這種封建綱常理論,不是對婦女人身和精神的禁錮嗎?所以我們應該理解支持李清照再婚,但是不希望她嫁給張汝舟這樣的市儈小人和騙子!我們同樣不容許汙蔑貶低李清照,不許攻擊歷史上這個光彩照人的偉大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