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出生於今河南新鄭。他以刑部尚書致仕,但因他曾官太子少傅,後人多稱其白傅或白太傅。其生平事跡見於《舊唐書》卷166、《新唐書》卷119、《唐詩紀事》卷50、《唐才子傳》卷6及元稹《長慶集序》等文。
白居易是個少年天才。約在16歲時,他就寫下了著名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受到了當時著名詩人顧況等的激賞。公元800年,他考中進士;6年後,他從小小的縣尉幹起。正是縣尉這個需要整天與百姓打交道的官職,使他親身體會到民間疾苦,為他後來創作“新樂府”詩歌積累了大量生活素材。但在這壹階段,他創作的詩篇最著名的卻是《長恨歌》,講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漢皇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回眸壹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壹身……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808年,白居易被任命為諫官,開始創作以“新樂府”為代表的諷喻詩,其中頗多名篇,如《上陽白發人》描寫了壹位“入時十六今六十……壹生遂向空房宿”的老宮女,《新豐折臂翁》刻劃了壹位“無奈天寶大征兵,戶有三丁點壹丁……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將大石槌折臂……壹肢雖廢壹身全。至今暴雨陰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的老翁,《紅線毯》發出了“宣州太守知不知?壹丈毯,千兩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的憤怒的呼聲,《賣炭翁》則抨擊了“壹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壹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的宮廷掠奪。此外,《秦中吟十首》也表達了類似的含意,如《輕肥》:“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如《買花》:“壹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這些作品,正如白居易自己在《新樂府序》中所稱:“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他的確無愧於自己的宣言。
白詩在當時就廣受歡迎。他在《與元九(稹)書》中不無得意地寫道:“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裏,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我)詩者;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仆詩者。”元稹也在《白氏長慶集序》中說:“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墻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這些關心民間疾苦、飽含人道主義關懷的詩篇,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
此外,白居易還有篇《花非花》詩值得註意:“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實在讓人摸不清他寫的是花、是霧、是夢、抑或是艷遇,堪稱最早的“朦朧詩”。
目前較好的讀本是朱金城的《白居易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較好的選本是顧學頡、周汝昌選註的《白居易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1999年5月21日09時4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