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公書判清明集》:“婦人隨嫁奩田,乃是父母給予夫家田業,自有夫家承分之人,豈容卷以自隨乎。”
在中國古代的婚嫁習俗當中,往往包括了送彩禮和送嫁妝這兩個環節,換句話說,男子迎娶新娘的時候,要送上對方壹份物品來表示喜慶,新娘壹家收到彩禮之後,要返還壹筆嫁妝來回應,在古代社會,嫁妝的價值要遠遠大於彩禮的價值,幾乎是傾盡新娘家中所有,這是因不平等的社會地位所導致的,在古籍《禮記·內則》中有言:“子婦無私貨、無私畜、無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予”,看得出來婚後的女子不僅沒有私有財產,嫁妝也要歸夫家所有。
嫁妝的價值
這種現象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後發生了改變,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彩禮和嫁妝被看作是封建陋習而遭受了廣泛批判,只不過在民間這種風俗壹時間很難徹底消除,因此始終頑強存在,到了現代幾乎已經成為了行業潛規則,只不過價值從古代的嫁妝大於彩禮轉換為彩禮大於嫁妝。
正因如此,老壹輩人,他們結婚的時候要麽是沒有彩禮嫁妝,要麽是嫁妝的價值非常昂貴。在我國壹檔鑒寶節目上面,壹位孫女帶奶奶嫁妝去鑒寶,想要知道這是個什麽文物。孫女為何要去鑒寶,這個嫁妝又是什麽來歷呢?
神秘的耳墜
原來,孫女已經到了長大嫁人的年紀,按照民間習俗來看,孫女在嫁過去的時候應當帶過去壹筆嫁妝,正當孫女發愁是送丈夫壹輛車,還是裝修房子的時候。孫女的奶奶走了過來,將自己的壹對耳墜送給了孫女,表示拿著它去當嫁妝就可以。
這是壹個看上去比較普通的耳墜,體積並不是很大,顏色呈黃色,但卻不是那種純金的顏色,如果放在路邊攤,基本上就是不會讓人多看第二眼的程度。孫女問奶奶這是從哪兒得來的,奶奶這才回答道這是祖上傳下來的寶物,已經有好幾百年的歷史。
奶奶在嫁給爺爺的時候,全家從上至下沒有壹個東西比這對耳墜值錢,因此就把它看作是嫁妝帶了過來。嫁過來以後,奶奶壹直都把這個耳墜珍藏在壹個小匣子裏面,從來沒將它輕易示人,就是為了以後能夠送給自己的後代。眼看著孫女即將外嫁,老人這才將耳墜拿了出來。
雖說這個耳墜被奶奶說的很值錢,但孫女的心中還是有些犯嘀咕,不知道這究竟是什麽文物,具體到哪個朝代,萬壹只是個贗品,豈不是要在婚禮上丟人。為了安全起見,孫女帶著這個耳墜,參加了著名的鑒寶節目,打算讓專家對其進行鑒定,看看這究竟是哪個朝代的文物,價值多少錢。
遼國的文物
在鑒寶節目的現場,孫女把這個耳墜交給了專家進行鑒定,結果便出現了戲劇性的壹幕。壹般來說,鑒寶專家在對文物進行鑒定的時候,基本上用不了多長時間心裏就能有個底,知道這究竟是不是贗品,然而這幾位鑒寶專家,卻足足盯著這對耳墜看了很長時間,他們不是判斷不出來真假,而是有些難以置信,這竟然是哪個朝代的文物。
原來,通過耳墜的做工,以及具體的外觀可以得知,這並非是清朝時期的著作工藝,反而是壹個遼代的文物。眾所周知,遼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再加上遼代是契丹民族建立的朝代,因此遼國文物對我們而言還很陌生,有很多民族工藝等待著我們去發掘。
孫女的奶奶竟然能夠手握壹個遼代文物,看得出來她祖上是壹個大家族。專家看過後,忙問:您奶奶姓什麽?畢竟如果對奶奶的族譜進行調查,或許就能夠知道這壹文物為何會出現在這壹家族手中,甚至可以得知遼國滅亡之後,那些少數民族都流入到了哪裏,可以更加全面的幫助我們了解古代的民族遷徙史。
結語
由此可見,這枚小小的耳墜真的是價值連城,以至於專家都不敢對其價值進行估算,只是讓孫女好好收藏,畢竟這是奶奶的壹份心意。聽了專家的壹番話之後,孫女心滿意足地回到了家,決定將這個耳墜好好地保存起來,繼續不斷地傳承下去。
參考資料:
《禮記·內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