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án yú
2 概述鰱魚又叫白鰱,屬於鯉形目,為鯉科動物。產長江、黑龍江、珠江流域,是著名的四大家魚之壹。形態和鱅魚相似,但體色較淡,銀灰色,無斑紋,棲息在水的上層,以海綿狀的鰓耙濾食浮遊植物,習性活潑,善跳躍,生活在各地的江河、湖泊及池塘的中上層水域,以湖南、湖北產的最好,四季均產,以冬季產的最好。鰱魚體側扁,腹腔大而狹窄,頭大眼小,尾鰭叉形,鱗片細小,銀白色。鰱魚肉軟嫩且細膩,刺細小且多。
3 鰱魚的別名白鰱、胖子、連子魚、扁魚、蘇魚、白腳鰱、白嶼
4 《*辭典》:鰱魚4.1 出處
《綱目》
4.2 拼音名Lián Yú
4.3 鰱魚的別名鯨魚、白鱮(《埤雅》),白腳鰱(《醫林纂要》)。
4.4 來源為鯉科動物鰱魚的肉。
4.5 原形態體側扁,呈紡錘形,腹部狹窄,從胸部至 *** 之間,有發達的腹棱。體長壹般約60厘米。體各部比例隨個體大小而不同,變異範圍很大,眼間距每隨個體的增長而相對地增大;頭長和眼徑隨個體的增長而相對地減小。頭大,約為身長的1/4。吻短,鈍而圓;口很寬。眼小,位於頭側正中軸的下方。下咽齒1行,平扁,成杓形。鰓耙彼此聯合成為多孔的膜質片,有螺旋形的鰓上器。鱗細小,側線鱗108~120。背鰭Ⅲ7,無硬刺,起點在腹鰭之後。臀鰭Ⅲ12~13。尾鰭叉狀。背面及頭的上部灰綠色,體側和腹面銀白色。背鰭和尾鰭與背面同色。其它各鰭色淺,並稍帶黃色。
生活於江河、湖泊的中、上層水域。性活潑,能躍出水面,主要食藻類和植物的碎屑,亦食極少數的浮遊動物。產卵期4~7月。冬季在河床或湖泊較深處越冬。
4.6 生境分布長江、黑龍江、珠江、西江諸流域均有分布。是我國養殖魚類之壹。
4.7 性味①《綱目》:"甘,溫,無毒。"
②《東醫寶鑒》:"性平,無毒。"
4.8 歸經《本草求真》:"入脾、肺。"
4.9 功能主治①《綱目》:"溫中益氣。"
②《隨息居飲食譜》:"暖胃,補氣,澤膚。"
4.10 摘錄《*辭典》
5 鰱魚使用提示每次約100克
6 鰱魚的營養價值鰱魚能提供豐富的膠質蛋白,即能健身,有能美容,是女性滋養肌膚的理想食品。它對皮膚粗糙、脫屑、頭發幹脆易脫落等癥均有療效,是女性美容不可忽視的佳肴。為溫中補氣、暖胃、澤肌膚的養生食品,適用於脾胃虛寒體質、溏便、皮膚幹燥者,也可用於脾胃氣虛所致的乳少等癥。
7 鰱魚的選購切魚方法:
1、魚肉質細,纖維短,極易破碎,切魚時應將魚皮朝下,刀口斜入,最好順著魚刺,切起來更幹凈利落;
2、魚的表皮有壹層黏液非常滑,所以切起來不太容易,若在切魚時,將手放在鹽水中浸泡壹會兒,切起來就不會打滑了。
8 鰱魚適合的人群壹般人群均可食用,脾胃蘊熱者不宜食用;瘙癢性皮膚病、內熱、蕁麻疹、癬病者應忌食。
9 鰱魚的食療功效鰱魚味甘、性溫,入脾、胃經;
有健脾補氣、溫中暖胃、散熱的功效,尤其適合冬天食用;
可治療脾胃虛弱、食欲減退、瘦弱乏力、腹瀉等癥狀;還具有暖胃、補氣、澤膚、烏發、養顏等功效。
10 鰱魚的食用建議1. 鰱魚適用於燒、燉、清蒸、油浸等烹調方法,尤以清蒸,油浸最能體現出鰱魚清淡,鮮香的特點。
2. 清洗鰱魚的時候,要將魚肝清除掉,因為其中含有毒質。
3. 巧去魚腥味:
將魚去鱗剖腹洗凈後,放入盆中倒壹些黃酒,就能除區魚的腥味,並能使魚滋味鮮美。
鮮魚剖開洗凈,在牛奶中泡壹會兒既可除腥,又能增加鮮味。
吃過魚後,口裏有味時,嚼上三五片茶葉,立刻口氣清新。
用到中藥鰱魚的方劑 鰱魚小米粥拼音:liányúxiǎomǐzhōu處方:活鰱魚1條絲瓜仁10克小米100克制法:先煮小米,待水沸...
聖功散。用法用量:先用米泔水溫調1服,次淡煮獖豬肉,或鰱魚、田螺、泥鰍擼藥與患者,空心食之。無熱者,酒調肉...
更多用到中藥鰱魚的方劑古籍中的鰱魚 《醫學衷中參西錄》:[二、藥物10.甘草解]附∶甘草反鰱魚之質疑
近閱《遁園醫案》(長沙蕭琢如著)載鰱魚反甘草之事。謂當遜清末葉,醫士顏××篤實人也,壹日告余,曾在某...
《本草從新》:[卷十七蟲魚鱗介部]魚壹名鰱魚。溫中。甘溫。溫中益氣。多食令人熱中發渴。又發瘡疥。(凡下毒魚藥捕來者、食之皆損人、又旱幹水...
《本草求真》:[上編卷七食物]鰱魚(魚)溫補脾鰱魚(專入脾肺)。性最急迫。開水即跳。與諸魚性絕不相同。味甘性熱。且食諸魚之遺。故書載能...
《本草分經》:[同名附考]魚類魚即鰱魚。鯇魚即草魚。魴魚即魚。鱧魚壹名烏魚,即七星魚,俗呼烏鱧魚。江魚壹名石首魚,又名黃花魚。海螵...
《外治壽世方》:[卷四痘]痘出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