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磁州窯文化手抄報

磁州窯文化手抄報

位於磁州地區的峰峰先民們,早在7500年前便開始了燒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裏的磁山新石器時期的遺址,曾出土過大量的夾砂褐陶和紅陶器,中國社會科學院將其命名為”磁山文化”。從而確定了這個地區作為古老陶器發祥地的歷史地位。

在峰峰礦區的彭城古鎮,大量保存著這樣壹些奇特的建築造型,他們狀似饅頭,當地人稱它為饅頭窯——這,便是聞名遐邇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磁州密遺址。最晚從宋代開始,磁州密便以盛產瓷器而名揚天下。到了元代,磁州窯的燒瓷中心從磁縣的觀臺東移到了彭城小鎮。從此,這座小鎮上的窯火便代代相傳下來。直到現在,再也沒有間斷過。從這條河上,曾輸送出許許多多遍布大江南北的民間瓷器,也把磁州密的文化送到了千家萬戶。磁州窯曾經創造出了中國陶瓷史上的劃時代輝煌。——這些現在看來並不起眼的鐵銹花裝飾,卻是開啟了中國陶瓷裝飾藝術的先河。——這些看似精美的明清時期的官窯之作,如果沒有磁州窯窯工們釉下彩的發明,大概也只是壹個普通的白碗而已。

兩晉南北朝時期,彭城、臨水地處中原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京師鄴城西郊的名勝之地。陶治技術也趨於成熟,已經燒制出了青瓷和化妝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飛躍。在過去的考古調查中曾發現臨水窯窯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這些器物有壹半以上開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妝土,上罩以青黃色透明釉,化妝部分顯現出黃白色,這是磁州密釉陶向化妝白瓷過渡的初級階段。1975年又在臨水發現了壹處唐代古密址及化妝白瓷器殘片。說明此時磁州窯化妝白瓷的燒制已經步入成熟時期,窯器也由支燒改為籠(匣缽)體裝燒。

到了宋代,磁州密開始步入興盛時期。磁州窯是宋代北方民間瓷器的典範,無論在造型或裝飾上都著眼於實用、美觀和經濟。在長期的陶與瓷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獨特風格與特征(即白化妝技法),多用統壹的造型、獨特的裝飾技藝構成了磁州舍產品的風格體貌,體現出地方特點、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它的產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須的盤、碗、罐、瓶、盆、盒之類的用具,線條流利、自由奔放,表現出民間藝術所***有的豪放樸實的風格。宋代的磁州汲取題材廣泛,形成多樣,寓意豐富。並將陶瓷技藝和美術揉融在壹起,將陶瓷器物提到了壹個嶄新的藝術境界,開創了陶瓷藝術的新紀元。在磁州密的諸多品種中,尤以白地黑花(鐵銹花)、刻劃花、窯變黑釉最為著名。它的裝飾技法突破了當時流行的五大名(官)溶(汝、官、鈞、哥、定)的單色釉局限,運用了數十種豐富多彩的裝飾技法。磁州窯的匠師們吸收了傳統的水墨畫和書法藝術的技法,創造了具有水墨畫風的白地黑繪裝飾藝術,開啟了我國瓷器彩繪裝飾的先河,它那壹氣呵成的嫻熟畫藝,令許多藝術大師嘆為觀止。磁州窯由於目前的存世量很少,所以它的歷代產品都成為國內外珍惜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