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6000年前,在半坡遺址等地,已經出現了50多種雕刻符號。它們工整規整,具有簡體字的特點,學者認為可能是漢字的萌芽。
漢字形成系統文字是公元前16世紀的商朝。考古證實,在商代早期,中華文明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壹就是甲骨文的出現。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動物骨頭上的古代文字。在商朝,國王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占蔔,甲骨文就是占蔔的工具。
甲骨文在使用前應該經過處理。先把甲骨上的血肉去掉,然後鋸平。然後,用刀具在釘子的內側或者動物骨頭的反面鉆壹個槽口。這些缺口的排列是有序的。占蔔師或巫師把自己的名字、占蔔的日期和要問的問題刻在甲骨文上,然後用火把甲骨文上的洞燒掉。這些凹陷受熱時出現的裂紋被稱為“跡象”。巫師分析這些裂縫的走向,得出占蔔的結果,將占蔔是否應驗刻在甲骨上。占蔔成真後,這些刻有甲骨文的甲骨成為官方檔案,被保存下來。
目前,考古學家已經發掘了超過1.6萬塊甲骨。有些是完整的,有些只是沒有文字記載的片段。據統計,所有這些甲骨上共有4000多字,其中約有3000字被學者考證過,而這3000字中,又有1000多字被學者解讀過。剩下的要麽不可讀,要麽學者分歧嚴重。盡管如此,通過這1000多字,人們已經可以對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有個大概的了解。甲骨文是壹種成熟而系統的文字,為後世漢字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後,漢字經歷了金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多種形式,壹直沿用至今。
漢字的演變是漢字字體逐漸規範和穩定的過程。小篆使每個字的筆畫數固定;隸書形成新的筆形體系,字體逐漸變扁變方;楷書誕生後,漢字的字體已經趨於穩定:“橫、豎、撇、點、挑、折”的基本筆畫已經確定,筆畫形狀進壹步規範,每個字的筆畫數和順序也已經固定。壹千多年來,楷書壹直是漢字的標準字。
漢字是以形聲字為基礎,以形聲字為主體的表意文字體系,共約壹萬個,其中最常用的約三千個。這3000個漢字可以組成無限多的詞組,然後組成各種句子。
漢字出現後,對周邊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日本、越南、韓國等國家的文字都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
“漢人”的稱謂源於漢朝,意為漢朝的人。直到北魏後期才演變成中國人的代名詞。後來“漢人”的範圍越來越大。經過歷代各民族的雜居和融合,許多民族都加入了漢族的行列。直到民國時期,“漢人”才正式改稱“漢人”。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占中國總人口的93.3%。
中華民族統壹後,建立了強大而持久的漢朝。
所以外國人管中國叫漢人。
後來,許多外國人入侵中國,稱中國的原始居民為漢人。
在我國歷史上,有三個盛世,即西漢、唐朝和康乾盛世。於是我們稱自己為“漢人”和唐人(如唐人街)。因為清朝是滿清統治,所以我們不稱自己為“清人”。
中華民族發展轉化為漢族的標誌是漢族名稱的確定。華夏國統壹於秦朝,氏族名稱壹度改稱“秦人”。西域各國都有稱華夏國為“秦人”的習慣。但秦朝短暫的國運,讓“秦人”的稱號很快被人們遺忘。漢朝從西漢到東漢延續了400多年,為漢朝的名稱和中華民族的名稱提供了歷史條件。另外,漢朝是壹個強大的國家。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把漢朝的軍隊稱為“漢兵”,把漢朝的使臣稱為“漢使”,把漢朝的人民稱為“漢人”。於是,在漢朝與周邊少數民族前所未有的頻繁交流中,如與西域交流、征伐匈奴、平定西羌、招降朝鮮、服務西南夷以及收編閩粵、南粵等,漢朝的名字被其他民族稱為中華民族的名字。呂思勉說:“漢民族的名稱始於劉邦稱帝之後。”(《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22頁。呂振羽說:“中國人從前漢皇帝宣帝開始就稱漢。”(《中國民族筆記》,三聯書店,1950版,第19頁。總之,漢民族的名稱從漢朝就開始叫了。
從中華民族向漢族發展轉型的歷史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華民族在春秋戰國時期被鑄造在民族融合的大熔爐中之後,在“大壹統”思想的指導下,上演了壹幕幕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從此,漢族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之壹,屹立於世界東方,這是漢族形成的第三階段。
漢字的起源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65438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中國學者壹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的神秘面紗。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中有“結繩說”、“八卦說”、“圖畫說”、“書法契約說”等多種說法。古籍也普遍記載了創造漢字的黃帝史官倉頡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系統的書寫工具不可能完全由壹個人創造出來。如果倉頡真的存在,他應該是壹個文本組織者或出版商。
最早的雕刻符號是在8000多年前。
近幾十年來,我國考古界發布了壹系列比殷墟甲骨文更早的有關漢字起源的出土資料。這些材料主要指原始社會晚期和歷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的雕刻或繪畫符號,也包括少量刻在甲骨文、玉器、石器等上的符號。可以說,它們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通過對全國19考古文化的100多個遺址出土的陶片上的雕刻符號進行系統的考察和比較,認為我國最早的雕刻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壹名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學考古和高科技手段等科學方法,對這些原始資料進行全面的整理,從而比較出商代以前漢字發生發展的壹些線索。
然而,情況並非如此簡單。除了現存的鄭州商城遺址和小雙橋遺址的小規模資料(近年來已發現10余例朱樹濤的商代早期文字)外,商代以前的其他符號比較零散,相互之間缺乏聯系,大多與商代文字脫節。還有壹些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的符號。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
王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漢字是壹種獨立起源的書寫體系,不依賴於任何壹種外國語言。然而,它的起源並不單壹。經過多次和長期的磨合,大概在夏初,我們的祖先在廣泛吸收和使用早期符號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系統。那個時候,漢字體系迅速成熟。
據報道,根據考古發掘出土的文字材料,中國至少在於霞時期就有了正式的文字。例如,近年來,考古學家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的壹件扁陶罐上發現了毛筆和竹書的“文”字。這些符號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配置,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資料還不多見。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朝。
就目前已知和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看,文字載體的種類很多。當時,除了用毛筆在簡體字上書寫外,其他主要的書寫方式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陶器、玉器和陶鑄刻在青銅器上。以殷墟使用的甲骨文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的商代文字資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資料。
殷墟反映的商代文字不僅體現在文字數量多、材料豐富,而且突出表現在文字的創造方式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基本字的結構特征可分為四類:以人體和人體某壹部位的形體特征為構詞基礎;以勞動創造和勞動對象為構詞基礎;以動物和家畜的形象作為構詞的基礎;以自然意象為構詞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來看,這些成熟較早的象形文字所選取的對象,與我們先民的社會生活相當接近,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特征。同時,這些象形文字所描述的內容涉及到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此也具有配置來源廣泛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