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姓氏起源

姓氏起源

葛姓,《風俗通》記載說:“葛氏,古葛天氏之後。”如果葛天

氏確有其人,則我國的葛姓,跟其他的千百個姓氏相較,算起來資格

是夠老的了。

現在就算把有關葛天氏的傳說當作“姑妄言之”,但是葛姓卻也

跟我國所有的其他姓氏壹樣,是有確實的姓源可查的——《通誌氏族

略》上記載說:“夏諸侯有葛伯,子孫以國為氏。”

我國的古籍上,關於葛伯的記載相當不少,譬如《書經》的“仲

虺之誥“曾說到:“葛伯仇餉”。“孟子滕文公”也曾提到:“湯居

毫,與葛伯為鄰”,其註則說:“葛,夏諸侯嬴姓之國。”由此可見,

“葛”的確是3000多年以前曾經獨霸壹方的壹個諸侯,是由顓頊的嬴

姓後代所建立,他們跟後來滅夏桀而有天下的商湯是“芳鄰”,擁有

今河南省蔡丘縣東北的壹片地方,後來,他們的子孫也“以國為氏”,

統統都姓了葛,並且壹直繁衍到今天。

如此看來,葛氏的得姓是相當早的,比後來成為我國諸家姓氏主

流的周文王姬姓後代之得氏,最少要早到六、七百年。所以,盡管關

於葛氏源自上古葛天氏的說法不盡可靠,然而,葛姓在我國群姓之中

的“老資格”,卻是無可疑的。

姓是壹個歷史悠久,姓源復雜的姓氏,歷史可以上溯至遠古黃帝時代。周姓源於姬姓,是黃帝的後裔。

周氏來源較多,有以下幾種:

壹是出自姬姓,用國名作姓氏的。後稷的裔孫古公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陜西岐山下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古公的曾孫姬發,繼承其父姬昌的遺誌,聯合諸侯,攻滅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後,傳至第24王周赧王時,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掉,以赧王為首的王族,都被廢為庶人百姓,遷到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人稱其為周家,於是他們就以"周"作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有個兒子叫姬烈,被另封於汝南(今屬河南),被當地人稱為周家,後來演化成周氏。

三是東周莊王時,周公姬旦的後代周公黑肩企圖殺死莊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殺,其後代亦稱周氏,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為了避諱,把姬氏改為周氏。

五是鮮卑族復姓中有賀魯氏,後改為周氏。

周姓還有壹支是少數民族改姓,北魏時魏獻帝的次兄晉乃氏改為周氏。孝文帝遷都洛都後改鮮卑姓為漢姓周氏。

周氏除上述來源外,北周、唐、後梁時又有因改姓、賜姓而姓成的,還有冒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發展。

從東漢末年到晉代,都有中原周氏南遷的記載。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隨行人員中有周姓將校。從清朝康乾年間始,閩、粵周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王姓來源主要有五種:

壹、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構成王氏主體的三支姬姓族派:

1.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

《通誌·氏族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畢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時,他被封於畢(今陜西鹹陽西北),為公爵,故史稱為畢公高。春秋時,其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晉,為司徒,並被分封於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公元前225年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後,也都被稱為王家。

姬姓在先秦時期是著姓、大姓,武王滅商後,延續三個半世紀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記載的後稷。傳說後稷的母親叫姜原,有壹次她到野外去,看見壹個巨大的人的腳印,她感到很好奇,因為她從來沒見過這麽巨大的腳印。她走過去,踩在那個巨大的腳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腳大多少。誰知這壹踩就懷了孕,後來居然生下壹個男孩。姜原以為這個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讓過往的牛馬把他踩死。不料牛馬見了這個孩子全都繞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裏,但她走到哪裏哪裏都有人,又沒扔成。最後姜原來到壹條水渠旁,當時正值冬天,渠水結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凍死。就在這時候,又飛來壹只大鳥,它臥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護翼溫暖著這個孩子。姜原以為這個孩子有神靈保護,不是個普通的人,就放棄了把他拋棄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撫養成人。因為當初這個孩子曾經被拋棄,所以這個孩子名字就叫棄。

棄因為善種五谷,在帝堯時被舉為農師。舜繼位後,又把他封在邰(今陜西武功縣西南),號為後稷,賜姓為姬。

後稷以後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壹個名叫公劉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發展起來。這時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劉以後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壹個名叫古公(顫-頁)父的人。在那個時候,當地戎狄之人經常侵擾姬姓部族,為了避免與他們發生沖突,古公(顫-頁)父便率領部族從豳(今陜西旬邑縣西南)遷徙到岐山(今陜西岐山縣東北)腳下。古公宣父帶領部族在這裏建築城郭房屋,並建立了官僚機構管理部族事務,從而具備了國家的規模。

古公的孫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當時正值商紂王殘暴統治時期,姬昌大行仁德,禮賢下士,與之成了鮮明的對比。姬周的力量不斷發展,接連征服了周邊的壹些小國,又把都城向東遷到了豐邑(今陜西長安縣西北灃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發的時候,終於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眾多,其中有壹個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滅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發揮過重要作用。武王滅商後,舉行了莊重的進入商都的儀式,入城以後,姬高又奉命打開殷商的監獄,釋放出關押在那裏的百姓。接著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樂禮儀的機構。因此,當武王分封諸侯的時候,姬高被分封於畢(今陜西鹹陽西北),所以又稱畢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臨死的時候,又把召公、畢公召來,讓他們輔佐太子釗。成王死,太子釗立,是為康王。

不知過了幾代,畢公高的後代們失去了封爵和封地,變成了平民,有的還跑到了少數民族居住區。只有他們因地而改的姓氏——畢。在春秋中期的時候,畢公高的後代中有壹個叫畢萬的人來到了晉國,再壹次使畢公高這壹支姬姓家族興旺起來。當時晉國正是晉獻公在位,畢萬在晉獻公手下當差。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 661年),畢萬和趙夙壹起統兵進攻霍、耿、魏三國,將它們滅掉。

畢萬因功被晉獻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縣北)地。從此,畢萬及其後代又以封地作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壹次次的政治鬥爭中,魏氏協助了晉室,卻也壯大了自己。最後終於導致了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滅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國始終是戰國七雄之壹。魏國的最後壹位君主魏王假被秦軍俘獲,魏國亡。魏國亡後的第4年,秦朝就統壹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孫們也分散到各地,被人們稱為王家。從此,他們便以王作為自己的姓氏。

2.源於太子晉的王氏

太子晉是東周時壹位頗有才華的王室貴族。據說有壹次晉平公派叔譽入周覲見,太子晉的能言善辯令叔譽感到十分意外,回到晉國後,就對晉平公說:“靈王太子晉才15歲,竟如此厲害,我和他辯論,竟被他問得理屈詞窮。我們還是及早歸還先前侵占的周王室的土地吧,否則我們就會大禍臨頭”。在壹邊的師曠聽後很不服氣,他不相信壹個15歲的孩子會有這麽厲害,便要求到周廷與太子晉辯論。沒想到師曠見了太子晉後也被太子晉問倒。師曠是個盲人,他利用這個生理上的殘疾為自己找了個下臺的臺階。他說:“我是個盲人,看不見,只靠耳朵來了解外部世界。耳聞要比眼見的東西少多了,所以容易被問倒。”話雖這麽說,師曠也確實領教了太子晉的厲害。

太子晉不但對來較量的使臣唇槍舌劍,對自己國家的事也據理力爭。周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兩條河流洪水泛濫,直接威脅著王宮的安全,周靈王打算用堵截的辦法阻住洪水,太子晉堅決反對,主張用疏導的辦法根本解決。尤其應該指出的是,太子晉從如何治水的問題中引申出如何治國的大問題,指出壅堵的辦法實際上是保自己於壹時而使矛盾激化。他說:“王將防鬥川以飾宮,是飾亂而佐鬥也,其無乃章禍而遇傷乎?自我先王厲、宣、幽、平而貪天禍,至於今未弭。我又章之,懼長及子孫,王室其愈卑乎?”

太子晉是東周時壹位具有太子身份而沒有能夠繼承王位的人。關於他沒繼承王位,有兩種說法:壹種是他因為直言相諫而被廢掉了太子的身份;另壹種說法是年幼早喪,失去了繼承王位的機會。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靈王太子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其後人由洛陽遷居於太原、瑯邪,時人號稱王家,因以為氏。

3. 為周平王太孫赤之後

河東猗氏有王姓,為周平王太孫赤之後,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濁父先他而死,濁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後,赤繼承王位,但因勢力不如胞弟強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晉國。其子孫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為山西王氏。

二、是出自媯姓

為齊王田和的後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廢齊自立國君,將姜姓齊國改為田姓齊國,後齊國被秦國所滅,國滅後的齊國末帝齊王建居***(今河南輝縣),生有三子:異、桓、軫。異生子安。項羽反秦時被封為濟北王,項羽滅亡後,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孫為了紀念這壹時的輝煌,從此便改姓王。此為河南王氏。

媯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的虞舜。虞舜以虞為姓,是因為這個家族所生活繁衍的地方位於今天陜西省的南端蒲州、芮城、平陸壹帶,境內有虞山,又是古虞國所在地。

當初,虞舜沒有被選為堯的接班人時,堯為了考察和培養他,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他。虞舜與他的兩位夫人當時就住在媯水之濱。這條媯河就在今天山西永濟縣蒲州鎮南,它從歷山發源,向西流入黃河。所以舜的後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的名字為姓,為媯氏。

舜的母親死得早,他的父親瞽叟又娶了新妻,以後又與新妻生了個兒子名字叫象。瞽叟喜愛新妻及後子,對舜由親到疏,由疏到厭,由厭到恨,多次設計謀害他,欲把他置之死地。有壹次,瞽叟讓舜去修理倉廩的頂部,當舜爬到頂部後,瞽叟卻在倉廩下放起火來,企圖把舜燒死。幸虧舜事先有所防備,他用兩只大竹笠護衛著自己,

舜從堯那裏以推舉的方式繼承了天下,他退位之前,又以推舉的方式把天下傳給了夏禹。夏禹因舜傳位之恩,把舜的長子商均分封在虞(今河南虞城縣北),從此媯姓的壹支在這個地方代代生息繁衍。

經過夏、商兩朝,媯姓在媯水流域和虞國這兩個地方都得到了發展。到了商朝末期,由諼鞣郊?罩芄?娜找媲渴ⅲ?礁齙胤降逆P沼脛芄?墓叵狄步ソッ芮釁鵠礎?

媯水流域的媯姓與周國關系密切。在虞國的商均的後代,商朝末年也和西部的姬周有著密切的來往,壹個叫遏父的媯姓人竟到了周國,作了陶正這樣的官,負責周國的陶器生產。周武王滅掉商朝以後,實行分封制度,受封的對象有3種人,壹個是先聖先賢之後;壹個是功臣謀士之後;壹個是自家兄弟。作為先聖先賢,神農、黃帝、堯、禹的後代們都得到了封地和封爵,舜的後裔媯氏也不例外。武王找到了遏父的兒子媯滿,把他封在陳,爵位為公。陳國的國都在宛丘(今河南淮陽縣),媯滿因此被稱為胡公滿或陳胡公滿,成為媯姓的壹支在河南淮陽地區的祖先。

陳國君主的位置傳了10代,換了15位,到了宣公杵臼時,國內發生了壹次動亂。宣公即位後立禦寇為太子。後來,宣公的寵姬又生了兒子,名字叫款,深得宣公喜愛。宣公打算讓款作自己的繼承人,於是便殺掉了太子禦寇。禦寇有壹個十分親近的人,名叫陳完,是陳厲公的兒子。禦寇被殺,陳完也在陳國呆不住了,便帶著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齊國。這時候,中國的歷史已經進入了春秋時期,齊國正值齊桓公在位,處於蒸蒸日上的強盛階段。齊桓公本打算讓陳完任卿相,陳完推辭。於是,便作了齊國的工正,主要負責齊國的器械生產。陳完壹支在齊國落了戶,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陳改成了田。

在田完入齊約l70年以後,田完的後代田乞在自己的封邑內用大鬥出、小鬥收的辦法籠絡齊國人心,使得田氏宗族的勢力越來越強大,壹些有遠見的人都說:“齊國之政恐怕最終要落到田氏手中。”在齊景公死後,田乞用強力殺死支持景公太子孺子荼的高昭子,趕跑了孺子荼的另壹個支持者國惠子,最後殺死了孺子荼,立了景公另壹個兒子齊悼公陽生,自己為齊相,掌握了齊國大權。又過了100多年,田乞的曾孫田和取代了齊康公,成為齊國的君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齊”事件。

在戰國時期,田氏統治下的齊國經歷了由昌盛到衰敗的過程,8代君主184年以後,齊王田建時期,齊國就被秦王嬴政橫掃六合的掃帚席卷進了統壹的秦帝國版圖之中了。齊王田

建在亡國後被遷到河南***縣(今河南輝縣),他的兒子田升在秦末反秦風暴中被項羽封為濟北王。項羽稱霸僅僅4年就被劉邦打敗,隨著項羽的失敗,田升的濟北王爵位也不復存在。然而這短短數年的濟北王的待遇卻開了媯姓之王的先河,從此,田建的子孫後代便世世代代以王作為自己的姓氏了。

三、是出自子姓

為殷商王子比幹之後。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為姓是從契開始的。傳說契的母親叫簡狄,是有城氏的女兒。有壹次,簡狄與她族中的姐妹壹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見天邊飛來壹只大鳥。那鳥在河邊下了壹個蛋,正好離簡狄很近。簡狄便把那個鳥蛋撿起來吃了。說也奇怪,簡狄自從吃了那個鳥蛋以後,便懷了孕,經過十月懷胎,竟生下了壹個男孩子,這個男孩子就是契。

契在堯的時候出生成長,並表現出過人的才幹。大禹治水成功,舜對他進行表彰的時候,大禹就說這裏有稷、契、臯陶等人的功勞。於是,舜還專門下了命令,任契為司徒,讓他用父、母、兄、弟、兒子等倫理觀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今河南商丘縣南)地,賜姓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傳了壹代又壹代,到了他第13代孫湯的時候,經過了8次遷都,最後終於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定下了統治中心,成為與夏朝抗衡的壹個強大的部落集團。

當時,夏朝已經走到了它的窮途末路,與夏朝成為鮮明對比的是,商王國正處在蒸蒸日上的發展時期。商王國的首領湯很會治國,湯還是壹個仁義的君王,人們紛紛前來投奔他。在這離夏奔湯的人群中,有壹個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湯治理國家的良輔。最後,湯向夏王朝發動了進攻,壹舉打敗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亳(今河南偃師二裏頭)定都,建立了商朝。 商王朝也時盛時衰地延續了500多年的時間,最後終於亡在第3)位君主紂王,比幹是紂王的爺爺帝太丁的兒子,是商紂王的叔叔,當時他正擔任少師的職務。紂王如此昏庸,人們紛紛離去,紂王的兄弟微子走了,另壹個兄弟箕子也裝起瘋來。而比幹卻下決心勸諫紂王改弦更張。他見到紂王,對他進行了苦口婆心的勸說。紂王不聽,比幹就不走,壹連在宮中勸了3天。最後把紂王說得不耐煩了,他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我想看看妳的心是不是如此。”說完,便把比幹剖腹挖心,活活殺死了。

據《通誌,民族略》所載,殷商王子比幹(紂王的叔父),因屢次勸諫紂王,被剖心而死。比幹被殺後,葬在當時的國都朝歌(今河南衛輝市北)附近,他的子孫世代為他守陵,同時為了紀念他,便改以“王”為氏。

四、他族改姓或賜姓

1. 劉氏改姓王氏

西漢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國二年(10年)下詔說:“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祖者勿罷,賜姓曰王”。

五代時,幽州人劉去非追隨劉守奇在後梁政權中任河陽行軍司馬。李存勖攻破後梁河、洛地區,劉去非便投奔了後梁荊南兵馬留後高季興,成為高季興的心腹。後唐建立後,高季興表示歸順,曾被後唐任為兼中書令。高季興始終與後唐李存勖貌合神離,劉去非因與李存勖曾作過對,為保護自己也改姓為王,叫王保義了。

2. 劉氏改姓王氏

北朝時,西域胡人支頹褥遷居到新豐(今陜西臨潼縣東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帶著兒子支收又嫁給了北周的王粲。因此支收改姓王,他的兒子就是隋朝末年壹度稱帝的王世充。

3.謝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長汀縣)經歷王得仁,其家本姓謝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樹榮所作《王謝世表序》中說:“吾族本系,出晉從事中郎謝萬石後。梁天監中,景滌公諱覺官吳興太守,因家焉,世為吳興謝氏。建明初,忠烈公諱貴為北平指揮使,與張丙、張信同受建文密詔,監察燕王。張信密與燕棣通款,燕棣偽稱疾嗾,信約張丙與忠烈公往偵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難兵起,夷族令嚴,忠烈公幼子公權襲外家姓獲免。

4.孫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禦史王壹鶚本來姓楊,大理評事王大崇本來姓孫,都改姓王。

五、少數民族改姓王氏

1. 鮮卑族可頻氏 北魏孝文帝時把國都從代北平城遷到這裏,很多代北鮮卑人也跟隨到了這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壹律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死後也要埋在洛陽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為漢姓。可頻氏改威王氏。

2. 羌族鉗耳氏

《魏書》卷九十四《宦官·王遇傳》說:“王遇,自慶時,本名他惡,馮翊李潤鎮羌也。與雷、黨、不蒙俱為羌中強族。自雲其先姓王,後改氏鉗耳,世宗時復改為王焉。自晉世以來,恒為渠長”。

羌族鉗耳氏 隋唐之際的鉗耳宗、鉗耳幹兄弟。他們兩個在隋煬帝大業年間“以王後兄弟並改姓王氏。”鉗耳兄弟成為王後的兄弟是從隋煬帝的皇後蕭氏論起的。蕭氏的從妹曾嫁給羌人鉗耳氏,按輩份,可能鉗耳兄弟與蕭皇後同輩。

3.高麗人

營州地區的高麗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時屢見不鮮。《周書》卷二十《王盟傳》記載:“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後之兄也。其先樂浪人”。引日唐書》卷壹百壹十《王思禮傳》記載:“王思禮,營州城傍高麗人也”。同書卷壹百六《王毛仲傳》也說,霍國公王毛仲“本高麗人也”。王毛仲是不是營州地區的高麗人不得而知,但他為高麗人改姓王氏則確定無疑。

4.回紇人

安東都護府是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設置的,在歸屬安東都護府的回紇人中,有壹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紇大姓之壹。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東都護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壹個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的帳下,被李寶臣的裨將王武俊收為養子,從此改姓王氏。

5.匈奴族

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戰國時期就在燕、趙、秦以北地區遊牧。秦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之間既有兵戎相見的戰爭,也有溫情脈脈的和親。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發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漢朝,形成了匈奴與中原漢朝交往的第壹次高潮。三國西晉十六國時期,大批匈奴人進壹步南進中原,並先後建立過幾個政權。匈奴人進入中原,在與漢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6.契丹族

據《新唐書》、引日唐書》記載,前面所說的回紇人王廷湊的養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親、兒子、孫子、曾孫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時期都地位顯貴。至兩宗時期,契丹人建立遼國,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7.女真族

女真族曾在兩宋時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顏氏在金亡國後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誌》載:王思孝的祖先出於金宗室完顏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縣)。王思孝的父親完顏遠任金統軍使。思孝年幼時便逢喪亂,流居大名、濮陽等地,改姓王氏。

8.蒙古人、滿族人宋朝以後,先後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長期與漢人接觸過程中,不少蒙族人、滿族人也改姓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