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 The Great Wall),又稱萬裏長城,是中國古代軍事防禦工程。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壹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壹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裏長城之稱 。明朝是最後壹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12月,長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泰姬陵(Taj Mahal ),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跡之壹,世界文化遺產,被評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跡”。
泰姬陵全稱為“泰姬·瑪哈爾陵”,是壹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是莫臥兒皇帝沙賈汗為紀念他心愛的妃子於1631年至1648年在阿格拉而建的。位於今印度距新德裏200多公裏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Agra)城內,亞穆納河右側。由殿堂、鐘樓、尖塔、水池等構成,全部用純白色大理石建築,用玻璃、瑪瑙鑲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藝術最完美的瑰寶,是世界遺產中的經典傑作之壹,被譽為“完美建築”,又有“印度明珠”的美譽。
泰姬陵因愛情而生,這段愛情的生命也因泰姬陵的光彩被續寫,光陰輪回,生生不息。盡管有人說,沙賈汗只是壹個好大喜功的暴君,根本不是多情種子;盡管有人說,泰姬陵美輪美奐的腳下,不知堆砌著多少人的鮮血乃至生命。但是我們似乎更願意相信這世上真的有情深意重的男子,有穿越時空的思戀,有生死相隨的愛情。泰姬陵依然超越著簡單的建築學意義,默默地美麗著,不為別的,只為世人心中那壹點對愛情的美好向往。
吳哥窟(Angkor Wat)又稱吳哥寺,位於在柬埔寨,被稱作柬埔寨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
吳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佛學古籍稱之為“桑香佛舍”。
12世紀時,吳哥王朝 國王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希望在平地興建壹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寺廟,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因此舉全國之力,並花了大約35年建造。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建築,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致聞名於世。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後吳哥窟作為吳哥古跡的重中之重,成為了柬埔寨壹張亮麗的旅遊名片
壹百多年來,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資金在吳哥窟的維護工程上,以保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的造型,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誌,展現在柬埔寨的國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