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橋,始建於明代,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現在的橋是1984年重建的。在橋身正面鐫刻著由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單士元老先生題寫的“銀錠橋”三個楷體大字。字體工整渾厚,滿著綠色,與周圍的碧水、高楊、翠柳相融。橋下水波粼粼,金光閃閃,橋畔楊柳夾岸,蔥蘢流翠;橋周圍古宅相擁,胡同密集,古韻悠然;隱於濃蔭中的王府、寺廟的屋頂飛檐依稀可見;橋的近處還有宋慶齡、郭沫若等多處名人故居,壹派清雅幽靜的氛圍。別看銀錠橋橋體不大,卻是什剎海景區的點睛之筆。
該橋為單孔石拱橋,青白石的橋欄雖略顯粗糙,但整體效果尚好。銀錠橋初建確切年代已無從考證,但從其地理位置看,由後海西端到前海南端只有這壹個位置可以架橋通行。元代營建新大都後這裏已是船泊必經之處,兩岸商事繁華,又是風景勝地。遼、金時代雖是郊外,數公裏長的水系兩岸也應有便橋方便來往。
銀錠橋三絕
眺望西山
“三絕”之首是眺望西山。人們站在北京城內的任何壹塊平地上,都看不到郊外的西山。唯獨站在與地面等高的銀錠橋上,卻可引頸西望,領略西山浮煙晴翠的綽約豐姿。這是因為寬闊頎長的後海,構成了壹個扇面形的視角,又兼過去新街口壹帶沒有高大建築,西山便呈現在人們的視野裏。“銀錠觀山”是舊燕京16景之壹,明代史籍已有明確記載。
西山之美,曾使乾隆皇帝吟詠不已。其中壹首詩曰:“銀屏重疊湛虛明,朗朗峰頭對帝京,萬壑精光迎曉日,千林瓊屑映朝晴。”特別是在雨過天晴的夏日,碧空如洗,放眼西眺,但見西山郁郁蔥蔥,層巒疊嶂,令人心曠神怡。
觀賞荷花
“三絕”之雅是觀賞荷花。清代竹枝詩吟道:“地安門外賞荷時,數裏紅蓮映碧池,好是天香樓上座,酒闌人醉雨絲絲。”在什剎海,每當赤日炎炎的盛夏,正是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花中君子”競相吐艷之時。晴日,紅荷映霞,灼灼似火;雨天,粉荷銀珠,盈盈欲墜;風過,蓮蓬搖曳,清香飄溢;其賞心悅目的雅興,實難以言喻。
遠山、近水、荷花,成了生長在什剎海邊的明代文人李東陽眼中“城中第壹佳山水”。李東陽身後140年,這裏又誕生了壹位傑出的文學家名叫納蘭性德,工書善詩。每值荷花盛開之際,總喜歡和友人曹寅、朱尊彜等漫步堤岸。他筆下的“藕風輕,蓮露冷,斷虹收。正紅窗,初上簾鉤。田田翠蓋,趁斜陽,魚浪香浮……”,就是壹幅美不勝收的天然圖畫。近代大文學家老舍先生,十分鐘愛這壹地區,並將其作為他許多小說故事的發生地。